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東為何總離不開新聞人和大眾的視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18 08:25


圖片來源:1blueplanet.com 微信號:menastudies文 | 楊乙霖

圖片來源:1blueplanet.com  微信號:中東研究通訊 文 | 楊乙霖

2016年伊始,“沙特與伊朗外交危機”備受全球矚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中東。意料之中,一夜之間中東又一次“霸屏”了。盡管說是又一次,可這數十年中,中東似乎未曾離開過新聞媒體人與大眾視野。

恰逢近日,外交部發布了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檔案(全文),表明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將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展中阿的戰略合作關係,並將全面加強中阿在各個領域的合作。

王毅外長在《人民日報》撰文談中阿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昨日,外交部發言人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月19日至23日對沙特、埃及和伊朗進行國事訪問。如次高規格的國事訪問引發國內外學者與政界的極大關注。

仿若一夜間,阿拉伯國家又一次成為了人們街頭巷尾的談資,但這一次不是因為自殺式炸彈,不是因為恐怖襲擊,而是因為“合作”。中央的政策檔案如同指揮棒,大抵讓人們覺察了中阿經貿領域極為廣闊的商機,以及未來在中阿合作的各個領域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必將進一步擴大。

計劃寫這篇文時,中央的政策檔案尚未發布。詢問身邊的小伙伴:我們為什么關注中東?答案多是或因專業要求,或因工作需要,或因宗教信仰。除此之外,仍關注中東的人已然寥寥無幾。

表面看來似乎有各種原因——忙、無聊、不喜歡政治等,但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大多數人沒找到中東和自己的關係在哪兒。有小伙伴打趣的說:胡同口的大爺大媽真的一直很關心中東問題呢。

有小伙伴提建議說:這樣一篇文應當有深度,多引用英文阿文資料,旁征博引闡述中東之重要,從地緣戰略到資源需求,從反恐態勢到文化往來。於是正兒八經的想了想:這些尚屬國家層面的敘述與一個普通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能有多少聯系。

誠然,國家的歷史進程將或多或少的影響人的一生。但中東問題遠不及南海問題、朝鮮核問題等在地理位置上與中國的唇齒相依。

如果朝鮮核試驗或許會對中國東北境內的環境造成影響,朝韓關係的緊張或將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局勢,那么伊朗的核問題、巴以衝突的加劇、讓歐洲進退維谷的難民潮等由於遠在千里之外,讓多數國人有置身事外的心態。可是國內敏感的新疆東突問題、恐怖襲擊全球蔓延的態勢等又時時挑撥著國人脆弱的神經。

近十年,國人出境頻繁,或旅遊探親,或留學移民,“巴黎恐襲”讓海外安全再度成為焦點,歐美等西方國家似乎不再是所謂的“烏托邦”。而恐怖襲擊的問題症結多與中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大抵是為何“巴黎恐襲”后“背《古蘭經》保平安”的話題討論會成為網絡熱搜。在這樣的話題討論中,關注中東似乎成為了“性命攸關”的大事。

或許恐怖主義是使國人關注中東的助推力,但若將中東與恐怖主義掛鉤乃至等同則一定是曲解。中東與中國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有著與中華文明一樣璀璨的巴比倫文化、希伯來文化、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等,如今也與中華民族一同走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很多國人對中東的啟蒙了解是從《一千零一夜》開始的,從此中東在很多國人的定義中成為了“神秘”的代名詞。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新聞的騷動》一書中曾說:大眾對國外事件興趣淡薄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因為其膚淺鄙陋,也不是因為國外事件本事單調乏味,畢竟在當今時代,關於世界各國的精準資訊已不難獲取,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讓大眾對此產生興趣。

傳統的新聞報導總是認為,發生在世界各地那些最恐怖、悲慘、凄涼、驚悚的事情,才是“重要的”,反而日常的一些東西則沒有必要報導。但是這樣的認知卻忽略了一點:除非我們知道某地區的日常情況是何等模樣,否則很難對“反常”的狀態表示關切。

換個角度說,除非我們能夠先接觸到那些讓自己感同身受的行為和態度,從而在這些遙遠的地區中辨識到那些全人類共有的普世元素,否則再悲戚的事件也得不到我們多少關注。新聞常帶有令人麻木的危險,而這種危險的問題並不出在新聞本身,而是其大量采用的抑制“生命”的闡述方式。

阿蘭·德波頓的一席話或許從側面解釋了:為何近乎與“巴黎恐襲”同一天發生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自殺式連環爆炸襲擊卻並未引發國人的關注。同樣是大量的人員傷亡,但國內所有的社交平臺近乎全是“為‘巴黎恐襲’祈福”,而自動忽略了貝魯特。

這恰恰是因為數十年來,新聞媒體業對中東各地戰事與襲擊“堅持不懈”的報導,讓國人對中東的戰事與襲擊已然麻木,內心難以再泛起漣漪。行走在槍林彈雨之中,記者從戰爭前方為大眾發回報導實屬不易。但這樣長年累月密集的報導也造成了國人對中東的印象普遍停留在貧窮、落后、混亂。

而如今的新媒體時代,為更廣泛的講述中東全貌打開了新的視窗。不能用“海灣國家的極盡奢華”或是“is的窮兇極惡”來以偏概全的定義中東,而應以文化、歷史、經濟、宗教乃至一個普通中東人的日常一天去注解中東。

不可置否,無數“淘金者”對中東趨之若鶩,相較國內日益飽和的市場,中東市場供需的極大不平衡意味著“發家致富”。縱觀而言,相較民營企業的勢單力薄,資本雄厚的央企國企仍是中國在中東市場的主導力量。但如今,國內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涉獵中東市場,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期冀在中東分得一杯羹。走向中東的產品也更加理解、尊重並契合當地用戶的實際需求,中東市場的巨大潛力也得以被不斷挖掘。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中東,地區局勢、各國法律政策等也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

雖然2015年中東局勢時而緊張時而緩和,一些企業由於種種顧忌選擇撤資回國,但在“中國開啟與阿拉伯國家關係六十周年”的2016年,不僅中阿高層間的往來將日趨緊密頻繁,而且隨著一系列雙邊政策檔案的頒布實施,中國企業也將迎來在中東市場嶄新的更好的時代。“去中東賺錢”或許將成為我們為什么關注中東的又一有力支撐點。

誠然,拋離學術專業,拋離工作信仰,生活中少有人持續關注中東。但2016,我們不妨緊隨習大大的腳步:不僅好好學習,更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五天三國,超值深度游”。在阿拉伯劇變五周年后,我們與習大大一同展望中東。

1月19日,我們中東見!

版權申明本文為中東研究通訊研究團隊原創,如有意轉載或引用請與中東研究通訊微信公眾號(menastudies)聯系。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