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新規效果初現 a股解決痼疾仍需邁出兩大步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網訊息 證監會減持新規頒布后,市場上眾多上市公司紛紛表態,強調絕不減持,或將擇機增持,不過,也有部分公司迅速發布了減持計劃。對於這一新規的效果,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對和訊網表示,為新政點贊,但僅這一個政策還不夠,要繼續朝著往前的方向邁進。
1月8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有分析人士稱,《減持規定》的出臺將更為有效地約束了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行為,並通過提前15個交易日披露提高透明度。盡管大部分上市公司以“絕不減持”、“擇機增持”等行動來表決心,但仍然有超過20家公司在減持新規實施首周就頒布了減持計劃。
例如,1月18日晚間,榮科科技(300290,股吧)發布公告稱,其技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付艷杰、崔萬濤於2016年1月18日,分別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減持公司無限售條件的流通股份8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49%。
劉紀鵬認為,要從源頭上堵住大股東在一級市場高價圈錢,二級市場瘋狂套現的行為,中小創一股獨大的問題必須廢除。
在劉紀鵬看來,有兩種方式可以使中國股市找到希望。首先是大股東持股比例要從高達53%下調到30%左右,使其一減持就失去大股東地位。同時,減持到30%就有了平衡的治理結構,不論獨立董事的選舉、發言,還是避免小盤股在一股獨大的家族股東控制下和私募勾結形成資本市場的高泡沫,都是有效地抑制。
其次,減持僅僅預披露還不夠,還要對減持價格有一定的限制。最好是只有達到某種高度才能減持,當每個個股都要大股東達到一定高度才能減持的背景下,整個市場的價格中樞也就可以往上移了。也就是說,通過大股東減持價格的預設,可能從底價上使中國大盤價格穩定在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
劉紀鵬表示,這樣中國股市的痼疾才能解決。證監會一號檔案是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的好檔案,但這只是朝著正確知本的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接著把第二步、第三步邁出去,中國股市才有希望。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