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是經濟發展的隱形功臣 揭秘其神秘功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07 08:23
《央行觀察》特約評論員玩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金融科技要走在科技進步前沿。我們很高興看到,無論是政府還是業界,都有意或無意在技術紅利這個方向上逐漸發力。我們也期待金融科技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新紅利。
幾個月生產出的產品,花幾天背到集市上去賣,這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曾經是稀松平常的事,直到今天,地球上仍存在這種袖珍經濟群落,但對一個現代人來說,這樣的場景不可思議,更有可能的情況是,流水線的產品生產以小時甚至分秒計,產品要么瞬間銷售要么永遠躺在庫存,互聯網+時代,銷售更可能是先於生產,也就是交易跑到了生產的前面。
可以說,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螺旋上升史。因此,交易效率的提升對於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以支付完成作為交易達成標志的前提下,自貨幣誕生以來,支付技術的進步就成為了提高交易效率的核心要素。
說到支付,可以先來看下國內支付技術體系及應用的全貌:央行大、小額、網上支付系統在全球的國家支付系統中效能領先;在零售支付上,中國跨越了支票而直接進入了銀行卡電子支付階段;成立僅14年的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卡組織銀聯交易量超過了發展幾十年的全球最大卡組織visa(visa認為自己是一家技術公司,而非通常大家認為的金融企業),中國的非金融支付機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支付創新與發展推動群體。客觀的說,在電子支付創新領域,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前端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后臺的艱苦努力。國內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一是抓住了技術應用能夠發揮后發優勢的特點,二是科學規劃、聯動合作、不斷結合實際環境大力創新迭代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國內銀行開始實施后臺業務的電算化,90年代實行業務系統的整合與集中並落實國家“金卡工程”大力提升電子化、資訊化水平,2002年在聯網通用的基礎上聯合成立中國銀聯快速推進銀行卡應用,最近10年中利用國內零售業跨越發展的機會大力發展和支援互聯網支付,利用體制機制優勢率先在全球實施銀行卡的規模化晶片遷移,利用國內的智慧終端快速普及並結合銀行ic卡的應用基礎率先規模化發展nfc移動支付—當前包括nfc在內的國內移動支付發展在全球市場遙遙領先。蘋果沒有做支付的時候,大家一直猜測蘋果何時進軍支付;蘋果做了支付,大家又天天猜它何時進入中國。而實際上,10年前國內的相關銀行及銀聯就在上海浦東的八佰伴商場試驗nfc支付,那個時候甚至用的都不是智慧手機,而是一款功能機—nokia 6131i。
時至今日,可以說國內的支付向3a即anytime/anywhere/anyhow水平大大靠近,卡片智慧化、支付移動化、賬戶錢包化成為最新特點。支付金融科技的飛躍從支付終端的數量級變化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最早的銀行柜臺數量是萬級的,發展到atm終端很快實現十萬級,消費領域的pos機終端又是百千萬級,利用pc級發起和接受支付則支付終端很快達到億和十億級,再到手機和可穿戴設備又進一步上升到百億和千億級,不久的將來,將支付晶片植入硬體的物聯網時代以及生物認證階段,只要愿意,則能“可見即可支付”,支付終端數量不再有意義。
如果你對數字沒有感覺,可以體會下支付給溫度帶來的變化。10年甚至5年前,你曾口揣百十塊錢陷在長長的隊伍中饑寒交迫幾個小時乃至幾十個小時購買一張春節回家的火車票,大概率情況是,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后你來到柜臺與鐵路售票員交換一下復雜眼神后帶著復雜心情轉身離去;那么今天是一副什么景象呢?在暖暖的空調間里,鍵盤輕輕回車、手指稍微撥動間通過銀聯在線支付或支付寶可能就輕松搞定了購票回家這事。伴隨創新支付的各式優惠,簡直活活氣死那些用現金的土人:)
讓我們再切回支付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而且切到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的大格局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中來看,支付金融科技有何神奇功效。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主要經濟體選擇依靠能源革命和效率提升兩大動力帶領經濟走出低谷。能源革命方面,太陽能光伏成為重要補充能源,頁岩氣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石油價格的重心大幅下移,新能源汽車則開始商用。效率提升方面,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經濟效率,科技初創公司不斷掀起融資、並購潮,科技上市公司市值迭創新高,支付及金融科技(fintech)類公司更成為市場亮點和資本寵兒。世界經濟企穩,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大大上升,g2格局基本形成。在生產領域,中國高鐵、核電成為全球標桿,新能源汽車商用領先;在交易領域,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總量和滲透率上都大大領先,其背后的支撐—電子支付交易總量也超過美國。
中國經濟好是好,但要持續好,才是真的好。
當前,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認識到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的事實。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一個非常重要的驅動力是人口紅利,我們迅速從短缺經濟到了產能過剩,即使在技術高度密集的領域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是享受了極大的人口紅利。比較中美互聯網發展,不難發現,美國更注重技術,傾向於完全用機器或演算法解決問題,比如亞馬遜(集中倉儲物流),uber(演算法);而中國則更側重技術和人的聯合,將人聯上網並連接在一起,最大限度發揮人的能量,比如阿里巴巴(淘寶全民開店),滴滴(司機搶單)。人口紅利的本質是供給側的優質人力資本要素投入和需求側的產品服務容納,從國際來看,就是中國人的勞動取代了工業國家的人口勞動。相對於人口難以大規模移動和短期快速增長,技術有相當好的遷移能力以及短期內生發展能力。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的常識還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特定需求來看,人口紅利的發動機減弱后,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依靠技術紅利。互聯網+或產業互聯網階段,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改造各個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提高發展效率,注入技術紅利。
金融科技作為技術的有機組成,未來在經濟發展中應該發揮更大作用。支付技術及應用是金融科技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對消費這一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新龍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具有巨大發展空間。
國內支付基礎設施,可以說主干道、街道、鄉村公路都已建設得比較完備,到家門口最後一公里也早接通,但最後一公里的拓寬即支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各層級道路的效率、安全方面及最終用戶體驗方面天花板尚遠。
正是這一背景,國內支付市場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總體而言,這一輪支付發展將圍繞智慧手機在內各類可移動設備的移動支付為核心展開。
目前支付機構推出了三種典型的移動支付方式,一種是硬體為主的解決方案,通過tsm平臺將支付資訊置入手機上的se模塊,實現模擬晶片銀行卡的支付,安全性極高,nfc全手機支付、移動運營商的nfcsim手機支付都是這種模式,apple pay也接近這種方式;第二種是以軟件為主的解決方案,即將銀行卡與支付賬戶進行綁定,通過app調用賬戶終端讀取其展示形態進行支付,便利性好,二維碼是這一模式的典型;第三種是hce+token的云支付,在具備nfc硬體通訊能力的手機上通過軟件應用或連接云端服務器完成硬體se的功能,對安全性和便利性進行了綜合平衡,推出不久的銀聯云閃付屬於此類。三種模式在市場上競爭,用戶和觀察者們也爭論得熱火朝天:a不安全,b不方便,c鏈條長對網絡依賴大……這一幕像極了100多年前愛迪生直流電和特斯拉交流電的方便與安全之爭,多年后,普羅大眾都用上了在安全和方便上不斷平衡和進步后的交流電。在移動支付領域,無論最後產品呈現哪種或哪幾種模式,取決於便利、安全以及成本上的平衡進化,對最終用戶需求的滿足。
國內支付技術可以說是非常接地氣的、潤物細無聲的在促進經濟民生發展,國際上支付技術則展現了它高大上的一面。支付數字化催生了比特幣,比特幣又帶動了區塊鏈技術發展,這一完全去中心化的技術,通過設定一定機制實現可編程交易,正在快速發展,將來很可能對金融交易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管理與協作帶來根本性的促進。支付已經不再只是支付,以支付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成為新一輪技術創新乃至革命的引領力量。目前國內不少包括支付機構在內的相關機構緊跟潮流,已經投入到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實踐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國內金融科技要走在科技進步前沿。我們很高興看到,無論是政府還是業界,都有意或無意在技術紅利這個方向上逐漸發力。我們也期待金融科技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新紅利。(文章來源:《央行觀察》公眾號)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