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個股

董明珠談格力一年:我照舊 但格力更好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郭芳 鄒錫蘭|廣東珠海報導

8 月一個周末的早晨,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格力電器”,000651.SZ)總部辦公大樓一層裝修一新的格力科技館,窗明几淨。董明珠和記者一起參觀科技館,對格力品如數家珍,盡顯女性柔和、恬靜的一面。


但一轉眼,坐下來接受採訪,談及這一年的“變與不變”時,董明珠又定格回了她強勢權威的那一面。

她畢竟是家電業最優秀上市公司裏權力最大的女人。2012年5月25日,自她從朱江洪手中接過格力電器董事長權杖,身兼格力集團董事長、格力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格力電器董事長及總裁三職至今,格力進入“董明珠時代”已一年有余。

這一年,董明珠和她對領導下的格力電器發生了哪些變化?外界曾經的那些質疑是被應驗了,還是被擊破了?

“我照舊,但格力好了不止一點點”

“這一年來,我自身沒什麼變化,依然照舊。但企業還是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董明珠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我們的品設計,已經徹底擺脫了過去被動的思維,更多地轉化為主動,真正為消費者帶來福音。現在的格力已經不是簡單地比人家好一點點。”

而始終不變的是,“我們依然一路凱歌。”董明珠的語氣几乎無可置疑。她適時地引用了她下屬的一句話來形容她全面掌舵以來給整個格力電器帶來的影響:“領導人的變化就像我們坐在車上,車子一直在穩步前進,沒有感覺到有什麼變化。”

8月20日發布的格力電器半年報顯示:2013年上半年,格力電器營業總收入534.89億元,同比增長10.74%。

而來自業在的統計顯示,上半年國內空調行業銷量增速只有3.64%。

受宏觀經濟調控、房市場受限、激勵政策退出等因素影響,家用空調行業這一輪始於2011年下半年的市場低迷,一直延續至2013年上半年仍未見好轉。行業几乎同步開始了全面的轉型調整,但從最后的業績看來,並非所有企業都能轉型成功。

而在2012年,董明珠執掌下的格力成為中國家電業首家營收超過千億的家電上市公司,取得了中國家電行業的歷史性突破。市場低迷的一年,卻是格力歷史上增長最高的一年。

據悉,從1995年至今,格力空調銷量連續18年位居中國空調行業首位;而從2005年至今,格力空調已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3年,董明珠給自己和格力電器定下的銷售目標是1200億。

“董明珠比朱江洪更加注重細節和落實”

“200億的增長不是我們天天想就能實現的。”董明珠相信,只有細節上的管理才能出效益。

“她始終強調細節決定成敗。這些年公司的發展太快了,管理卻跟不上步伐,現在是時候沉下來把一些工作做細。”在格力電器總裁助理兼質量控制部部長趙志偉看來,董明珠比朱江洪更加注重細節和執行。

這几乎是她的下屬們共同的感受。這種對細節的追求也讓他們感到了明顯的壓力。“壓力相當大。” 趙志偉負責質量控制,“一年生四五千萬套品,平均每天十幾萬套,並且要求售后零服務,在品質量上的每一個步驟都要花費大量的精力。”

在企業內部,董明珠對細節管理的要求几乎無處不在。上任半個月后,她舉行了一次幹部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她把集中採購作為一個要求專門提出來。

格力電器總裁助理劉俊指桌上的面巾紙盒對《中國經濟周刊》:“這個紙盒是有故事的。”

一年以前,格力所用面巾紙由各部門自行採購,價格是3塊錢,現在統一採購的價格是1塊9。“一年下來,光一個紙盒就可以節約二三十萬。”劉俊,僅因為集中採購,格力一年的成本就下降了30個億。

在人力成本的控制上,董明珠的尺度也非常嚴格。劉俊所在的部門工作量很大,不僅要負責全部的採購,還要負責開發、計劃、跟單、核價。“她會把加人控制得很死,逼你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劉俊,原則上只有三個部門可以加人,第一是審計部,因為要加大審計的力度;第二是出口部,因為出口增長非常快;第三是研究院,因為核心技術要增加人。

不過,分權,才是劉俊感受到的這一年董明珠帶來的最大變化。

董明珠:“我現在是最沒有權力的人,所有的權力全部下放。我唯一的權力就是帶一個放大鏡每天找問題。” 之前,格力幹部的獎金是由領導意志決定的,“現在並不由我決定,而是形成了很完善的考核制度,最終由制度決定他們能拿多少錢。我只考核他們的行為是否對企業有害。”

上任格力電器董事長伊始,董明珠便對她那些擁有權力的幹部下屬們提出了“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公私分明”的12字管理方針。

“事實上,從1994年回到格力總部,一路走來,我一直在進行一個挑戰,挑戰那些惡習,挑戰那些不願意為企業奉獻的人。當然,這個過程中,不可能沒有阻力,沒有阻力的挑戰都不算挑戰。”董明珠,這種奉獻的文化一直在格力慢慢地滲透。

1998年畢業的劉俊到格力應聘的是市場部,面試他的正是當時分管銷售的副總裁董明珠。“那時候,她在醫院住院,我們10多個人集體到醫院面試。”這讓劉俊記憶深刻,面試完,他給他父親打電話彙報了當天的情況。“我父親,一個國有企業的老總能做到這樣,這個企業很有希望,你值得進去。”

董明珠曾經向媒體透露,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每年到了11月,人就很疲勞發低燒,都要住一次院。這種情況連續了10多年。

劉俊父親的話現在看來得到了印證。劉俊,他跟董明珠學到了很多,這個企業的文化在慢慢改變他。

作為對那些為企業奉獻的人的回饋,格力為他們提供了優厚的福利:一員工一人住一室,結婚可以住兩房一廳;8年前,格力就出資自建員工生活區,到目前為止,已經前后投資6億元;《珠三角企業薪酬調查報告》顯示,格力的一工人年薪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平均年終已達1萬元;2013年,在整個行業陷入低迷的情況下,格力電器再次為全體員工漲薪。

更精的部隊

7月初,格力電器總工程師黃輝、工程師出身的副總裁莊培先后減持格力電器股票16萬股、25萬股,分別套現433.44萬元和651.75萬元。此舉引起業內猜測,技術人員在格力的核心地位受到動搖。

董明珠對於這樣的質疑很是不屑,“這兩位高層賣股票,都征得我們的同意,因為他們確實有迫切需要用錢的地方,為什麼不能賣?我現在也想賣,因為需要錢用。但后來考慮到對市場的影響,怕引起誤解,才沒有賣。這很正常。”

而黃輝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也解釋:“因為要買房子急需要用錢,才減持。”

“退一萬步,這些人如果真的離開格力,格力依然會活得很好,因為格力不是依靠一兩個開發人員,而是依靠一個 5000多人的科研團隊,我們不斷地在培養新鮮血液。格力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就是我董明珠退了,格力一樣會很好。”董明珠。

“作為一個企業家,她不可能這麼做(排除技術派),企業家必須要動用這個公司內最精的部隊,即最稱職、最精通和最在行的人去處理相應的事務,這才是最大化。”在分管技術的格力電器總裁助理張輝看來,一個有抱負的企業家,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企業的發展。

董明珠也做出了對科研投入上不封頂的承諾。她,未來的格力要用技術去贏得更多的市場。

張輝對《中國經濟周刊》,這一年多來,在格力內部,營銷的人管營銷,技術的人管技術,一切照舊。與此同時,各個團隊都在挖掘更優秀的人才,委以重任。

這一年,基於企業的長遠發展考慮,董明珠確實在力培養一批年輕的管理團隊。據她透露,經調整,格力電器現在70%以上的中層幹部,都是從一做上來的80后,非常年輕,“這些人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在張輝的科研團隊裏,也提拔了一批年輕有為的技術人員,承擔最難的課題,“現在都出成果了”。

張輝感覺,董明珠接掌格力電器的這一年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對技術和對品質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從外觀到內部的核心技術,從工藝水平到製造手段,這一年來我們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董總對細節的要求更高,而且一定要原創。”黃輝。

董明珠做事非常嚴謹,強調一切從細節開始。“在這個嚴謹的過程中,隨時根據情況變化來進行技術創新的調整,我們要拼了老命來面對。”這一年多來,張輝天天睡不覺,壓力特別大。“因為責任非常大,我不能讓底下出錯。而且新品要準時出來。”

在電器行業這樣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外部形勢瞬息萬變,企業要降低外部影響,並不容易。“這要求企業家要有寬大的胸懷、極高的智慧、充沛的精力,還要非常執才能做得到。”張輝眼中的董明珠追求極致、完美,對自身有極高的要求,同樣也對下屬要求苛刻。他將此形容為“正能量的傳遞”。

當然,在技術問題上,對董明珠的決策,他們也並不始終完全一致。黃輝坦承,完全一點想法都沒有也不可能,但存在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

“中國企業的失敗是失敗在自己內部,最致命的一條就是企業的內耗。一個企業如果總是內耗,還怎麼發展?”張輝,一個企業必須要有好的內部環境,否則,外面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馬上就倒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