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俄羅斯人看中國:光怪陸離的多樣化城市上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8-07 21:08



作者:俄新社記者葉連娜·庫茲明娜設計師、記者、攝影師......卡佳·克尼亞澤娃有著多重身份。這位出生在西伯利亞的俄羅斯美女曾在韓國和美國工作,但最終選擇了上海作為自己生活和創作的長期地點。卡佳以攝影師和歷史學家的視角研究上海,她正在創作《穿行在消失中的上海老城》一書,向人們介紹"不為人知"的上海。俄新網請卡佳介紹自己在上海的生活,並介紹她是如何研究上海老城和中國食品的。上海吸引外國人我2006年12月底達上海,為首爾一家兒童出版社的動畫短片制作牽頭(我曾經學過兩年半設計,在韓國曾作過插圖師工作)。當項目結束後,我就留在了上海,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多樣化城市,值得在這里停留,更好地了解它。對我來說,中國同韓國和美國相比更有益處。韓國在種族和文化上是單一國家,不同地方的彼此區別很小,生活方式大體相同。而美國生活雖然舒適,但要融入發展迅猛的城市很難,而窩在小地方又不是那麼有意思。但看一眼上海立刻就知道,中國這座城市的多樣性程度有多高,城市各區的性質有多大差別,還有來自中國各個地區的中餐是多麼的美味而又別具特色。我開始跟著視聽教程自學中文、語法,用卡片學習漢字。我不是唯一被上海這座城市吸引的人。這里居住著大量的歐洲人、北美人和南美人,他們喜歡上海的潛力,一切均可獲得,一切均可嘗試,同時又不用兩班倒。上海如何變遷在我居住在這里的7年內,上海發生了許多可喜的生態變化:投入使用一些新的地鐵線路,外灘的部分公路幹線部分轉入地下,增加了人行橫道線,栽植了樹木,等等。但在歷史學家和城市化主義者看來,許多過程劍指原住民,以便讓上海市更多地服從于集團利益和汽車工業的利益。低收入群體被從市中心排擠出來,汽車道橫穿居民區,建築古跡遭到拆除或者重建,或者變成精英會所。上海變成一個沒有個性的泛亞洲大都會。我最愛的是待在上海建築物的屋頂。不知怎麼地,有次我和朋友們在一天時間內進行了一次“上海屋頂發現之旅”:楊浦區海員醫院的圓頂(前英國工程學校),悄悄從浦江飯店(Astor House Hotel)的小窗戶探出身來,從屋頂上可以看到帶有不尋常街角的沿岸街。我很早前就想組織"上海屋頂之旅"的觀光項目,目前閒暇時正在上海帶團,對象為歷史和建築愛好者,以及自認為已了解這座城市所有角落的人們。老城系上海開埠起點我對老城的鐘愛始于一次帶相機在新老各區游玩。在拍攝建築物和街道的同時,我愛上了城市規劃理論,開始審視新舊現象如何共處、各區財政如何為繼、居民如何使用建築物和街道。在上海,這一切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樣就使我們提出問題。如:72個家庭如何分享一個舊公館的空間?房主如何靠臨時搭建頂樓和陽台擴大居住面積?如何在公園和廣場安排音樂、健身操和舞蹈活動?街角和弄堂中的人們怎麼生活?上海的五光十色和鮮明之處就是創造性利用空間。資源有限、人口稠密使人們將城市改造為適宜自己生活的場所。民眾參與分配城市環境的越多,自上而下的控制越少,這座城市就更為人性化,更實用,且更舒服。刻度盤的另一端是浦東區,在服務于投資者利益的鋼筋水泥“摩天大樓”之間,有著毫無個性的類似峽谷的街道。當然,所有攝影師和游客對在全世界的老城狹窄街道中閒逛都趨之若鶩。除了建築與散步線路的多樣性外(老城大部分都設步行街),老城還有許多歷史的烙印。這其中包括建于16世紀但未經修繕的廟宇、明朝最富家庭的宅子,還有沿古老運河航道而修建的街道......要找到與之有關的外語信息很難,所有信息均以中文寫就。我開始發掘源頭,編撰英文版上海老城歷史,寫本連自己都想讀的書。老城是上海的中軸線與中心,上海的發源地,保留著上海13世紀初建時的痕跡。上海各新區包括外灘、法租界、南京路、虹口猶太人街區,吸引媒體的全部注意力,因為這是有利可圖的旅游線路,它們代表著城市形象。而建築混亂的老城非商業區似乎連上海人本身都不太了解。老城居民有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往往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從一方面來說,房子要拆了,人們很高興,因為他們希望改善住房條件。但因為遷居一般都是搬往上海市郊,那麼這些"老上海"就需要同市中心,同鄰居們,同曾經屬于祖先的地方斷絕聯系,這往往令他們感到遺憾。中國食品比俄羅斯食品更有益且更美味在上海可以品嘗到中國各地菜肴,因為全國各地的廚師和餐廳都匯聚于此。我從一開始就愛上了中餐,很快開始鐘情川菜和湘菜。去年我前往位于成都的四川烹飪學院,在那里學習了兩個月。學習安排很緊湊,也很有趣。我們每天學做兩個菜式:早晨,師傅講授這兩道菜的歷史、食材的搭配原則與切菜方法,以及火候。爾後師傅當場示範該烹制過程。當天的值日生幫助洗菜和切菜。我們撲上去,吃光所做菜肴,然後中場休息。中場休息結束後,就輪到我們烹飪了。我們分成團隊,相互把之前記的筆記本念給隊員聽,迅速搶光食材,開始洗、切、分成小份,拌醬汁,輪流在大鍋里翻炒。最後,師傅檢查和評判結果。有時,他們會品嘗味道,但通常根據顏色和香味就可以斷定欠佳指出,比如:切的不均勻、用火時間太長、醬油放的太多、糖放的不夠......不管評語如何,學生們都會把自己炒制的菜肴裝到盒子里,打包帶回家。烘焙教授是個詼諧的大師,他和起面來就像啞劇演員似的。從他的授課中我明白了,最便宜的街頭小吃往往是最費體力的,例如:一塊錢一根的炸油條,需要用力和面。通常來說,中國烹飪技術中一切都靠目測,不是因為不認真,而是因為烹飪是一件主觀的事,經驗和興趣會幫助一個好廚師。對我來說,中國食品比俄羅斯食品更有益健康也更可口。在這里吃飯可以攝入很多纖維素,一次進餐既有蛋白質,也有植物油脂和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中餐中使用各類蔬菜和綠葉菜。快速加熱的食品保留了維生素,而多種香料和調料勝過俄餐。如果要做一個簡短的總結,可以說,上海是一個光怪陸離的多民族城市,對創作者和美食家來說,這里都有理想的環境。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上述文章內容由俄新網提供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