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楊濤:去中心化金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6 12:10


和訊網消息,5月26日 由數博會組委會主辦的中國大數據產業峰會在貴陽市貴陽生態會議中心舉行,和訊網編輯對中國區塊鏈金融分論壇進行全程報道。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主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先生發表精彩演講,他在論壇上表示,金融的中心化是一種無形權力中心化與有形地理中心化,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逐漸演化的。向去中心的轉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

以下為文字實錄:


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論壇,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是一個相對開放的聯盟,本人作為聯盟主任更多是服務協調,我過去長期做精算理論研究,區塊鏈研究聯盟更多是致力於政策監管與區塊鏈和主流金融的銜接,以及業務研究。

今天談的主題是「去中心化金融離我們有多遠?」

為什麼要談去中心化的金融?因為我們現在談的各種各樣的新概念,包括共享金融等等背後的基本矛盾就是過去的「中心化」,中心化金融發展模式與去中心化金融發展模式之間有什麼樣的邊界、什麼樣的關系。

今天跟大家交流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新技術究竟帶來什麼影響?現在談各種各樣的金融技術,腦海中就會想到一系列新技術產生的問題。技術是什麼?ICT是信息、通訊和技術三個英文單詞的詞頭組合。它是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相融和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領域。我們希望挖掘新金融背後的新技術推動力究竟是什麼,是要回到真正推動金融產業鏈變革的技術自身。當然技術對金融的影響是幾年來受到我們持續關注的。舉幾個例子,19世紀股票交易信息的傳遞是由經紀人信號站的工作人員通過望遠鏡觀察信號燈,了解股票價格等重要信息完成的,現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另一個感受是當我們談互聯網金融的時候,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對於金融中前台業務融資業務的沖擊和影響,從國際上來看,對應的概念里面,看到更多的是新技術對於金融的影響,特別是對於財務管理的影響。這意味着從國際上來看,技術對金融業的影響主要還是在金融基礎知識層面,包括知識精算,包括金融工作台的一些信息技術管理等等。這個可能是中外的不同。

區塊鏈金融化的機制給了我們一些着眼於未來的遐想,這種未來的遐想短期內離我們還有一定的距離,直觀上來說,如果未來真的改變人類的生存模式,技術才在真正意義上「顛覆」了金融、「消滅」了金融。所以,當我們談到這些仿佛帶有「魔力」的新范疇之時,無論基於感性還是理性的認識,都應當更聚焦於每個時代。

去中心化的動力來源於什麼?一個是技術,另外一個是技術變革,它有可能給一個金融活動的規則帶來深刻影響。這樣的規則可能是正式的規則,如法律層面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如商業文化、金融文化、金融心理等等。這里面談去中心的時候,首先一個基本的概念要看到,金融中介的出現要遠比中心早,金融中介的出現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搜尋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費用、規模經濟等等。去中心化能夠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產生替代,產生迭代,中介被弱化,這才是真正產生影響,改變了基礎,否則很可能只是在現實中出現互聯網中介代替銀行中介,這點需要思考。

金融的中心化晚於金融中介,它是一種無形權力中心化與有形地理中心化,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逐漸演化的。向去中心的轉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金融嚴謹的邏輯是利益、效率與安全的「三角制約」。最後變革都是技術帶來的效率,伴隨着安全與穩定,這是核心的問題。

為什麼現在金融可能去中心、去中介?因為技術使得全新的資源配置得到可能。為什麼在制度層面需要呢?因為當前一些弊端,不僅是去中心化自己能夠得以解決的。

我所理解去中心化的技術可能在幾個層面上在金融領域產生影響。

一是去中心化技術在金融領域的直接應用,從根本上它是比較分布式相比集中式的優點。比如能源領域,無論互聯網還是能源都有非常多的探討,核心都是更好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與此同時又能保持相對穩定安全的框架。這樣一些在經濟領域、能源領域和其他領域大量運用的思想和技術完全可以在金融領域運用,但在金融過程中涉及到跟監管規則非常密切的協調。從這個角度來講,網絡時代技術對金融的核心作用是確定價值和儲存價值、交易價值。在新的思路上如何確定儲存和交易的價值,從全球來看,主要的監管部門都在關注這個思想的變化。去年年初美聯儲出了一個報告,我們也翻譯了中文,在下個月發布,美聯儲提出:「便利金融機構間基於使用通用協議和標准發送和接受支付的公共IP網絡直接清算。」與傳統相比是提高效率,在新的模式中希望自己發揮一定的影響力,在去中心化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中心化影響力,體現在以技術沖擊金融產業的過程中傳統的監管者如何面對、如何應對。美聯儲在又走到前面,美國這種體系的報告只有一部分人關注,我覺得這種關注性不亞於我們中國工業2.0。

二是去中心化趨勢影響實體經濟,進而影響金融。新經濟時代逐漸體現為創客時代,大規模、集中性的產業集聚模式和企業擴張模式不再成為必然的趨勢,同時大量涌現「小而美」的產業與企業形態,這些都使得分散化、及時性、智能化、合作共贏的新型金融服務變得更加必要。從經濟社會的去中心化,到金融的去中心化。

三是去中心趨勢落到制度規則層面。這套分布式機制的核心在於打造一套開放透明的公共「游戲規則」。依托程序算法等,依托與節點和終端來自發運行,共同維護,共同進行信用支撐。席勒教授相信人性的光輝,認為可以通過技術安排為公眾的利益重塑金融業,把金融業作為人類財務的管理者,通過公共的廣泛參與,讓金融業為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服務。全民的廣泛參與也會打破金融的精英權。

四是理想與現實如何平衡。理想是非常好的,現實可能很無奈,這個過程中涉及到長期的協調問題。我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出現的可能不是金融完全去中心,而是多中心(小中心)與弱中心(大中心)。所謂多中心和弱中心,無非是在產業鏈中,在產品的定價和交易中,有無數的主體能夠參與其中,使傳統主體的話語權弱化,本身上起到共享供應的發展定位。未來可能出現的可能是傳統金融「弱中心化」變革,更加開放。

這樣一系列變化是不斷融合的過程,去中心化技術最終影響的,實際上是人的「身份信息」在金融意義上的體現,即:賬戶形態。需要注意金融創新與去中心化,不等於全民搞金融,因為當大量游離於監督之外的「灰色金融」泛濫,或者弱勢群體通過「過度負債」來消費合投資之時,同樣會帶來巨大的系統性風險。金融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需要走下神壇。在社會經濟發展變革當中金融不是前部,還有大量的是從財稅角度、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考慮的問題。我們希望行業的參與者共同呵護這個行業的發展,而不是會重蹈互聯網金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以上是我的發言。謝謝!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