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證券市場週刊〉全球“貨幣糾紛”

鉅亨網新聞中心


英鎊的走弱主要是因為其脆弱的經濟及歐債危機的緩和。面對日元的貶值,南韓、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可能會率先做出政策反應。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對美國和英國央行的兩個議息會議紀要反應強烈,英鎊對美元匯率一度跌至2011年7月以來的低位,全球股市普遍下跌。


美聯儲1月的議息會議紀要顯示,一些委員開始擔心進一步的資產購買可能會危及金融市場穩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委員會的觀點才是主導FOMC 決策的觀點。儘管會議紀要提到了一些委員對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的擔憂(並非所有委員都有投票權的),但“大多數與會者(most)認為資產購買計畫是有效的”。

最近幾年,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領導下,美聯儲非常強調貨幣政策的溝通問題。在花費大量時間設計出開放式QE3后,美聯儲不大可能在這個時候突然結束QE3。這次會議紀要中也暗示了,委員會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評價QE3的收益和成本。所以,我們認為,QE3在短期內結束的機率很低,如果風險資產價格繼續大幅上升,美聯儲每月資產購買的規模可能會有所減小。

FOMC委員們擔憂的QE各種成本與風險包括通脹壓力、資本損益和金融穩定性。在這些風險因素中,我們認為,通脹壓力和資本損益風險不是目前的主要擔憂。在這次會議紀要中,“幾乎所有的與會者都預計中期內通脹將維持在2%的通脹目標附近。”

不過,需要密切關注高收益債券市場的走勢,它可能會影響金融穩定性,成為決定QE3規模變化的重要因素。一個值得密切監測的市場是美國高收益公司債券市場。從2008年初至今,美國高收益債總回報率近70%,同時2012年下半年高收益債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了危機前的水準。儘管風險資產價格的上升與推出QE的本意是一致的,但如果任其發展,風險資產價格過度上升,最終可能會因一次價格的大幅調整而危及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

[NT:PAGE=$]2月,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決定將量化寬鬆規模維持在3750億英鎊,雖然資產購買規模沒有擴大,但是央行行長金恩在投票時支援將資產購買規模增加250億英鎊的消息還是引發英鎊在日內交易中劇烈下跌。

然而,進一步寬鬆的預期並非英鎊下跌的主因。我們認為,英鎊的下挫主要是受英國脆弱經濟增長和歐債危機風險下降的影響,不論英格蘭銀行是否會擴大QE的規模,弱勢英鎊都將持續一段時間。

自英國央行在2009年3月推出量化寬鬆以來,英鎊匯率更多的是上下波動,而非持續貶值。例如,從2009年3月到2012年7月中旬,英鎊歐元反而升值了15%。從2012年7月中旬以后,英鎊歐元才開始貶值,2013年后貶值速度加快。這是因為在歐債危機高峰期,一些歐洲投資者把英鎊視為避險貨幣,資金從歐洲大陸流入英國,在歐債風險下降時資金流出。

事實上,從2009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英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下的其他投資項(主要是與銀行相關的資金流)錄得超過2700億英鎊的纍計凈流入。從2012年四季度開始,歐債危機持續消退,市場開始越來越多地討論資金從英國流向歐洲其他國家。

與英美的量化寬鬆一樣,日本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也同樣攪動了全球金融市場,尤其是亞洲金融市場。投資者關心,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是否也會陸續推出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加入所謂的“貨幣戰爭”,追隨日元貶值。

亞洲各國的差別很大,日元貶值對各國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首先,經常帳戶赤字國家對日元貶值的容忍度較高,如印尼和印度。他們需要資金流入,匯率還有中長期貶值壓力,它們對短期內資本流入、匯率升值容忍度相對較高。其次,南韓、中國台灣、新加坡受害較深,因為這三個經濟體一方面與日本貿易相似度相對較高(南韓達到60%以上),它們可能會最先做出政策反應。但它們的政策反應也會是適度的,因為上述三個經濟體都還有資產泡沫、金融穩定問題(例如新加坡)以及通脹壓力的顧慮,因此不太可能大規模放鬆,刺激其匯率貶值。

我們總體的看法是,亞洲新興市場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貨幣戰爭”,但接下來以資本帳戶管制、政策難緊的“貨幣糾紛”會在部分亞洲經濟體出現,尤其是受日元貶值影響較大的南韓、台灣地區和新加坡。

作者為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2012年度“遠見杯”全球市場預測第一名

(本刊特約作者  彭文生/文)

(來源:大陸《證券市場周刊》,2013年7期)

【本期封面故事】康美謊言第二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