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這樣搞掂4類“問題”員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1-25 10:24


管理起於細微之中。山芳雄在《培養部下的10 0條鐵則》一書中把部下分為新員工、骨幹員工、負責人、一線管理者等,介紹了很多注意事項。但事實上,公司裏面的人事千變萬化,以上並不代表全部。本篇文章中,就知識工作者、問題部下、中途入職人員、年長部下等令管理者頭痛糾結的典型案例進行逐一分析。希望能夠見微知著,有的放矢,針對性培養。

1、不要用機械指示來要求知識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的共同特徵是:注重自己的專業、不重視管理工作、自我意識強、對一般指示命令無動於衷、討厭過於瑣碎的制約、追求自由。在零售業,相信這樣的員工比率會越來越高,所以,如何管理知識工作者這一群體,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管理精髓應是,培養知識工作者的自覺性。首先要不斷“刺激”他,通過讓其主動提問或參與討論的方式,減少發布機械指令。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讓對方主動改變,還要對其加強引導和培養。

2、製造良好的職場氛圍

管理者要重視並敢於創造“創新的工作氛圍”。要有求知若渴的意識,積極通過多途徑和不同方式獲得知識和信息;要與員工相互促進。這樣的環境下,員工能力得到提升成為必然。

3、再次溝通——— 弄清楚什麼原因

管理者往往近視眼,一味苛責團隊中的問題員工,同時迴避交流。但事實上溝通非常重要,你必須要親自耐心地與員工溝通,了解他的狀況和現實問題,總之溝通無限,一切盡在掌握。

部下做出錯誤的行為而導致不良結果,管理者不能囿於現象及問題,應深入了解實質。導致部下失去熱情的原因很多:缺乏傾聽、領導批駁、工作難度大、態度消極、同事排斥等。管理者應積極尋找原因,並堅信方法永遠比問題多。

4、調職是最后方法,不能讓大家對他有成見

輓救問題員工時,管理者可以不直接參與。托付給年齡相仿的前輩或同事等進行溝通,也是好辦法。對於幹勁十足,但工作方法有問題的問題員工,要採取反復提醒的方式,讓對方逐漸改變思維習慣。或者讓其從簡單工作開始做起,獨立完成,不斷增加自信。

總之,調職是最后的方法,不能輕易為之。否則,容易讓同事對其生成見。實際上,很多問題都是管理者自身的思維問題,重要的不是他沒什麼,而是要問下自己:他有什麼?什麼是核心優勢?[NT:PAGE=$]

5、培養中途入職者-創造環境,縮短適應期

很多大企業推崇“純血”主義,錄用員工只考慮剛畢業的大學生,而不會錄用那些在其他公司就職過的人。但事實上,只能是理想,現實職場中更多的中途入職者加入,實現管理銷售乃至技術的多元化,伴之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所以對這部分人員,在加強培訓的同時,要創造一個良好氛圍,縮短適應期。同時一定要注意過猶不及,堅決不做“全職保姆”型管理者。

管理者對中途入職者培養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考核其是否完全具備基本素質。所謂基本素質就是指的一種配合他人一起工作的行為習慣。首先我們養成習慣,然后習慣造就我們。

6、年長部下培養-摒棄過度關心的思想

組織年輕化帶來活力的同時,一些長期服務公司的年長員工卻漸行漸遠。與此相對應的是帶來管理的抵觸,不思進取。很多管理者採取敬而遠之,迴避問題,這個很不好。畢竟老員工的敏感度遠遠高於新晉菜鳥,但凡風吹草動,當即草木皆兵,這樣會使組織瀰漫不信任的空氣。

所以,不要忘記對年長部下的關心,前提是舉止要自然,一定不能給對方有特別的照顧。過度關心會給對方帶來負面的影響,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改變老員工,直接的方法包括直接警告並採取措施,進行再教育等。

7、讓自己的職業生命永遠留在工作裡

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詞中寫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髮生!”對於每一位職場人,都應清晰地知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作為經歷風雨的資深級老員工,實際上唯一能夠留給公司的只有一樣:培養晚輩,留下人才。這是一件永恆不變的事情。能夠做到“人走茶不涼”,這確實是一種境界。“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生命意味不斷傳承,與名利無關,他人非議置之度外。所以,培養人才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永遠留在公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案例

上海一家國際4A廣告公司內,有一名資深美術指導小焦,已升任組長。但是,“前不久,他向我抱怨說,所在部門實在過分,總監、副總監聯合起來將其架空,讓其做普通美術指導的工作。”該公司一位創意總監蔣義說,“小焦已經算這個領域的資深人士,不希望一個專業人士陷入困境,便同意調到我們這邊。”[NT:PAGE=$]

可是,他的第一個case,就將蔣義陷入水火之中。客戶的方案拖了一周后,小焦說自己太忙了,沒時間做。蔣義很憤慨地說,這一case,交給一個實習生來做,只用兩天時間。

案例分析

職場江湖故事多,從不空穴來風。小焦實際上是我們上文中所提到的“知識工作者”和“資深問題員工”的綜合體。也就是說,一方面小焦面臨技術到管理的轉型,雖然已經被提升,但卻依舊慣性思維,更多的是“我喜歡做,我行我素”。事實上在公司裡,專業不等於職業,自我不等於團隊,自由不等於推卸藉口,想當然肯定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這同樣也是小焦的“瓶頸”所在,對於這類問題員工,公司一定要慎選以及人崗匹配,專業技術出色而缺乏管理素養的員工,更多從技術序列來引導培養,真正發揮其優勢。需要彼此認同的溝通范式,認同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思想的轉化,工作的落地。

最后還是那句話,我們永遠面臨人力資源“短缺”,不要輕易否定員工,更不要輕易“調職”員工,在做出決策前,反問一句,他的優勢是什麼?

采寫:南都記者 劉國珍

(受訪作者劉軍元,組織及人本管理專家、資深職業培訓師、山芳雄管理思想研究者、獨立書評人)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