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全球利率市場化——美國篇:金融創新很重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7-29 17:21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2013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是如何實現的?這些國家及地區的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遇到了哪些問題和風險?這都將會給中國不斷推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

中國金融資訊網人民幣頻道將為您呈現美國、日本、中國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作為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先來看看美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美國利率市場化從醞釀到最終完成,先后用了16年的時間。美國利率市場化的核心在於存款利率的市場化。美國利率市場化進程采取漸進式,70年代主要放開了大額存單利率;80年代則通過立法加速進程,1986年4月,美國利率市場化完成。

一、美國利率管制過程

1929年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是非管制型。

1929年—1933年后,金融業的崩潰嚴重影響了蕭條后的復甦,美聯儲開始對銀行利率、銀行業務實行管制。

1933年—1935年美國通過了一系列金融法案,提出了對銀行支付存款利率進行限制,其中包含“Q項規則”。同時禁止銀行業對證券的投資,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

二、美國的利率管制特征

(1)Q項規則中管制的范圍僅限於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儲蓄存款),對貸款及銀行手續費等沒有管制。但許多州一級的政府對銀行和儲蓄銀行的貸款規定了最高貸款利率。

(2)對支票存款不支付利息。

(3)美國金融當局將利率管制作為其貨幣政策的輔助工具。聯邦儲備系統將Q項規則視為一種貨幣政策手段,希望通過它對利率的限制直接影響銀行信貸規模的擴張。

(4)30年代至60年代以前,美國利率管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證銀行經營的健全性。從60年代開始,管制的目的,其重點已轉移到保證住宅金融的安全運行方面。

三、美國實行利率市場化步驟

1960年代中期和末期,美國的“金融脫媒”現象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1973年,尼克松總統草擬了“美國金融制度改革建議”,建議包括在五年內廢除規定對存款的利率上限及對支票存款不準支付利息的第Q項規則。

1980年3月,美國政府制訂了 “1980年銀行法”,宣布在今後6年內,將Q規則所規定的利率上限逐步予以提高。

1986年3月底,分階段取消Q項規則對於一切存款機構持有的定期和儲蓄存款的利率限制。

1982年10月,美國制訂“1982年存款機構法”,該法案準許存款金融機構開辦貨幣市場存款帳戶(MMDA,1982年12月起)及超級可轉讓支付帳戶(Super Now,1983年1月起)兩種類型的存款。這兩種存款均具有交易結算性,但卻無最低存款期間和最高利率方面的限制。

此時美國定期存款的利率也基本上實現了市場化,因此此時美國的存款利率管制實際上已完全廢止。

四、美國利率市場化實施特點

(1)逐步實施,謹慎推出。

從準備到正式組織實施,前后經歷了1970年到1982年十余年的時間。利率市場化正式實施的時間也相對較長,從1982年開始到1986年3月止,前后實施時間達約五年。美國的利率市場化從醞釀到最終完成,先后用了16年的時間。

(2)抓住重點,尋求突破。

所謂的突破點工具應具有聯結自由市場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美國金融界找到的突破口是可轉讓大額存單(CD)的發行與交易。大額CD曾是銀行存款資金的一項重要來源。

CD最大特點是持有者可將其自由轉讓。由於大額CD不受Q項規則利率上限限制,這樣一方面淡化了銀行單獨依靠存款作為資金來源所形成的約束,另一方面也在存款利率管制體制上打開了一個缺口。

(3)監管機構,開放市場:

當存款機構正常的資金來源途徑受到限制后,迫使他們到金融市場中去想辦法。這種未管制的渠道確實極大地緩解了利率管制政策對金融機構發展和功能發揮所造成損害,同時促進了這部分市場的迅速擴展,甚至最終對被管制部分形成有力的“逼宮”,致使其最終跨臺。

(4)多種創新,循序漸進:

美國利率市場化伴隨著接連不斷的金融創新過程,兩者互相推動,這是美國利率市場化實施過程中最顯著的特點。

如CD最高存款利率限額取消后,美國銀行界又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或市場交易的國庫券利率掛鉤的金融創新手段,如狂卡(Wild card)存單(4年以上,無利率限制)、貨幣市場存單(6個月,與同期國庫券利率掛鉤)、小額儲蓄存單(30個月,與國庫券掛鉤)等被陸續創造出來,極大促進了市場利率在銀行經營業務中的影響作用。

另外,美國的利率市場化與貨幣政策的改革及其它方面的改革緊密交織。取消了三十年代對存款機構的資產結構的規定,阻礙銀行和儲蓄機構發展跨州業務的管制也被逐漸解除,存款機構間的嚴格分工界線也被打破。

五、美國利率市場化的效果

從美國市場化前后的實際利率看,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前,美國的實際利率長期明顯低於GDP增速,但在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后,實際利率與GDP增速基本趨近。

從銀行的存貸利差來看,盡管在利率市場化期間波動劇烈,但存貸利差利率市場化之后較之前明顯上升,並保持穩定。

從貨幣市場利率看,利率市場化前貨幣市場利率常常高於存款利率,但在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后,貨幣市場利率與存款利率逐步趨近,貨幣市場利率甚至常常低於存款利率。

國債和企業債利率等率先實現市場化的債券利率在利率市場化前低於存款利率,其原因可能在於該時期美國的通脹與衰退相伴,使得債券資產相對存款更具流動性和避險價值;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后,債券利率和存貸款利率基本趨近。

從利率曲線斜率看,美國自60年代以來的國債利率曲線斜率不斷陡峭,其原因在於70年代之前的大加息周期長端利率上升較快;而70年代之后的大降息周期短端利率下降較快;可能解釋在於利率市場化一方面促進了短期資金管理工具大發展,使得短端利率更為靈活,另一方面促進了市場主體對未來經濟和通脹預期的穩定,使得長端利率更為穩定。

即使在70年代直接融資市場已經高度發達的美國,在完成利率市場化之后,直接融資還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相應的,美國居民的投資也相應的越來越多的從存款轉向金融市場。

而利率市場化也導致貨幣總量指標逐步失效,使得美聯儲在90年代中期重新轉向了對聯邦基金利率等價格工具進行調控,而中小銀行倒閉潮對存款保險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六、美國利率市場化完成后的危機

不過,美國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銀行倒閉數量增多及儲蓄貸款協會危機爆發。

1985年前后,由於利率上升,85%的儲貸協會面臨嚴重虧損,同時每年有200家左右中小銀行倒閉破產。

由於儲貸協會一直滿足於在優惠環境里生存,對突發的經濟環境變化措手不及。比如,盡管1980年和1982年的法案給予儲貸協會更大的自由發放非抵押貸款的權力,但協會並不能成功地轉向新的貸款業務,它們沒有做好應對新局面的準備,也缺乏開拓和管理新業務的專家。

這說明在每項金融改革實施之前,各相關部門必須做好思想上和戰略上的準備,才有可能以較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效益。美國利率市場化基本實現之后,美聯儲開始通過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引導市場利率。利率管制取消后,美國商業銀行倒閉數量有所上升,但由於有較為完善的市場基礎和健全的存款保險制度,總體上未對金融穩定產生過大的沖擊。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務必保留此電頭,注明來源於:中國金融資訊網並請署上作者姓名。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