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庫存 用戶大洗牌 阿里造節養荷包 購物網消費者抬轎
鉅亨網新聞中心
11月11日已成為所有電商的狂歡節,阿里一天350億元(人民幣,下同)驚人的交易額反映了網路經濟的快速崛起,以及國人巨大的購買力。專家表示,阿里「造節」其來有自,一來替商家清庫存,二來淘寶和天貓等小商家用戶進行大洗牌,最後,肥了阿里和大商家,購物網和消費者則扮演著抬轎的角色。
據中新網報導,電商觀察員魯振旺表示,這要從服裝業開始說起,「雙十一」服裝類產品佔總銷量的70%左右,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次購物狂歡,對服裝業卻是一次清理庫存的好機會;服裝業目前在中國是一個不健全的行業,每年到這時候都會產生大量的庫存,而阿里恰恰是通過「雙十一」演了一個「能清理庫存」的角色。
魯振旺認為,如果分散促銷,阿里這個「角色」的口碑效應就會大打折扣,同時集中式消費對阿里意義深遠,阿里不會分散促銷。魯振旺分析指出,「雙十一」是一次訂單和用戶的轉移,每一次「雙十一」,都有大量的優質用戶都會從淘寶轉移到天貓上來,這些用戶未來都會養成在天貓購物的習慣,而對阿里來說,天貓的盈利能力顯然強過淘寶。
魯振旺進一步透露,按年交易額和阿里的收入關係計算,淘寶每賣出100元,阿里賺1元錢,天貓每賣出100元,阿里能賺6至8元。孰重孰輕,阿里顯然一清二楚。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這種集中式消費造成用戶體驗下滑,不過消費者並沒有選擇權。」魯振旺說道。
《21世紀經濟報導》也指出,消費者、商家由理性變得越來越不理性,挑動情緒的阿里集團則一直理性:既可以打擊京東、蘇寧、國美等各式競爭對手,還能大把大把地賺錢。
這種集中式消費是有好處的,對於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來說,它確實成為了一個消費節點。對於一些商家來說,也受益頗豐,例如,它緩解了服裝業高庫存的壓力,這也是為中國服裝業做出貢獻,不過這種貢獻也是有代價的。
魯振旺認為,「雙十一」對淘寶和天貓所有商家來說是一次大洗牌,每洗一次牌,就有更多的消費者流入天貓,而在天貓內也是從小商家流入大商家,從這方面來看,那小商家前景堪憂。
在淘寶和天貓的商鋪絕大數是中小商家,如果說「雙十一」只是「肥」了電商平台和大商家,那麼這樣的購物狂歡節對商家有多大意義?
「雙十一」帶來驚艷的銷售數字同時,隱藏在這些數字背後的問題也隨之浮現。有媒體報導,在「雙十一」淩晨過後,支付寶一度癱瘓,雖然很快被修復,但是客服、物流、售後等隨後都會面臨「大考驗」。
電商觀察員陳壽送表示,如果商家在「雙十一」促銷能提升整年的業績,那麼這對商家來說還是有意義的,但是「雙十一」節後,不少中小店舖流量、成交低迷,並未能拉升整體業績卻還要承擔客服、物流、售後的壓力。這有點得不償失。
對消費者來說,集中式購物更易引發衝動消費,在購物過程中,由於急切的購物心理作祟,也更容易上當受騙,甚至,很多人在去年「雙十一」就已經發現,自己買到的打折商品,其實並沒有便宜多少。據360發佈的報告顯示,在新增的虛假購物網站中,近4成瞄準淘寶、天貓商城;而網店先抬價再打折的例子也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尤其表現在服裝行業,佔到近4成比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