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基金

華爾街為何對SAC內幕交易案三緘其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7-30 11:50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者 孫思遠

華爾街最成功的對沖基金之一SAC被美國證監會起訴內幕交易,金最高可達100億美元。然而,華爾街卻沒有人敢站出來對SAC說不,紐交所交易員對此事更是三緘其口、諱莫如深。這究竟是什麼原因?SAC事件對中國金融業又有怎樣的啟示?


“嘿,大本!你能講講SAC的事兒嗎?”

作為每天在媒體和電視上口若懸河的紐交所明星交易員,大本此刻卻格外謹慎:“對不起,我幫不了你,SAC的事情太複雜了。”

以上對話提及的SAC就是對沖基金界聲名顯赫的SAC Capital Advisors(賽克資本)。上周,美國證監會用一份長達41頁的起訴書把SAC告上法庭,控告其內幕交易。雖然證券欺詐在華爾街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就在今年三月,SAC剛剛以創紀錄的6億美元款與證監會就一樁內幕交易案達成和解;不到半年時間,證監會卷土重來,據稱此次款金額最高可達100億美元。

SAC究竟是何方神聖

提起SAC的鼎鼎大名,在華爾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全球對沖基金界的超級航母,SAC常年雄踞華爾街投資業績榜前幾名。據統計,SAC成立至今的年平均回報率達到25%,在總規模2.4萬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業堪稱翹楚。年初至今,SAC的年回報率已經達到11%,而其他基金截止6月底的平均年回報率僅為3.2%。孰優孰劣,高下立現。

現年57歲的猶太人史蒂夫-科恩於1992年以2500萬美元起家創立SAC,截止今年科恩的個人財已達90億美元。在創立SAC之前,科恩曾在一家名為Gruntal & Co的華爾街公司做交易員,他在公司第一天工作就賺了8000美元,此后每天的盈利都在10萬美元左右。科恩無與倫比的賺錢能力被冠以“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股票交易員之一”,就連華爾街傳奇華人交易員江平也是在科恩麾下創出驚人業績,進而揚名立萬。

華爾街為何三緘其口

與美國媒體對SAC事件的高漲熱情相反,華爾街對此事卻保持了極度的理智與冷靜。事件曝光之后,新浪財經試圖採訪一位紐交所資深交易員,但該交易員很快告之:“對不起,SAC是我最大的客戶之一,我沒法接受你們的採訪。”其他交易員聽說要在媒體上談論SAC,也都忙不迭地拒。私底下,幾位熟識的交易員道出了原委——

“史蒂夫-科恩就是個王八蛋”,交易員A壓低了聲音,義憤填膺地說,“我們都恨SAC,但他們的勢力實在太大了。”

交易員B接過話茬:“是啊!SAC那幫傢伙做內幕交易都十幾年了,一直沒人管,大家都知道他們的事,但是誰又敢說?”

這時候交易員C湊了過來:“SAC是整個交易大廳最大的經紀客戶,華爾街的券商都得跟SAC做生意,‘財神爺’大家得罪不起。”

誰敢得罪“財神爺”

把SAC比作華爾街的“財神爺”一點也不誇張。據知情人透露,SAC每年支付給各大投行、券商、經紀商的交易佣金及融資費高達10億美元,堪稱華爾街之最。利益關係如此深厚,誰又敢圖一時之快,得罪SAC這尊大財神?事實上,一旦在媒體上被問及此事,交易員都會以十分圓滑老練的辭令為SAC圓場。

在近期的一次視頻採訪中,紐交所資深交易員馬特-切斯洛克對新浪財經表示,SAC事件目前很難下定論:“坦白講,我不覺得他們的行為與其他基金有什麼不同。”他甚至表示,證監會對SAC的起訴有點像“政治迫害”。但實際上,交易員已經在採訪前打好招呼:“我會以十分‘得體’的方式談論此事。”

另類版“大而不倒”

曾有分析人士稱,面對起訴,SAC要麼盡快認罪伏法,要麼頑抗到底被告倒,但無論哪種選擇,最后都難逃清盤倒閉的命運。但作為華爾街關係網最複雜、勢力最盤根錯節的公司之一,SAC在上周宣佈對證監會的所有指控拒認罪。也正因為SAC選擇了拒不認罪,華爾街談起此事才會如此諱莫如深——要知道,趁人之危、棒打落水狗的事情,華爾街可沒少干。

“反正這案子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宣判的,拖上幾年都有可能,誰敢惹SAC?”某交易員直言不諱道:“另外,科恩早就賺得盆滿滿;想當年,邁克爾-米爾肯因為內幕交易被款6億美元,最后還鋃鐺入獄,可出獄之后他照樣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這樣打擊內幕交易有什麼用?就算SAC這次被扳倒,以科恩的資金和實力,東山再起只是時間問題。”

SAC案給中國的啟示

面對類似SAC等金融大,國內金融監管機構勢必會遇到“大而不倒”的問題。在調查這些機構和個人的時候,也會牽扯出諸多的裙帶關係、利益關聯。在中國錯綜複雜的政治與金融環境下,證監會是否有能力嚴懲這些擾亂市場秩序的“大腕”,生足夠的示範效應,恐怕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對於國內金融業的亂象,加拿大燈塔資管理公司華人基金經理童紅學對新浪財經表示:“亂世用重典是必須的,但是還得綜合治理,包括投資者教育、完善市場多渠道監督體系(投資者、分析師、律師、行業自律組織、政府等),否則只是抓幾個典型案例恐怕不能從根本上杜內幕交易。”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