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得票率41.5% 創23年來最佳成績 默克爾時代來臨
鉅亨網新聞中心
德國總理默克爾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德國大選塵埃落定,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與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總得票率為41.5%,創23年來最佳成績,但未能取得多數議席,仍須與反對黨聯合組閣。《南德意志報》形容此結果標誌著「默克爾時代」來臨,市場視她連任為歐元區延續穩定的指標,歐元昨升0.3%,至近7個月高位。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默克爾攀上權力最高峰,德媒普遍評價正面。《明鏡》周刊形容她再次連任令「德國成了默克爾國」。她謝票時,用「超級」來形容得票率,又承諾未來4年繼續循序漸進地治理好國家。
得票第二位的最大反對黨社會民主黨(SPD)僅獲25.7%,遠遜CDU;疑歐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4.7%,與進入國會的5%門檻擦身而過。自由民主黨雖是默克爾盟友,但她的高民望未能拯救該黨,得票少於5%,是50年來首次被踢出國會,也迫使默克爾與反對黨組閣,需時數日甚至數周。
假如CDU與SPD合組2005年至2009年的「大聯盟」,兩黨在國會將合共擁有503席,比例接近8成,達到絕對多數,推動法案時將相當順利。此外,SPD在聯邦參議院掌握絕對多數,兩黨聯合執政可確保政府不會受到這個最大反對黨的阻撓。默克爾勝選後已聯絡SPD主席加布里爾,也不排除聯繫綠黨。SPD黨魁兼前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則表明不會再入閣。
雖然默克爾在選後表示,德國的歐元區政策不會有變,但分析認為,德國在延續緊縮政策的同時,微調歐債危機戰略,更多地考慮在歐盟成員國之間達成協定。民調顯示,多數人不贊成向歐盟讓出更大的權力,一半人認為新政府應分散歐盟的政策權力,由成員國自己行使。
分析指,德國在默克爾帶領下雖成功渡過歐債危機,但缺乏改革將削弱長遠經濟動力,勞動市場僵化、服務業生產力低也是德國經濟的障礙。對外方面,銀行聯盟、希臘債務等多個議題懸而未決,默克爾有必要為歐元區找出新的發展模式,縮窄南北歐之間經濟差距。因此,她須決定要將其政治資本優先放在解決歐洲經濟弊端,還是德國身上。
《文匯報》社論指出,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在大選中取得勝利,默克爾再次連任。德國在默克爾帶領下成功渡過歐債危機,大選勝利顯示德國民眾對其政績肯定。默克爾對華態度一直務實,近年大力推動中德戰略夥伴關係,超越意識形態而尋求互利共贏。默克爾成功連任,中德互利合作關係將延續鞏固。默克爾善於從戰略高度把握中德關係,善於把握共同發展的機遇,對歐盟及西方社會亦具啟示意義。
有德國媒體形容選舉標誌著「默克爾時代」的來臨。驕人的選舉結果首先應歸功於默克爾漂亮的政績。近年,儘管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衝擊,德國經濟形勢依然穩固,失業率一路下降至6.6%,社會福利制度保持穩定;同時,默克爾救助希臘等南歐深陷債務危機諸國的政策有條不紊,既幫助「歐豬」國渡過難關,又要求受援國嚴格執行財政緊縮政策,兼顧了歐盟整體利益和德國利益的平衡。德國經濟穩健復甦,歐債危機逐漸平息,推高默克爾的國內支持度,國民普遍希望繼續由默克爾掌舵,帶領德國在艱困時代轉危為機。
默克爾謹慎務實的作風不僅限於對內和處理歐債危機,在對華關係上也充分體現。默克爾2005年上台,2007年曾會見達賴喇嘛,一時間成為歐洲對華搞「價值觀外交」的代表性人物,中德關係因此一度陷入低谷。但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長,中德經濟合作規模日益擴大,雙方利益交匯點日益增多,德國從對華經貿合作中受益良多。
默克爾認識到,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有利於德國,希望擴大同中國的務實合作,為兩國關係提供更強勁的「加速力」。德國對華政策在不斷深化穩固,尤其是在應對全球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的背景下,德國充分利用、而非對抗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市場與機遇,謀求互利雙贏。今年,德國政府積極斡旋中國與歐盟解決光伏和無線通信設備「雙反」爭端,使問題獲得雙方都滿意的解決。默克爾對華政策不斷成熟,值得歐盟及整個西方思考和借鏡。歐盟有些國家應該改變意識形態先行的做法,以務實積極的態度處理對華關係,促進中歐關係良性發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