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共榮真掠奪 安倍擬倣東條英機 圖翻版大東亞共榮圈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3-01-16 11:00
安倍企圖構築對華包圍圈,令人憶起二戰日本軍閥頭目東條英機宣稱要建立的「大東亞新秩序」。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日發表文章,呼籲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夏威夷共同組成「民主安全菱形」,制衡實力日漸增強的中國。他並將於今 (16) 日起出訪越南、泰國及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企圖構築對華包圍圈,難免令人憶起日本近衛內閣於 1940 年 7 月提出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計劃,軍閥頭目東條英機宣稱要「基於道義」建立以日本帝國為中心的共存共榮新秩序。
香港《文匯報》報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於 1940 年起打著「解放東南亞」的旗號,企圖實踐其「大東亞新秩序」的野心。 1941 年 12 月至 1942 年 5 月的半年間,日本迅速佔領東南亞諸國,形成一個北起阿留申群島,南臨澳洲,西迄印度洋的龐大殖民帝國。
為有效控制,日本依各地情況實施不同佔領及管治政策,最常見是挑起民族矛盾,離間原住民與華僑、華人之間關係,如在馬來亞執行「親馬惡華」政策,更組織馬來人「鄉土防衛隊」鎮壓以華人為主的抗日活動。
當時日軍每佔領一地,便會成立軍政府,頒布戒嚴令取締政黨、工會和團體,然後以「直接統治」、「有限自治」及「聯盟國」形式確保控制:新加坡、檳榔嶼等戰略要地歸為直接統治;緬甸、菲律賓等則扶植親日傀儡政權;印度支那和泰國等則以同盟條約列為聯盟國,將對方栓在日本侵略的戰車上。
思想文化上,日本打著「亞洲人治亞洲」旗號,宣揚東方文化的優越,卻一邊灌輸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存共榮」思想,打壓其他文化,嚴格監控新聞,取締多份西方、華僑和本地報紙,大力推動日語普及化和日本文化。此外還拿宗教「過橋」,如以佛教支持者面貌在緬泰出現、在馬來亞和印尼宣稱尊重伊斯蘭教、在菲律賓則聲稱不反天主教。
不過,在「共存共榮」的漂亮粉飾底下,日本實際是搞殖民掠奪,把佔領地視為礦業、農業基地,供應日本所需的石油、礦物和農業資源,還以軍票和金庫券等搾取東南亞人力和物力。日本亦以「勤勞奉仕」為名,組織勞工營,強迫戰俘修建軍事工程和鐵路,當中泰緬鐵路工程導致大批勞工和逾萬戰俘死亡,令鐵路被稱為「死亡鐵路」。
日本《讀賣新聞》報道,安倍將借自民黨眾議院外務委員長河井克行本月訪問英、法、比等國之機,向北約遞交親筆信,內容是「日本將為維護東亞地區安全繁榮發揮積極作用」,呼籲北約對東南亞的「戰略環境變化」有共識。此外,他又在日本放送協會電視節目上矢言印、泰、越今後經濟會增長,在成為大經濟體當中,要與日加強關係,說穿了,這無非都是靠拉攏東南亞,提升日本在區內影響力。
回顧二戰時期,日本侵略東南亞各國,實行「三光」政策,燒、殺、搶、擄、姦,導致寸草不生,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除抓走成千上萬慰安婦,還在偷襲珍珠港後,用5個月便席捲東南亞,佔領新加坡作為地區總部,把吉隆坡和檳榔嶼作為中轉站,又先後侵略越南、緬甸、馬來亞、柬埔寨、老撾、泰國、菲律賓等,掠奪各國數以萬計黃金、古董、字畫等,無惡不作,罄竹難書。 (接下頁)
[NT:PAGE=$]
為鏟除反日勢力,日軍還進行大搜捕,殘殺相關人等,被殘酷鎮壓的抗日人士不計其數,如 1942 年日軍攻陷新加坡後,以「大驗證」為名集合華僑逐個檢查,進行大規模逮捕和屠殺,估計共有 2.5 萬至 5 萬華僑遇害,在各地遭屠殺的華僑更高達約 15 萬人。
1942 年 1 月 2 日,行軍迅速的日軍佔領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駐菲美軍由於海路被日軍切斷,孤軍作戰下於 5 月投降。不過在同一個月,在菲人民抗日軍協助下,一支由華僑組成的抗日支隊在呂宋島中部誕生,正是著名的「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第四十八支隊」。
華僑抗日支隊成立時只有 52 人,全隊更只有借來的 7 支火槍和 2 支短槍。支隊遂冒險穿過日軍封鎖線,尋找美軍撤退時遺下的槍枝,經 2 個月艱難行軍,以全副武裝返回戰線。
華僑支隊一項重要策略,是取締投靠日軍的偽奸,以激發民間士氣。支隊有天接報,一名小村莊地主為日軍當間諜,胡作非為。支隊於是裝成日軍士兵,引出地主就地正法,其後沒收地主財產作抗敵經費。
1943 年 1 月,華僑支隊在干侖巴首次與日軍交鋒,擊斃日軍數十人、己隊僅傷一人而全勝。消息令華社振奮,紛紛捐款捐藥。 1945 年 2 月 3 日,支隊配合美軍先頭部隊進攻馬尼拉市區,成功抵禦日軍激烈反撲,為收復菲律賓立下戰功。
菲郵政局 1992 年發行紀念二戰菲國游擊隊的郵票,其中一枚印有「中國游擊隊」和「48」字樣,正是紀念華僑支隊 3 年抗戰的無比貢獻。
另一邊廂,為支援英國在緬甸 (當時為英國屬地) 抗日,中國 1942 年派出遠征軍。由於滇緬公路是中國關鍵國際交通線,故緬甸在東南亞半島有重要戰略意義。當時英國著眼印度,駐緬英軍節節敗退,遠征軍只能孤軍作戰,傷亡慘重。
然而,遠征軍入緬抗日為英軍解除危機,並為英軍撤印重整旗鼓贏得寶貴時間。 1943 年至 1945 年,中國駐印軍及遠征軍反攻,收復緬北逾 50 座城鎮,重新打通國際交通線,令國際物資得以運入中國協助抗日,更為盟軍收復緬甸創造有利條件。
二戰時,日軍將佔領地居民和戰俘視為廉價勞動力,非人道地強迫他們工作,導致大量勞工死亡。年逾 9 旬的退役英兵塔弗納德 2010 年出席二戰勝利紀念日儀式時,回憶戰俘生活,稱戰爭結束逾 65 年仍心有餘悸。
塔弗納德 1942 年於馬來亞被俘,在吉隆坡的監獄短暫被囚後,派往修建泰緬「死亡鐵路」。他形容工作環境異常惡劣:「勞工營最初有近 6000 人,但最終只有 127 人生還。」工人患上霍亂、傷寒和痢疾,但不會獲得治療,很多人要截肢,最終病死。
他表示,惡劣環境使大量戰俘逃走,日軍會將抓到的人帶到其他人眼前斬首。據估計,當年有近 10 萬名東南亞勞工和 1.6 萬盟軍戰俘因修鐵路死亡。 (接下頁)
[NT:PAGE=$]
《文匯報》「筆走波瀾」文章指出,很多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有人沉溺痛苦無法自拔,有人不斷檢討反省,更多人選擇遺忘與逃避。日本右翼分子面對沉重的民族歷史罪行,只顧躲避和推搪,將自欺本領發揮得淋漓盡致。沒對罪孽的覺悟和自審,真正的懺悔從何談起?
人,往往在經歷刻骨銘心的創傷後,頓悟自身錯失,洗心革面走上重生之路。日本曾遭美國投擲原子彈,對戰爭的殘酷應有切膚之痛,但至今仍未醒覺,根源在於自欺。自欺,令日本對東南亞侵略史視而不見,馬尼拉大屠殺、逼大批戰俘修築泰緬「死亡鐵路」、在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如今厚顏無恥地拉攏東南亞國家圍堵中國。這只能騙自己,騙不了世人,騙得了桂河橋下的亡靈嗎?
日本像鴕鳥般將頭埋在沙裡,不敢直視聳立在山峰之巔真相的宮殿,因為那裡景色清澈得使它不敢直視;空氣稀薄得令它窒息。德國前總理勃蘭特於 1970 年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日本至今卻仍在拜鬼。可是歷史不容抹殺,證據確鑿,怎會不意識到自己的罪?
正如美國學者貝內迪克特在著作《菊與刀》提出,日本只有「恥感文化」,缺乏「罪感文化」,對於戰敗只感到恥辱,卻對暴行缺乏罪咎感。大和民族儘管逃避,但逃到天涯海角,罪,始終是無庸置疑的。勿以為躲過世俗法庭就能逍遙法外,公義和良知的法庭無時無刻記錄著你的罪證。不懺悔,罪孽就愈深,最終判決和清算來得更慘烈。
日本統治與各國抗日附日:
菲律賓
日本佔領菲律賓前先行擴張在當地經濟影響力。佔領後為鎮壓反抗勢力,採取軍事鎮壓、成立傀儡政權等,不肯屈服的人則成立游擊隊抗戰。 1943 年 10 月,日本希望透過讓菲獨立,緩減日菲衝突並使其幫助日本作戰,雖然形式上獨立,但傀儡政權拒絕給予軍事協助,游擊戰持續,並在各地打敗日本。
緬甸
日本佔領緬甸後於 1943 年 8 月宣布緬甸獨立,命傾向與日合作的前首相巴莫博士為首長。但日本在當地的殘酷作為,使大部分緬人痛惡。獲任命為國際部長的昂山,暗中領導國民軍反日, 1944 年組成反日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
馬來亞
日本佔領馬來亞後,當地華人紛紛加入共產黨游擊隊「馬來亞人民反日軍」,其後成立「馬來亞人民抗日同盟」。在日本控制下,不少居民被勞役,協助興建泰緬「死亡鐵路」,部分則與日本合作。
印尼
日本佔領印尼後,自行統治印尼,禁止當地人政治活動,推行「3A」運動。建國領袖蘇加諾與其他獨立運動重要成員決定採取表面合作、私下推翻日本控制的策略,逐漸建立擁有逾百萬人的軍力。
越南
日本軍事佔領越南,在其支配下,行政仍由法國人執行。胡志明後來領導抵抗運動,印度支那共產黨亦於 1941 年組織「越南獨立同盟」,持續抗日。
泰國
1938 年總理鑾披汶掌握政權,令泰國成為少數與日合作的東南亞國家,但亦有泰人拒絕合作, 1932 年革命有功的鑾巴立發起「自由泰運動」,抵抗日本,獲人民支持,當地華人也參與抗日。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