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公告

互聯網+金融如何提高金融效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02 09:41


陳龍

●迄今為止,債務高企、融資貴、融資難、理財難、金融機構利潤豐厚仍然是中國金融最明顯的特征。加上中國人口基數龐大、企業規模龐大,金融壓抑和金融管制給市場進入者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長尾。這是一個充滿用戶痛點的行業。

●移動互聯技術模糊了金融與商業、消費、社交等場景的邊界。余額寶在短短的半年之間能夠發展成中國最大的基金,並非是對貨幣基金金融屬性的改變,而是得益於消費支付和利息收入的無縫對接。春節發紅包這樣看似和金融不沾邊的社交場景,可以成為拓展支付工具的引爆點。

●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和信貸、P2P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總體上是豐富了金融體系而非對傳統金融的顛覆。這些金融產品也成為金融界的鲇魚,大大推動了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的思維和轉型。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希望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從互聯網思想家凱文凱利多年前提出的連接一切,2012年於揚在主題為《互聯網+》的演講中提出的“所有的傳統和服務都應該被互聯網改變”,到李總理的行動計劃,互聯網與行業的關係已經從思想上升為國策。

計劃的愿景激動人心,但是行動的具體路徑取決於如何理解互聯網+。這里至少有三個問題值得仔細探討:為什么某個特定的行業需要被改變?為什么互聯網能夠改變行業?互聯網應該以哪種方式改變行業?這些問題的答案並非顯而易見,也因為牽涉到利益格局而常有爭議。

為什么中國的金融業需要被改變

中國的金融業過去一直是政府管制最嚴、準入門檻最高、壟斷性最強的行業之一。金融管制使得多元化定價體系不符合成本收益比,以間接融資為主的數量型擴張模式成為銀行的一致選擇,多層次市場體系建立緩慢。

這種擴張正在難以為繼。根據麥肯錫統計,中國的國內債務對GDP比率目前已經達到262%。這一比率不僅在過去20年中是歷史最高水平,而且在全球幾十個新興國家中也幾乎最高;與之相匹配的則是廣義貨幣對GDP比率的高企以及銀行利潤的豐厚。根據2014年底的數據,中國M2/GDP為1.9,而美國僅為0.9。

和高債務額、高貨幣發行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金融供給的極度短缺。大量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和個人消費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融資貴、融資難是普遍現象,並且在經濟增長放緩的過程中顯得尤為突出。如果融資貴,那么投資者似乎應該開心?答案也不是。個人和小企業的投資理財服務普遍缺失;六億中國農民絕大多數人既不知融資為何物,也不知理財為何物。

雖然金融市場化的大潮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但是迄今為止,債務高企、融資貴、融資難、理財難、金融機構利潤豐厚仍然是中國金融最明顯的特征。這些現象說明這個金融體系的資金設定效率低下。加上中國人口基數龐大、企業規模龐大,金融壓抑和金融管制給市場進入者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長尾。這是一個充滿用戶痛點的行業。

為什么互聯網技術可以改變金融

我們首先需要討論金融的本質是什么,然后討論為什么互聯網可以改變金融。

金融的功能廣為人知。支付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金融功能。通過匹配投融資,金融機構幫助資金完成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傳導,其間可能還需要克服金額、期限、風險、流動性等方面的錯配。保險則是為了抵御災難。

支援這些金融功能的底層要素是渠道、數據和技術。

讓我們先來看渠道的要素。金融發展史中一個最重要的特征,是金融由商業驅動,又為商業服務。十六世紀后半期,荷蘭是全球航海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全球一半的航海帆船都通過阿姆斯特丹港進入歐洲,阿姆斯特丹是當時全球當之無愧的世界貿易中心。貿易必然帶來結算需求,更進一步帶來的了融資、貸款需求,因此第一家現代銀行誕生在了阿姆斯特丹港口附近,對於貿易買主和賣主結算極其方便。

另一方面,由於全球貿易匯聚,阿姆斯特丹非常繁華,人們集聚在咖啡館里交換資訊,財富的故事刺激更多貿易公司的成立,懷揣著財富夢想的人聚集在咖啡館里,購買新貿易公司的股份,打探各種資訊,交易這些貿易公司的股份和債券,產生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荷蘭成為17世紀國際貿易和金融的中心。

實際上,沒有一個金融中心或機構的興起不是和商業的繁榮緊密相連。正是因為工業革命帶動國際貿易,英國在18世紀取代荷蘭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正是因為由販鹽發端的貨通天下,使得山西票號匯通天下,成為中國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金融之王。正是因為電商的興起,使得支付寶從交易筆數衡量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工具。歷史告訴我們,金融機構的發展前景和渠道的觸達能力息息相關,即金融對商業場景的觸達能力,對商業和消費引發的金融需求和供給的觸達能力。

只是由於社會化大生產,導致分工越來越細,規模化、集約化效率大大優先於商業便利時,金融才開始逐漸部分脫離了商業場景,有些金融交易甚至完全與商業場景無關了。不過,仍然許多方面還保留原來的影子,比如金融中心一般都在貿易中心,銀行一般都在商業繁華的地段。

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下,商業銀行擁有支付、結算、轉賬、貸款、理財等算是距離商業場景最近的機構,幾乎統治了中國的金融業。不過,銀行服務很多只能在銀行柜臺和系統內完成,無法和商業場景無縫連接。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特別是移動互聯,則讓金融與商業緊密結合在技術上再次成為可能,成本也能做到極低。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轉賬,完成支付,檢視股市行情,下單買賣證券,就像隨身攜帶著銀行和交易所一樣。交易隨著場景無縫對接,不需要再分離就可以完成。供應鏈的連接化和生態化,使得企業的融資需求在商業活動發生的場景就被得知和滿足。

移動互聯技術模糊了金融與商業、消費、社交等場景的邊界。余額寶在短短的半年之間能夠發展成中國最大的基金,並非是對貨幣基金金融屬性的改變,而是得益於消費支付和利息收入的無縫對接。春節發紅包這樣看似和金融不沾邊的社交場景,可以成為拓展支付工具的引爆點。這些變化都可能讓專注於金融功能的傳統金融機構吃驚。

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融的邏輯和本質不改變,互聯網技術是中性的,也就不會深刻改變金融。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其實不然。可以拿戰爭打一個比方。戰爭的邏輯自古不變,就是征服對手。但是當人類從冷兵器進入熱兵器的時代時,由於兵器的觸達技術改變了,怎么打仗也就完全改變了。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相當於戰爭對手隨時隨地都在對面。在這種時候空談邏輯和本質不變,實屬無益。

互聯網技術之所以能改變金融,第一個原因是它可以改變金融的渠道能力。因為金融是為商業和消費服務的,當觸達這些場景的能力發生改變,實際上做金融的方式也改變了。相對應的一個大趨勢,是金融的場景化。

我們再來看金融的第二個本質要素:數據。除了渠道能力,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是風險甄別、定價和控制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基礎是資訊,或者說數據。我們可以用消費者信貸的發展史來理解數據對金融的重要性。人類在過去數百年中,最主要的信貸方式就是典當或擔保式信貸。投資者可以不了解借貸者,只要抵押或擔保的金額足夠,信貸就可以發生。直到今天,這還是銀行貸款的主要方式。而信用卡這樣的消費者信貸是無抵押、無擔保的小貸;人手一張信用卡的景象在10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實際上是對信貸模式的顛覆。

那么這種金融創新是怎么發生的呢?首先是中產階級財富的上升所產生的對消費信貸的巨大需求。20世紀上半葉,像GE、福特這樣的企業通過分期付款來促進消費,為授信機構提供信用資訊的信用局也應運而生。對消費者信用風險的統一量化標準和授信標準的需求,進而推動了個人信用評分體系的發展。在這個背景下,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普遍使用的個人征信評分模型FICO於1956年建立,第一張銀行信用卡於1958年發行。信用卡的真正廣泛普及,包括VISA、MASTERCARD等卡組織的成功,是60年代后期的事情;這時金融機構已經廣泛使用計算機,數據搜集和處理的成本大幅度下降。

基於數據的個人征信是消費者信貸的基礎。金融機構的風險甄別能力,歸根到底是數據的搜集、分析和判斷能力。傳統金融機構主要依靠人工方式獲取數據,數據往往非實時連接,更新頻率慢。另外不同機構之間的數據整合度低,形成“數據孤島”,數據的使用效率、金融產品和體系的可依賴度和透明度低。反之,互聯網時代往往在商業和生活場景中借助系統自動獲取數據,並可以實時更新;由於數據數字化,跨機構的數據整合和分享也變得容易。數據實時、可連接,是活數據,數據的使用效率、金融產品和體系的可依賴度和透明度高。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數據的革命。今天,我們已經更少用資訊這個詞,常常代之以數據,甚至大數據。顯而易見,當風險甄別的成本和方式被深刻地改變時,金融本身也會被改變。一個生動的例子是螞蟻小貸。螞蟻小貸已經累計為淘寶商戶發放無抵押無擔保貸款3000多億元。淘寶賣家申請信貸支援,常常幾秒鐘內就可以獲批並得到資金。

最後再說說金融的第三個本質要素:技術。技術能力也是金融機構的一個核心競爭力。比如支付寶一筆支付成本可以做到2分錢,未來可以做到低於1分錢,而傳統銀行一筆支付柜臺要2元錢,電子銀行也要2毛多錢。每家金融機構都有自建的封閉的資訊系統,成本高,穩定性差,也不易擴展。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大部分金融機構都會使用開放的云計算平臺。這樣技術成本低,穩定性強,還可以彈性擴展。

我們已經討論清楚了互聯網+金融的核心邏輯,這個邏輯也對大部分行業適用。雖然相對的重要性不同,大部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是渠道、數據和技術。由於互聯網技術正好是渠道、數據和技術的革命,互聯網+行動計劃可以大大提高這些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痛點越多的行業,提高的潛力就越大。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其實是對發達國家工業革命幾百年路徑的一種濃縮,模仿工業國家的社會大生產方式、企業制度、市場交換機制等,創新較少。而互聯網則是中國第一次與全球工業化國家幾乎同時起步的技術革命。互聯網+是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來改造傳統行業從生產、經營到思維的一場革命。這場革命給了很多行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互聯網+金融

應該怎么做

互聯網+金融必然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的結合。但是從組織形式上看,這種結合至少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互聯網公司做金融;如果這種現象大范圍發生,並且取代原有的金融企業,那就是互聯網金融顛覆論。第二種是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第三種是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合作。

從事實來看,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做金融的體量占金融總資產的體量都很小,顛覆的概念無從談起。從邏輯上看,雖然互聯網技術帶來了渠道、數據和技術的革命,這並不意味著互聯網公司在開發金融產品上有很大優勢。實際上,金融機構對金融產品的理解、風險甄別和風控的能力、以及多年積累的聲譽和客戶信任,都難以被互聯網技術輕易取代。

那么金融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互聯網化完成互聯網+嗎?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么金融機構自身的互聯網化不是最有效率的。其一,金融行業的痛點和金融機構的豐厚利潤並存。如果主要依賴金融機構自身完成互聯網化,必然步驟緩慢。其二,互聯網企業由於和商業場景以及消費者緊密連接,金融服務不但具有渠道和數據的某些優勢,而且是其商業生態圈的重要閉環。這些優勢很難被金融機構取代。其三,互聯網企業具有的以客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快捷的反應能力和靈動的組織架構,都正好是傳統金融機構相對欠缺的。

互聯網企業做金融和傳統金融有兩個大的差異。首先是客戶群體的差異化。如果我們把金融消費者畫成一個金字塔,那么塔尖是由大型企業和富裕個人組成的高階客戶,中間是由中小企業和中產個人組成的中層客戶,塔基是由小微企業和普通個人組成的底層客戶。越往下走,客戶的群體越大,但是單位資金量越少,按照傳統的服務方法其性價比就越低。根據工信部和銀監會的統計,中國99%的企業占到了就業的80%,貢獻了GDP的50%,但是得到信貸的比例只有25%。所以傳統金融對高階客戶已經提供了個性化的客製服務,對中層客戶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但對底層客戶的服務則相對缺失。

由於其在渠道觸達、數據搜集和分析以及技術上的成本優勢,傳統金融所忽略的巨大的長尾恰恰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典型客戶。余額寶為中國老百姓提供全天候的、標準化的、碎片化的服務,把理財門檻從數千元直降到了一元,而且每天通過手機提醒收益。普惠金融固然有意義,但要做得好卻有技術和成本門檻的要求。所以即便互聯網企業做金融,其和傳統金融機構在客戶群體上也是互補而非顛覆的關係。

互聯網企業做金融和傳統金融的第二個差異化是互聯網和金融的優勢差異化,即互聯網公司在互聯網方面有優勢,但在金融上相反。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企業可以發揮其優勢,做金融產品前端渠道的延伸,做金融產品的銷售平臺,還可以做金融機構后端的數據和技術支援;金融機構則可以聚焦優勢,開發金融產品,甄別風險,定價,風控。這是一個合作型的互聯網+的方式。螞蟻金服的戰略定位,就是以小微企業和普通消費者為主要用戶,建立以數據、技術、服務這三個開放平臺為核心的金融生態,賦能金融機構,共同為用戶創造價值。

過去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路徑基本符合這些描述。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和信貸、P2P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總體上是豐富了金融體系而非對傳統金融的顛覆。這些金融產品也成為金融界的鲇魚,大大推動了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的思維和轉型。對大型企業和高階客戶的服務,尤其復雜的金融服務,仍然牢牢掌握著傳統金融的手里。

中國金融業正在經歷金融市場化的洗禮,這既是巨大的機遇也是挑戰。金融機構之間會在渠道、產品、數據、技術等多個維度進行競爭。互聯網技術的加入,讓這個正在豐富化的生態更有活力。當金融管制和隱性擔保退出后,金融機構之間的差異化競爭變得越來越重要。金融的底層要素,包括渠道、數據和技術,其重要性也顯現出來。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豐富了現有金融體系,推動了普惠金融,也推動了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互聯網企業還可以和金融機構攜手做金融,前者幫助后者提高在渠道、數據和技術上的競爭力。其結果是整個行業生產率的提高,金融生態的豐富化,和金融消費者福利的提高。這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商業邏輯,也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愿景。

(作者為長江商學院教授、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