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理財

「地王」背後好大一出戲 他們在玩什麼資本游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7 08:20


由此,一個「制造地王」的閉環隱約浮出了水面——地方政府、國有房企、銀行,他們在玩的到底是哪出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揭開這個「雲霧」。

首先這件事情應該先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紅線開始談起。

根據上海「十三五」規劃要求 ,到2020年,上海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紅線。而2014年底,全市建設用地規模已突破3100平方公里,十分接近政策「天花板」。也就是說,時間越往後移,剩余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將越小,房企將面臨「無地可用」的局面。

同樣有此規劃的還有深圳,而且情況更為窘迫。根據201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深圳到2020年新增可建設用地不足50平方公里,且用地分布零散,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必須通過加強土地整備,才能增強土地儲備能力。

再來看看北京。根據北京市公布的2016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計劃總量4100公頃,其中住宅用地1200公頃。換算下來,看起來北京是三個城市中供地最闊綽的,但事實上北京的年度供應量正在逐步萎縮。隨着供地量的下滑,不排除未來也面臨「用地慌」的窘迫。

同樣的情況還存在於蘇州、南京、杭州等二線城市中,這幾個城市的去化周期都小於6個月。

細心的網友應該發現了,這些去化周期短、土地供應量緊張的城市恰恰是近期房價上漲比較凶的熱點地區。其中,上海和深圳因為高燒不退的搶房潮,當地都出台了非常嚴厲的限購措施,導致需求外溢明顯。

再來看房企這邊。

為什麼這麼高的地價房企還是前赴後繼的爭相競拍?一位房企道出地產行業的無奈:「

不拿地,等死;拿地,找死。但是等死不如找死。」

對房企來說,只有拿到地了,手里的這些資金才能盤活得了,而沒有拿到地則意味着無地可用,這是一個比甩出整年利潤來拿一塊地更可怕的境地。因為對於大多數房企而言,保持持續增長是對投資者的承諾,也是在公開市場上融資的基礎。

拿地越來越難是個不爭的事實。在一場場瘋狂的競價過程中,一些資金實力弱、後台背景不強的房企漸漸退出了戰爭線,而留下來的就只有國字號、實力強的房企。

一位房企的副總裁這樣形容政府與房企的關系:「

房企對於政府而言,是情人關系;兩者之間最曖昧,又最想撇清關系。」

既然房企和政府是「情人關系」,那麼做成這幢買賣的資金從何而來呢?

這個就得提到房企的老朋友——銀行。業內人士透露,在整個行業發展過程中,房企高度依賴銀行的開發貸款。近年隨着融資工具的多元化,對銀行的依賴度有所下降,但權重占比依然是大頭。數據統計,房企整個行業的負債率超過70%,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銀行的「輸血」。

那麼銀行又為什麼願意「輸血」給房企呢?

這又得從地方政府說起。嘉豐瑞德金融數據研究總監Frank認為,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都依賴賣地收入來償還,而土地大多抵押給銀行。一旦樓市遇冷,政府賣地收入將大幅下挫,土地抵押的債務將出現壞賬風險。為了降低這一風險,銀行自然心甘情願貸款給房企。

談到這里,房地產閉環已經清晰可見了,就是下圖這個樣子

這時候有人會問了,這個閉環都靠向銀行「賒賬」來實現,那麼最後由誰來解套呢?呵呵,還能是誰,就是那些預期房價會漲的購房者唄。

所以,其實地王不地王的,房企「放點血」又有什麼關系,最關鍵的是通過制造地王的噱頭給購房者制造「預期房價會漲」的心理,再來解套這條緊繃的利益鏈。

所以,聰明的你還會加入搶房大軍嗎?其實,除了買房,目前市場上還是不乏比較穩健的理財產品的,比如,穩利精選組合投資計劃、信托、MOM眾星拱月證券投資計劃等等。其實與前幾年相比,房地產的紅利期已經過了,現在投資房產最重要的是實現資產保值,但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大的情況下,投資海外地產才是更明智的選擇,比如優質海外地產投資計劃1期,以人民幣認購、美元計價,坐收兩邊利好,何樂而不為。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