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解構細胞傳輸 美德3科學家奪諾貝爾醫學獎 助研糖尿病和自閉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0-08 08:16


2013年度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與德國3個研究細胞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的科學家奪得。評審委員會稱讚3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細胞內部最重要的運輸系統如何在準確的時間將其內部物質傳輸至準確位置,對了解免疫缺陷、神經系統病變與糖尿病以至自閉病等均有重要意義。

3名得主目前均在美國的大學任教。羅思曼(James E. Rothman)是耶魯大學教授,謝克曼(Randy W. Schekman)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原籍德國的聚德霍夫(Thomas C. S dhof)則任職於史丹福大學。


香港《明報》報導,謝克曼表示,他獲悉得獎後「第一個反應是『天呀!』」他說,自己從事細胞運輸機制研究已37年,「這一基礎研究解釋細胞如何運作,對人們的生命有意想不到的顯著影響」。聚德霍夫同樣對得獎感到驚喜,但不諱言自己一直對此有所期待。他說﹕「每個科學家都夢想獲得諾貝爾獎,我經常對我的孩子說這樣的話。若失去夢想,你將失去生存的理由。」羅思曼則憶述,他在1980年代開始研究細胞內部運輸機制時,身邊所有人都認為那是個瘋狂的想法。

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3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解答了細胞如何組織囊泡傳輸系統的奧秘。謝克曼發現了控制細胞傳輸系統的3類基因,從基因層面為了解囊泡運輸的嚴格管理機制提供線索;羅思曼發現一種蛋白質複合物,可令囊泡與目標細胞膜融合;聚德霍夫則發現並解釋了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確地釋放內部物質。

囊泡運輸系統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基礎。細胞內多數分子與物質不能直接穿過細胞膜,而是依賴圍繞在細胞膜周圍的囊泡傳遞。若人體是一個工廠,囊泡就是貨車,必須按時把各種生產過程中必要部件運到指定車間,否則將導致身體運作不良,引發疾病。

囊泡通過與目標細胞膜融合,在神經細胞指令下可精確控制荷爾蒙、生物、神經遞質等分子傳遞的恰當時間與位置。例如,對控制血糖具有重要作用的胰島素,正是由囊泡精確傳遞並釋放在血液中。評選委員會形容﹕「倘若沒有這種奇妙精密的組織,細胞便會陷入混亂」。

醫學獎是諾獎首個頒發獎項,3名得主將瓜分800萬克朗(962萬港元)獎金。諾貝爾醫學獎自1901年起頒發,至今共有204人得獎,當中只有38人是單獨獲獎,歷來只有10名女性贏家。歷屆得主獲獎時平均年齡為57歲,最年輕的是發現胰島素的加拿大醫生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他在1923年獲獎時只有32歲。最年長的則是1966年得主勞斯(Peyton Rous),他發現某些病毒在某些癌症中所扮演的角色,獲諾獎時已87歲。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導,今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雖然在不同大學任教,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曾獲得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獎。 (接下頁)

[NT:PAGE=$]

羅思曼和謝克曼在2002年共同獲得拉斯克獎,聚德霍夫則是今年新出爐的得獎者,得獎研究與今次諾獎的相同。拉斯克獎全名是「阿爾伯特和瑪麗.拉斯克基金會獎」,是生物醫學領域最有名的獎項之一,僅次於諾獎。過去不少科學家獲得拉斯克獎後,都會再上一層樓,獲得諾貝爾獎,因此拉斯克獎也被視為對諾獎的「預言」。

現年57歲的聚德霍夫,1955年生於德國格丁根,現職史丹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教授,在其30年研究生涯中,一直致力解開「突觸」(Synapse)的謎。突觸是兩個神經細胞之間的功能性接觸區,是神經訊號以神經傳送素方式在神經細胞間傳輸的關鍵通道,無數突觸形成天文數字的溝通互動,從而產生人類各種活動、官感和記憶動作,研究神經訊號物質傳遞機制,正是他獲獎原因。

聚德霍夫昨日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正開車前往西班牙南部城市巴埃薩出席演講。他笑言作為一名守法公民,第一時間是停車,然後才接電話,「坦白說,起初我也以為(得獎電話)只是個玩笑,因為我很多朋友都會耍這種惡作劇。」

聚德霍夫原籍德國,1983年赴美留學,並取得公民身份。他現於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上月剛獲拉斯克獎。

今屆醫學諾獎得主之一的謝克曼,可以說是別走蹊徑、最終闖出一片新天地的學者樣板。他的得獎研究成果大部分基於一種用途最廣、但也最不起眼的微生物-酵母菌。由於酵母菌的研究成果不保證能應用於人類身上,令他當年首個研究資助申請被駁回,但他堅持研究,結果有今天的成就。

謝克曼讀大學時對DNA科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到史丹福跟隨DNA複製範疇大師科恩伯格深造。不過科恩伯格實驗室的競爭太大,於是轉到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繼續博士後研究,最初導師主攻哺乳動物細胞膜研究,但他認為這方面的工具太少,轉而研究更易培植的酵母菌。

謝克曼表示,昨日接到獲獎電話的第一個反應是「我的天」。消息公布後他的電話響個不停,談到得獎後計劃,他表示「當電話不再響時,我會洗個澡,然後喝我的第2杯咖啡。」雖然得獎意義非凡,但他強調未來將繼續低調做學問,也未想好如何運用大筆獎金。

謝克曼1948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目前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職。

62歲的羅思曼形容,今次的得獎研究並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經過長年累月努力。他表示,開始研究的頭幾年,同事曾笑他是瘋子,他更透露獲獎研究早前失去研究經費資助,希望獲得諾貝爾獎肯定後,能夠重新獲得經費。

現於母校耶魯大學任職生物系系主任的羅思曼表示,在深宵接到得獎通知時正在睡覺,形容那一刻感覺有如「靈魂出竅」。他對自己可能成為這研究範疇的代言人表示歡迎,強調這研究絕對有趣。

羅思曼稱,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及分子機制的其中一個主要概念,是當蛋白在亞細胞水平運作,它們某程度上會表現得如機器。他指儘管其研究最初備受同事質疑,但憑著「青春的囂張氣焰」、政府資助,以及恩師兼1959年醫學諾獎得主科恩伯格的啟發,終於堅持下來。   

羅思曼1950年出於美國麻省,為美國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