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對中國態度轉好是大勢所趨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0 07:30
摘自《「一帶一路」經濟學》 作者:梁海明 出版社: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作為一個亞洲國家,尤其是作為中國的鄰居,韓國未來的發展需要中國。由於歐美國家經濟復蘇乏力,需求放緩,使得亞洲國家將推動經濟增長的源泉轉向本國的內需以及區域需求。中國政府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更使得跨境貿易與投資能深化亞洲的區域經濟整合,推動亞洲經濟向前發展。
繼2014年11月宣布達成自貿協議(FTA)的談判之後,中韓兩國在當年12月還啟動了人民幣與韓元直接交易機制。中韓兩國經貿、金融合作愈發緊密,不少歐美機構對此不是祝福,反而是在唱衰。
例如美國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曾發布研究報告,認為中韓FTA,不但對於占中韓貿易量最大的電子業根本沒多大益處,而且由於中國讓步不多,關稅只減2%~6%,對即將陷入水深火熱的韓國石化業幫助有限,即使是對韓國相關企業的上市公司股價影響也只在正負2%之間,效應還難以持久。所謂正負2%,這說白了就是沒有影響。
我將這些唱衰理解為嫉妒和無知。中韓無論是FTA,還是兩國貨幣直接交易,均是利在國家、贏在民生,更對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深層次合作有示范作用。
對韓國而言,韓國由過去的「恐華」,到如今的「哈華」,是大勢所趨,也是順勢而為。
所謂大勢所趨,那就是由於歐美國家經濟復蘇乏力,需求放緩,使得亞洲國家將推動經濟增長的源泉轉向本國的內需以及區域需求,中國政府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更使得跨境貿易與投資能深化亞洲的區域經濟整合。
具體來說,由於中國已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占韓國出口比重為29%,不但超過美國的12.7%,也超過歐盟的13.5%,如今韓國與中國簽署FTA,不但可進一步提升韓國對中國的出口量,更能為韓國打開中國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對該國的經濟增長也大有裨益。
所謂順勢而為,那就是如今的經濟競爭,已經不再局限於某一個地區的競爭,而是全球范圍內的競爭。通過區域性的經濟深層次合作,進行強強聯合以提升自身實力,已經成為當今的趨勢。
雖然美國與韓國此前也曾簽訂FTA,但更多的是美國希望通過韓國讓美國經濟的影響力間接及於朝鮮和中國,這對韓國而言是雞肋,但韓國與中國簽署的FTA,更可能會是「雞腿」。
因此,雖然過去韓國曾「去漢字化」,除了韓文就是英文,但如今韓國街頭卻是「漢字熱」,韓國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無不掀起一波中文熱。韓國的「經濟式的漢字復興」,也顯示出韓國希望通過FTA這個平台,打開韓國大門,增加與中國的交流和合作,以吸引中國的資金前來。韓國更可以通過與中國的強強聯合,利用中國的資源提升競爭力,擴張在世界上的經濟舞台,可謂是一舉兩得。
一是中國可借中韓的FTA,沖破美國的TPP(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議)籬笆。美國推出TPP,以及排斥中國力主的FTAAP(亞太自貿區),實際是推行孤立中國的經貿戰略。
但隨着中韓簽署FTA以及中國與澳大利亞FTA結束實質談判,由於韓國、澳大利亞是美國主導的TPP下的重要成員國家,中國與該兩國的FTA,無疑有助於中國「走出去」,沖破美國設下隔離中國的貿易圍牆,也有助於推進亞太地區經貿的互聯互通,逐步為FTAAP清掃障礙。
二是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韓國之所以允許人民幣與韓元直接交易,是希望繼中國香港、新加坡和倫敦等地之後,成為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在人民幣推進國際化過程中分得一杯羹。中國也樂得順水推舟,通過人民幣與韓元直接交易,向亞洲乃至世界各國展示出「只要你想設人民幣離岸中心,我就會批准」的決心,只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持有人民幣、使用人民幣,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才能加快。
三是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起到示范作用。上文提到,中韓的FTA,之所以能讓韓國由過去「恐華」變成現在的「哈華」,那就是韓國在與中國經濟利益的相互加持下,尋找到了與中國互信的突破口。
如今,雖然美國有意與越南、菲律賓和緬甸等國共同包圍中國,但美國日益干癟的援助錢袋,已經滿足不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強弱長消之下,加上中韓的深層次經貿合作,尤其是在貨幣直接交易的示范作用下,有助於增強中國與其他周邊國家在經貿、貨幣方面的合作,以及增加雙方的政治互信,為未來大家更深層次的合作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中韓FTA是中韓兩國迄今涉及貿易額最大、綜合水平最高、涉及領域最廣、內容最為豐富的自貿區,這將促使無論是中國對韓國,還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信、合作,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