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病逝 享年87歲 葬禮規格比照皇太后和戴妃
鉅亨網新聞中心
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柴契爾夫人當地時間周一早上因中風逝世,享年87歲。全球主要國家領袖聞訊紛表哀痛與惋惜,一致頌揚這位堅強不屈而有「鐵娘子」之稱的二十世紀重要政治家。她既是結束冷戰的功臣,也主持了香港主權由英國向中國移交談判的全過程。
唐寧街十號宣布,柴契爾夫人葬禮按照其家人意願,不舉行國葬,規格與皇太后和戴安娜皇妃葬禮相同,選址聖保羅大教堂舉行。
《星島日報》報導,柴契爾家族的發言人貝爾稱:「馬克和卡蘿爾柴契爾傷心地宣布,他們的母親柴契爾女男爵早上中風後,已安詳地去世。」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倫敦中部的Ritz酒店逝世,她自去年12月已入住酒店。1990年下台後柴契爾夫人曾經仍然活躍於公開場合和發表演說,但近年健康情況日益轉差,更患上記憶力衰退和多次中風。女兒卡蘿爾曾表示,柴契爾夫人多次需要人提醒,丈夫丹尼斯已於2003年逝世,最近柴契爾夫人幾乎已絕跡所有公開場合,到昨日與世長辭。
柴契爾夫人是英國至今唯一女首相,她以作風強悍和敢言見稱,因而被稱為「鐵娘子」(Iron Lady)。她帶領保守黨贏得三次大選,在1979至1990年出任首相,在位11年,是十九世紀初以來連續在位最長的首相。
柴契爾夫人在位期間,與香港人最為密切的,是1982年代表英國政府出席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舉行的中英談判,以及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但最為港人記起的,要算是她在人民大會堂外走落樓梯時跌倒。
英國首相府發聲明指,根據柴契爾夫人家屬的意願,葬禮不會以國葬形式舉行,只以軍事榮譽儀式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舉行日期稍後時間公布,葬禮後會舉行私人火葬儀式。
白金漢宮發言人指英女皇對柴契爾夫人的離世感到難過,並會向柴契爾夫人的家屬發出私人慰問訊息。首相卡梅倫表示,對知悉鐵娘子離世感傷心,指她曾帶領英國克服多次逆境,稱「英國損失了一個偉大的領袖、一個偉大的首相和一個偉大的英國人」;首相府及國會已下半旗致哀。
柴契爾夫人出任首相以來,推出一系列提倡個人自由和打破幾百年英國階級分歧的政策,被外界稱為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她的政治作風可以形容為「內政剛、外交強」,在內政方面,她上任後力推減少政府監管的「拆牆鬆綁」經濟政策,鼓勵國企私有化和增加勞工市場的彈性,大幅削減工會的權力和影響力,上述政策曾令她備受批評,指責她獨行獨斷漠視民意,但英國經濟在1982年開始復甦,令她支持度上升。
在外交方面,柴契爾夫人與當時美國總統列根因經濟理念相同而惺惺相識甚為交心,與蘇聯的關係則由冷變暖,惟與歐洲大陸的國家則關係冷淡。1982年阿根廷派兵進駐南美的福克蘭群島,柴契爾夫人立即出兵,把群島上的阿根廷士兵趕走,福克蘭戰役助她的民望大幅上升。(接下頁)
[NT:PAGE=$]
1989年保守黨黨內分裂,雖然她力保黨魁之位,但力推的人頭稅被批評事前未有諮詢其他內閣成員。黨內一眾議員逼宮,柴契爾夫人自知大勢已去,在1990年11月28日離開首相府,由馬卓安接任首相。
政治評論家指出,剛去世的柴契爾夫人是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領袖,儘管她執政表現有兩極評價,但她改造英國的卓越影響力,政壇難有人可以匹敵。她遠離政壇多年後,柴契爾主義的影響力仍持續「發威」。美國總統奧巴馬讚揚,鐵娘子執政時,重建了英國的自信和榮耀。
柴契爾夫人以不輕易妥協的「鐵娘子」形象深植人心,1979年至1990年間擔任首相,主要政績包括1982年帶領英國在福克蘭戰役中獲勝阿根廷;與美國前總統列根並肩合作,結束冷戰;及加入歐洲聯盟但保持英國的自主性等。
柴契爾夫人執政11年,是二十世紀英國任職最久的首相,也是英國歷來唯一擔任此要職的女性,在位期間領導保守派大刀闊斧變革。1979年5月4日,她提著成為其註冊商標的手袋,穿著第一套後來有如她制服的藍色套裝入主唐寧街首相府,自那天起她以直截了當的言詞和鋼鐵般的強勢統御男性屬下,領導英國走向她想走的方向。
英國少有首相的姓名被拿來為主義命名,她是其中之一。所謂柴契爾主義主張的是個人、自由,減少國家的控制,提倡民營企業,及打破相信集體權力的一切事物,由工會以至前蘇聯集團等。英國民眾認為,柴契爾夫人遠離政壇多年後,影響力仍持續「發威」。當年她將國營事業私有化的政策,促使英國走向市場經濟,逼使工黨放棄老舊的社會主義,開創了英國經濟的全新局面。
她上台後不久,就面臨在位期間最嚴厲的挑戰:1982年,阿根廷佔領了英國在南大西洋的遙遠屬地福克蘭群島。英國出兵奪回福克蘭群島,柴契爾夫人聲望飛升,保守黨隨後在1983年的大選擊敗工黨,接下來很快陸續對付礦工、工會和由左派控制的倫敦市議會。
在國際上,她也迅速贏得超過她在國內獲得的推崇和尊敬,並與美國總統列根建立緊密的聯盟關係,跟前蘇聯進行冷戰對抗。不過,柴契爾夫人最後栽在歐洲手裏。儘管她協助歐洲聯盟友邦在八七年成立單一市場,始終對歐洲有所疑慮,終於在保守黨內部引發「宮廷政變」,由馬卓安取而代之繼任首相。
2003年6月,她的夫婿柴契爾爵士去世,享年88歲。兩人結縭逾50載。柴契爾夫人晚年健康持續惡化,罹患老人腦退化症,但她堅忍不拔的保守主義重塑了英國政壇的風貌。
美國總統歐巴馬昨日向柴契爾夫人的家人和英國民眾表達哀悼,指出她無懼的勇氣和鋼鐵般的意志,留給世人歷史可以改變的典範。奧巴馬稱,柴契爾夫人辭世代表全球失去一位自由鬥士,美國也失去一位真正的友人。他盛讚鐵娘子擔任英國首相時,重建英國自信和榮耀的印記。她毫無保留支持英美跨大西洋聯盟,以實力和手段,在冷戰勝出,完成對自由的承諾。許多美國民眾仍記得柴契爾夫人與美國已故總統列根肩並肩的景象,這提醒世人毋須依循歷史隨波逐流,透過道德承諾、無懼勇氣和鋼鐵意志,大家可以改變世界。 (接下頁)
[NT:PAGE=$]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柴契爾夫人1979年代表保守黨當選首相,其後兩度連任,是19世紀初以來任期最長的首相。她上任後力主改革福利主義,將國營企業私有化,巧妙削弱足以左右政府施政的工會勢力,成功將英國經濟引入開放市場。雖然執政初期因政績不彰遭猛烈抨擊,但她不為所動,拒絕改推溫和政策。
1984年,柴契爾夫人與中國總理趙紫陽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開啟香港回歸中國的大門。同年,愛爾蘭共和軍在她出席保守黨大會的布賴頓酒店放炸彈,5人死亡,但她逃過一劫。
支持者認為,柴契爾夫人提倡個人自由、消弭階級分歧的「柴契爾主義」主宰了英國社會發展,左翼人士則批評她的改革瓦解了傳統工業,破壞了社會的紐帶,且令貧富懸殊加劇。有指女王對她在任時的高失業率及礦工暴力罷工等尤其擔心,兩人交情不深,傳聞女王曾指她「有點冷酷」。
但1980年代末,柴契爾夫人因力推「人頭稅」引起社會廣泛不滿,英民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示威時展現的民怨,最終令鐵娘子於1990年因黨內逼宮黯然下台。梅麗史翠普去年在電影《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傳》中演活這位一頭蓬鬆棕髮、語調平板冷峻並常以招牌黑色皮手袋示人的政壇泰斗,更因此奪得奧斯卡影后殊榮。
唐寧街十號宣布,柴契爾夫人葬禮按照其家人意願,不舉行國葬,規格與皇太后和戴安娜皇妃葬禮相同,選址聖保羅大教堂舉行,之後將舉行私人火化儀式,遵從鐵娘子意願,她的遺體不會供民眾瞻仰。
柴契爾夫人的葬禮會以軍事榮譽儀式進行,規格僅略次於國葬。英國首相卡梅倫發表聲明稱,柴契爾夫人的葬禮完畢後會舉行私人火葬,所有安排都依柴契爾夫人家人意願辦理。屆時與柴契爾夫人有聯繫的個人或團體都會獲邀出席,但目前尚未有確定日期。
過去英國首相之中,只有邱吉爾獲國葬殊榮,而邱吉爾乃大戰之大英雄,獲國葬是實至名歸。至於柴契爾夫人雖然在英國和國際政壇地位極為崇高,但卻富爭議性,輿論對其是否有資格舉行國葬一向未有定論。
至於柴契爾夫人的喪禮,相信女皇以前聘任的皇室主管馬爾科姆.羅斯會參與,馬爾科姆爵士曾負責統籌皇太后和戴安娜的葬禮,屆時許多皇室人員都會出席,但尚未知悉英女皇會否露面。
其實,但凡與英女皇有關的活動都須預先安排,所以白金漢宮與唐寧街十號就柴契爾夫人喪禮早已非正式傾談多年。此外,女皇已同意在柴契爾夫人葬禮舉行前夕,將其遺體置於西敏寺下的聖瑪麗小教堂。
柴契爾夫人的喪禮,相信比其他戰後首相更為莊嚴,例如其前任保守黨首相希斯在索爾茲伯里大教堂的葬禮,出席者就毋須通行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