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轉戰緬甸系列4/4:緬甸配套逐步完善 珠三角產業臨空洞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6-13 15:32
今年5月,中國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錄得49.6,創8個月最低位,印證大陸製造業萎縮。隨著大量民營企業以及日、韓、台等外資企業前往緬甸投資圈地,有專家認為,緬甸產業配套逐步完善,以及珠三角成本上升,加上美、日製造業推行「去中國化」政策,5年後珠三角甚至長三角等地可能面臨產業空洞化。國家應該重視,在稅收、就業、人才、融資等多種手法設法幫助企業紓困。
香港《文匯報》「系列專題—港企轉戰緬甸」報導,記者在緬甸採訪數十位製衣、塑膠包裝、織布、箱包及貿易領域的港商,他們大多來自深圳、東莞、廣州和江門,有的甚至來自汕尾、福建廈門和江蘇常熟等地。這些行業相互配套,形成一條上下游產業鏈,一起轉戰緬甸的原因也大體相同,主因中國沿海地區大力推進轉型升級,加上迅速躥升的人工成本、勞工緊缺、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企業經營僅錄微利甚至虧損。
珠三角曾經是中國對外開放橋頭堡,加工貿易一度佔大陸GDP 4成以上。「因為倒閉和外遷,作為製造業重鎮的東莞已有約1/3廠房空置,初現產業空洞化。」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東莞從事織布的柏林布業董事長周柏熙說,2006年在東莞招工時,年輕工人每月工資僅600元至800元(人民幣,下同),今年招工時工資達到2200元,而且招不到年輕工人,來應聘的大多是50多歲人士。
在深圳開廠的何廣健表示,已斥資數千萬進行轉型升級,加強自動化,但近年勞動成本大幅上升,公司去年開始虧損。「為了公司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去緬甸尋找機會」。周柏熙和何廣健的遭遇反映出珠三角製造業的普遍困境:營商環境日益艱難,企業萌生退意。
為何珠三角營商環境不斷惡化?丁力分析,主要是地方政府過分倚重土地財政政策。「廣東轉型升級需要一定周期。近幾年地方土地成本上升極快,地價推高房價,房價推高住宅和廠房租金,其惡果是帶動勞力成本節節上升,企業迫不得已出走尋找低成本的窪地。」
記者深入東莞多個鎮工業區採訪,觀察到廠房空置率或更為嚴重。以道滘、長安為例,多個工業區廠房空置,門口貼滿招租廣告。在道滘汽車站附近的一工業區空蕩蕩,只有緊鎖的廠房。一家製衣廠已變成洗衣房,一隻大黑狗悠閒地睡在門口。
走到長安鎮沙頭南工業區,廠房空置也使得周邊商舖關門歇業,商舖老闆自願降價2、3成招租。潮州人吳先生經營的雜貨店生意較以往降一半多,老闆正為孩子的學費發愁。旅店業務也下降4、5成。受大量外資工廠撤離的影響,許多以前靠出租廠房大富大貴的東莞村鎮都陷入財政困境,有的甚至背負逾10億元債務。曾經是世界工廠代名詞的東莞,頭頂光環逐漸褪色。 (接下頁)
[NT:PAGE=$]
中國珠三角、長三角和東南沿海等地的土地、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外資近年轉往低成本的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市場,勞動力需求銳減,而留守當地的許多企業也因經營困難而要裁員。製造業空洞化初現,為當地就業帶來巨大壓力。
丁力指出,製造業是吸納就業大軍的重要領域,國家宜大力加強和扶持製造業,培養專業對口的高技能專業人才,這樣才可以提高就業率,又有利支持製造業。港商何廣健認為,大陸轉型升級政策是對的,但是步子要穩健,國家要對許多傳統產業和出口企業予以政策優惠和扶持,從而有利企業發展,吸納大量人員就業;否則大量企業外遷或者關門歇業,龐大的就業就難以解決,會引發社會問題。
今年中國大學畢業生達699萬人,他們需爭奪比去年還少15%的就業崗位,如高校雲集的北京地區,畢業生簽約率不足3成。南下來看,製造業發達的廣東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據深圳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大學生就業創業辦公室負責人胡曉介紹,截至5月底,深圳高校畢業生整體簽約率50%左右,而去年同期整體就業率是98%。
中國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靠的是製造業。目前內地人工成本高升、勞工荒、人民幣持續升值和融資難等不利影響,製造企業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專家建議,國家應該在稅收、就業、人才、融資等多種手法設法幫助企業紓困。
丁力認為,國家如果繼續過分倚重土地財政政策,未來將大幅推高企業人工和租金成本,進一步壓縮企業的生存空間。他建議,國家應該在稅收方面向製造業傾斜,對中高級技術人才實行個人所得稅減免,對技術創新和帶動大量就業的企業予以稅收優惠,從而幫助吸引和留住製造業人才。
據深圳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深圳市50萬中小微企業,其融資缺口約為6000億元人民幣,若再加上東莞、惠州、廣州等地,整個珠三角中小企業融資缺口至少逾兆元。
丁力提出,商業銀行以「利益」為企業放貸,故此許多中小企業得不到貸款,國家宜通過政策優惠,設立扶持基金,對其進行及時適當支持。此外,他還建議,為應對勞工荒,國家要在技術和資金等方面助企業加強升級和自動化。至於人民幣升值應該放緩,給予企業穩定的預期,並通過金融機構幫助企業規避人民幣升值的匯率風險。
日本大和證券發表研報認為,隨著東南亞國家加速發展,中國未來5年到10年將失去「世界工廠」地位。中國對此應該有所警醒,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抑制成本過快的上漲,大力扶持製造業。
製造業商家辛苦一年,一輪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即把手上利錢流走,有珠三角港商意興闌珊,索性將資金從製造業轉向擔保、小額貸款和紅酒等高回報行業。此外,港商也轉向投資股市、樓市,實行賺「快錢」。
幾年前,在東莞從事電子行業的彭偉建將工廠轉給姐夫打理,自己轉戰紅酒銷售。「工廠生產用於電視的調節器,由於競爭激烈和成本大漲,去年銷售3億元至4億元,公司還是虧錢。」他說,看到紅酒熱銷,於是成立深圳天地偉業商貿公司,在內地連鎖銷售中檔紅酒,年銷售金額達數千萬元。 (接下頁)
[NT:PAGE=$]
在談到投資紅酒利潤時,他笑著說:「那比做工廠高多了,高時利潤有50%,低時也有20%至30%。這樣的情況,誰還願意做製造業?」與彭先生類似,在深圳從事塑膠業務的三上實業董事長徐東,眼見塑膠行業上下游許多企業缺乏資金,他便成立德鑫隆投資擔保公司,為上下游客戶提供融資,「雖然有風險,但利潤是做工廠完全不能比的。」
目前深圳、東莞等地紛紛湧現大量酒莊,資金大多是從製造業中轉移來的。此外,深圳擔保和小額貸款至少有3000家,較五年前增長許多倍。「這類情況在珠三角極具代表性。」徐東說。
中國製造業的強勢是中國崛起的關鍵,惟現時美國竭力吸引製造業回流,日本則因中日關係惡化逐步推行製造業「去中國化」,令中國製造業面對挑戰更為嚴峻。
為增加就業機會,美國大力推動製造業回流,如蘋果公司決定在美國組裝一款Mac筆記本,此前其產品一直在中國工廠裡生產各種配件,受此影響,富士康公司也計劃將更多生產業務轉到美國。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也宣佈,今後十年將從美國供應商採購500億美元商品。目前,越來越多在華設廠的美國企業,尤其不少中高端企業經已先行一步回流,隨著中國的生產成本持續上升,這一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另一方面,日本則因中日釣魚島爭端,以及中國成本大增,同樣加快製造業「去中國化」,重點轉向緬甸。日本首相安倍早前兩次帶領龐大企業代表團訪問緬甸,除免除緬甸拖欠5000億日元債務之外,並提供1000億日元的政府開發援助,幫助緬甸改善電力。同時,日本在緬甸迪洛瓦經濟特區建設面積3.6萬畝的工業園,總投入高達126億美元,汽車、機械、電子零部件等企業將入駐。
珠三角企業轉移緬甸,遇到的首要問題是當地產業不配套,以及電力短缺、基礎設施薄弱。丁力指出,緬甸正在大力加以改善,並吸引外資提高電力和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緬甸正斥巨資建設仰光港和迪洛瓦港,預計2年後建成,其貨物年吞吐量將達1億噸,並可停泊3萬噸大型船舶,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方面也將會在未來5年至10年逐步展開。此外,日本將為迪洛瓦經濟特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高達126億美元,預計2015年建成投用。丁力認為,緬甸正在走珠三角曾經走過的路,未來將會成為全球加工貿易的新星。
對於產業鏈配套問題,港商何廣健認為,此次製衣上、下游企業都抱團赴緬甸投資,相信將引發羊群效應。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表示,短期內不會有大量珠三角港企去緬甸,但幾年後緬甸產業配套完善後,不排除情況有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