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匯于民”的現實選擇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丁峰
我國外匯儲備近兩年經歷了尖峰前后兩次方向相反的快速上漲和快速下跌過程。
去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約4萬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尖峰。此前的2013年6月末,余額為3.5萬億美元,一年間增長了約5000億美元;到上月末,余額降至約3.6萬億美元,14個月時間減少了4000多億美元。
央行8月11日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加大了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觸發人民幣匯率在三個交易日貶值4.6%。8月間外匯儲備由此猛降939億美元,為史上單月最大規模降幅。考慮到貿易順差的因素,可推算出8月中下旬僅約半個月的時間央行就出售了至少1000億美元外儲。
前些年,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時,官方一直在鼓勵“藏匯於民”,即讓更多外匯分散於民間,由主要由央行集中持有,轉向官民共同持有。這是因為,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增長會引致本國貨幣供應增大,造成通脹壓力,並加大央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對沖操作的壓力;外匯儲備占央行總資產的比重過高,還會帶來較大的匯率風險和成本對沖壓力。“藏匯於民”可為龐大外儲減負,緩解外匯集中於國家的壓力,增強匯率雙向浮動的彈性,減輕貨幣政策獨立性所承擔的壓力。不僅如此,在人民幣匯率出現短期劇烈波動,進而導致外匯儲備急劇變化時,“藏匯於民”可以在央行和跨國套利資本之間充當“蓄水池”和“緩沖帶”,起到減緩波動幅度和沖擊力的作用。
只是,由於近10年來人民幣基本處於單邊升值狀態,拿人民幣換外匯顯然不劃算。加上外匯存款利息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使居民和企業持匯意愿不強。所以,“藏匯於民”雖已提出多年,但動靜始終不大,談不上有多少效果。
不過,隨著8月中旬人民幣短期急劇小幅貶值,市場各方已不再一致看好人民幣的單向升值了。加之居民出國旅遊、購物、留學等活動更趨頻繁,對外匯的需求日趨加大。一些人遂開始逐步把人民幣換成外匯,一來以備不時之需,二來博取匯兌收益。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究竟如何打理才能實現盡可能多的收益。依筆者之見,目前看,B股可作為一個不錯的投資選擇。
不妨先來比較一下近10年A股和B股的整體上漲幅度。2005年9月,滬深300指數900多點,如今已達3200多點,上漲了約2.5倍。同期滬市B股指數從60多點上漲至目前的280多點,上漲了約3.4倍;深市深證B指從220多點上漲至目前的1030多點,上漲了約3.6倍。兩個B股指數漲幅均超過A股指數,這說明,從整體上看,B股投資回報優於A股。
再選取若干典型個股,對其A股和B股的上漲幅度作一對比。滬市B股典型藍籌股如錦江B、老鳳祥B、黃山B,過去10年的漲幅分別約13倍、24倍、6倍,其A股同期漲幅分別約11倍、13倍、4倍;深市B股典型藍籌股如張裕B、古井貢B、長安B,10年漲幅分別約6倍、24倍、6倍,其A股同期漲幅分別約3倍、16倍、5倍。可見,不論是滬B還是深B,同一只股票,其B股股價漲幅要大於A股許多,AB股之間的價差正在逐步縮小。
目前,上證指數市盈率已降至約15倍,滬深300指數市盈率已低於10倍,大盤又到了價值投資的低估區。同一只股票,換算后其B股股價一般僅相當於其A股股價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相較A股,B股市場呈現出的是折價狀態,是名副其實的價值洼地。況且,由於B股市場已喪失基本融資功能,A、B股合並、B轉H股等是早晚要做的事。屆時,同一只股票,其B股股價必然與A股趨於一致。在這個過渡期內,個股的折價空間會逐步縮小,這意味著如果資本市場整體行情向好,B股市場更有投資價值,將獲取比A股更多的投資收益。
此外,大家可以看到過去10年,不論大盤還是個股,漲幅都相當可觀。但許多投資者總是急不可耐,為獲取短期收益頻繁交易,結果便是交易越多,收益越不理想,反而不如持股不動那樣獲利豐厚。而B股投資者基本上是拿閑錢來投資,一旦投入,就不會輕易取走派用場,無意中培養了中長期投資的好習慣。不信,可以問問身邊人,若同時開有A、B股賬戶,其B股賬戶的收益往往較好。
相比A股40多萬億的總市值,B股市場可交易市值只有1000多億;持有B股的投資者只有約106萬戶,數量遠小於持有A股的5000多萬戶。B股市場是個小眾市場,交易清淡,容量有限。指望B股市場大量吸納“藏匯於民”的外匯,當然也不現實。不過這同時也說明,一旦大家意識到了這個市場的投資價值,只要有些許的資金進入,就可以帶動較大的波動。至少在近期人民幣小幅貶值后,外圍的資金條件似乎已經具備了。
需要注意的是,B股個股數量只有103家,因上市時間較早,大部分還是傳統工業型企業。若是博取A、B股合並的折價收益,那就另當別論。若是著眼於基本面投資,那就不妨多關注一下數量有限的酒類、醫藥、旅遊、商業等業績比較穩定的消費股,拿出部分資金做個中長期的資產設定即可。(作者系獨立投資分析人士)
- 川普關稅新政引波動 用主動式投資度過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