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傷農又無助解饑荒 科學怪肉是福是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8-17 10:02


「科學怪肉」(Frankenmeat)是福是禍?全球首塊完全在實驗室「成長」的試管漢堡扒早前面世,掀起關於人造食物的爭議。支持者認為這可一勞永逸地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少人卻質疑這種貴價東西不能惠及貧苦大眾。人造肉也可能大幅改變糧食生產格局,令小商戶和農夫生計不保,使農地荒廢,或要向城鎮發展低頭,田園旖旎風光恐買少見少。

香港《文匯報》報導,西方基因改造食物泛濫,「科學怪糧」(Frankenfood)早已惹來關注組織批評。人造漢堡扒出現,更令試管食物或改造食物的爭論火上澆油。全球有近12.5%人口長期捱餓,科學家希望人造食物可解決饑荒及動物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問題,例如畜牧土地將可釋放出來,改為更具效益的耕種用途,大批用作飼料的穀物亦可供人類食用。


然而很多經濟學者指,現時全球糧產其實足以餵飽每個人,分配不均、貧窮、浪費、天災及貪腐等才是「糧食不足」主因。樂施會指出,海外投資者在貧窮國家大肆買地囤地,閒置至升價後賣出,又或種植用作出口的農作物,而非供應本地所需。

試管漢堡扒成本32萬美元(約248萬港元),就算量產時價格下跌,窮人也未必負擔得起。美國樂施會研究及政策主管克里普克認為,試管牛肉受惠者只是已有足夠消費能力、並想購買更多肉類的中產階層。

澳洲畜牧業資訊商MLA Marketing總裁考克斯表示,該國成千上萬農民依賴農田為生,擔心試管肉會打擊他們的生計。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生理學家波斯特則認為,新科技並非要完全取代傳統產肉方式,只是減輕依賴。

試管肉安全性也是重大疑問,10年前很多人強調基因改造植物安全,但後來研究都提出質疑,故即使試管肉現時號稱安全,隱憂仍在。
 
對於素食者而言,試管肉似乎消除了「殺生」的忌諱,大可放心食用,但部分素食者仍未能接受。連發明試管肉的荷蘭科學家波斯特也呼籲素食者繼續茹素,因為食素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更有益。

製作試管肉的幹細胞雖然取自活牛,但對牛沒大傷害,用於培植幹細胞的胎牛血清,卻是屠宰懷孕母牛時的副產品。英國卡迪夫大學社會學家斯蒂芬斯研究人造肉議題多年,認為使用血清仍屬殘害動物,令很多本來對試管肉寄予厚望的人失望。

有人反駁指,胎牛血清或抽取幹細胞難免傷害到牛隻,但比起不人道的養殖模式及每日屠宰成千上萬頭牛,兩害取其輕,食用試管肉顯然較佳。動物權益組織PETA就贊成這種說法。法律界未能界定試管肉是否屬於素食。素食組織Vegetarian Society表示,歡迎生產商將試管肉向組織申請認可商標,若獲批准便會視之為素食品。

部分素食者不是出於人道理由,而是為了身體健康茹素。由於試管肉營養成分和一般牛肉無異,過量進食仍會引致肥胖或膽固醇過高等問題。 (接下頁)

[NT:PAGE=$]

聯合國2006年報告指,隨著新興國家發展,肉食消耗量愈多,估計全球肉類需求將在2050年倍增。養殖食用禽畜須耗用大量土地、水及其他天然資源,肉食短缺危機迫在眉睫。一眾科技界巨頭就看準創新食品潛力,希望將危機變成商機。

日前面世的試管牛肉耗資32萬美元(約248萬港元),金主之一便是Google共同創辦人布蘭。他稱資助是基於重視動物福利,指禽畜養殖已從傳統農場移師工廠,動物生活環境極惡劣。但試管肉遠遠未稱得上能令動物擺脫痛苦,原因是要取得1公升用於培植的胎牛血清,便要犧牲3頭胎牛。

微軟創辦人蓋茨選擇投資在研究以植物製作「肉食」的Hamton Creek,該公司利用植物蛋白為基礎,製造蛋類替代品。Paypal共同創辦人蒂爾旗下慈善組織Breakout Labs去年則資助一家創新公司,該公司致力利用組織工程技術製造皮革和食物。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王明福博士指,人造牛肉營養成分接近普通牛肉,人體吸收無礙。但他質疑將昂貴的幹細胞培育技術用於製造牛扒,是譁眾取寵,預計普羅大眾近半世紀都無可能食到。他指倘若將技術用於製造人造皮膚等醫學器官,會為社會帶來更多實際益處。

王明福解釋,人造牛肉蛋白是由肌肉細胞與實驗室培育的動物脂肪,注入高濃度營養液混合而成,但因缺少氨基酸等血液微量元素,口感與真牛肉仍有差距,消費者是否能突破心理障礙亦未知。他指出,若擔心牛肉愈來愈貴,可以植物蛋白合成「素食牛肉」,口感亦不錯。

另方面,工業化生產人造牛肉對環境影響雖小,但作為原料的幹細胞、動物脂肪、營養液等一旦受污染,或引發新一輪食品安全擔憂。

香港牛肉不停加價,全港鮮牛零售批發商聯席會議發言人許偉堅接受本報訪問表示,本港鮮牛肉供應追不上人口增長,人造牛肉若有機會上市,供應可大幅增加,令整體肉價下降,相信會受市民追捧。

人造牛肉有望上桌,有人大呼不可思議。奇達思優質食品(香港)有限公司肉類經理靳度比接受本報訪問時不諱言,人造牛肉概念令人懷疑,相信即使有機會大規模生產,港人亦難接受。

人造食物概念非新鮮事,早在1894年,法國著名化學家貝洛特已相信一切有機物皆可人工合成,換言之肉類、牛奶、蛋甚至酒精、煙草統統可「人造」,人類從此不必再爭奪有限天然資源。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於1931年一篇論文中亦曾預測,終有一天微生物將會成為「酵母」,科學家用它製造肉類,簡單如製麵包。

貝洛特生前預測,人類到2000年將不再需要農地、牧場和雞棚,只要利用「合成化學」技術,就可在實驗室生產一切天然食物。

1912年已有比利時化學家利用酒糟及蒸餾殘餘物製成「人造牛肉」,這塊營養成分比一般牛肉高3倍的「肉」,雖等同人體消化肉類後產生的「蛋白」,但味道奇差,難言取代天然肉類。
 
佔全球經濟規模45%的美國和歐盟,正積極尋求締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但雙方對於基因改造食物的規範迥異,令談判難度大增。

美國早已容許出售本土基因改造玉米、大豆、甜菜及棉花,但歐盟28個成員國中只有少數接受基因改造食物,如已注射荷爾蒙的牛肉及豬肉等,即使准許入口,對標籤要求亦很嚴格。

歐盟規定任何食品只要含有0.9%或以上改造成分,就須在標籤列明;但在美國,只要改造食品與普通食品外觀無差異,就不用標籤。

華府敦促歐盟放寬規限,但歐盟認為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體有潛在影響,反對盲目修例。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盟委員會均指無實例證明基因改造食品影響健康,但法國有報告指,老鼠吃改造玉米增患癌風險。 (接下頁)
 

[NT:PAGE=$]

10大未來食品

水藻曲奇:水藻風乾後磨成「麵粉」,用於製作曲奇及其他餅食。水藻生長速度快,能在高污染環境存活,食物製品膽固醇含量亦較少。

超級稻米:基因改造稻米可提高產量及抗疫力,近年出現的超級稻米更可抗旱及在貧瘠土壤生長,確保產量不受天災影響。

海水種番茄:挪威正在約旦試驗抽取化淡海水,用於溫室種植。若技術成熟,乾旱缺水的沙漠也有機會成為魚米之鄉。

昆蟲膏:昆蟲含有高蛋白,甲蟲、蜜蜂及毛蟲是未被探索的營養來源。聯合國最近建議可將昆蟲磨成富含蛋白質的糊狀,混合其他食品食用。

蔬果變肉:大豆、蘑菇及豆腐早已用於製作肉類替代品,隨著3D打印技術發展,這些「肉」有望變得更美味,吸引更多人食用。

食草: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如牛胃功能的機器,將人類無法吸收的草轉化成可吸收營養,進而生產食物。

假蛋:利用較便宜的蛋白粉取代真蛋白。

音樂增味:牛津大學科學家發現不同音樂類型可影響進食時的味覺,提議用高頻鋼琴聲代替在食物中的砂糖,令進食時美味不變,食物卻變得更健康。

納米改造食品:納米科技可改變食物營餐成分,在不影響味道前提下提升營養、減少有害物質及脂肪等。薯條未來可能反而減少人體吸收的脂肪,漢堡包則可降膽固醇。

食物藥丸:以目前科技來說,人體未能有效吸收食物藥丸的營養成分。但高營養食物膏已廣受運動員及營養不良者歡迎,如美味膏狀食品「Plumpy"nut」,便由高濃度花生醬及食療用牛奶製成,可即時補充空肚者的體力。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