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太未來計劃 王兆耀:2015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3年6月26日上午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鄧一兵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有關情況。會上,王兆耀介紹,下一步將開展空間實驗室工程的研製建設,計劃在2015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中新網報導,王兆耀表示,下一步將開展空間實驗室工程的研製建設,計劃在2015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其同步進行的載人空間站工程也在按計劃順利推進,計劃在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性核心艙,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載人空間站的建造。在此期間,根據需要發射一系列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向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提供物資的補給和成員的往返。
王兆耀介紹,2005年2月,中國政府批准實施載人航太工程的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其主要的任務有兩大項,一個是突破航太員的出艙活動技術,一個是掌握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為了實現這個任務目標,我們進行了整體的頂層規劃,確定了利用飛船軌道艙,研製氣閘艙,攻關研製艙外服,來突破航太員出艙技術。確定了研製發射一個目標飛行器與多艘飛船進行對接這個方案,來突破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這個總體思路。
王兆耀稱,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突破和綜合效益,概括起來應該說是「五、四、三、一」。五是進行了五次發射,前面說過了,天宮、神七、神八、神九、神十,五次發射。四是四個突破,一是突破了以氣閘艙、艙外航太服為標誌的出艙關鍵技術;二是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和自動交會對接技術。三是基本掌握了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起來的組合體的控制和運營技術。四是初步建立和完善了航太員在軌駐留保障技術體系。航太員在天上生活、工作這麼長時間,怎麼樣來保障他。
王兆耀進一步介紹,三就是取得了三個方面的綜合效益,一個是技術上的,我們是通過發射試驗突破技術,取得了大量試驗數據,積累了飛行的經驗。我們現在形成了應用型的載人天體往返系統,這是長二F火箭和神舟飛船組成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進一步完善中國載人航太研製生產體系和航太員的選拔訓練在軌活動的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陸海天基相結合的測控體系,這在技術上有很大的綜合效益。在應用上,我們利用這幾次飛行試驗,開展了大量的空間對地遙感、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探測這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還進行了飛船繞飛、在軌維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術試驗,還有這次大家看到的太空授課活動,豐富了科學研究和應用成果。
第三個綜合效益,就是在基礎能力上,通過「二步一階段」的任務實施,我們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航太科技工業的基礎,提升了整個航太產業的整體能力,帶動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相關領域的發展,特別是我們培養造就了一支優秀的航太科技人才隊伍。
王兆耀最後解釋,一就是一個新局面,全面推進了中國載人航太事業的發展,開創了載人航太工程建設的新局面。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