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國定古蹟行政院 樸實之下別有洞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4-08 08:39


國定古蹟行政院 樸實之下別有洞天 (李人岳報導)

矗立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和中山北路交界的行政院大樓,方正對稱的建築外形,可能令人很難把它和古蹟聯想在一起,不過它卻不折不扣建於二次大戰之前的國定古蹟。根據記載,行政院中央大樓開始建於民國26年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民國29年完工,當時作為台北市役所(市政府)的辦公處所,台灣光復後先後供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和行政院等機關使用。87年7月經內政部公告為古蹟。中央大樓最初由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1930年代台灣的公共設施建築,已經逐漸擺脫20世紀初期的古典風格,轉向方正簡潔的現代主義,整棟大樓多半是平屋頂,內部空間強調功能區分明顯,外部造型則強調簡潔方塊體和水平線條的組合。同一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台北電信局和基隆市政府。


雖然外觀方正簡潔,不過細節設計還是相當講究,行政院導覽志工張淑貞說,中央大樓的外牆貼有褐色二丁掛,當時稱為國防色,兼具防空的效果,外牆下半段則是石造台基,入口處還設有洗手台,讓當時洽公的民眾可以整理儀容。張淑貞說:『在1937年之前沒有柏油路,全部都是石頭路,所以風一吹風塵僕僕一身都是灰塵,所以到這裡來,就整理一下乾乾淨精神也比較好,既然是洗手檯為甚麼沒有水龍頭?最主要就是要考究,我們不能隨便拿個水龍頭就裝在這地方,我們現在還在考究以前究竟是甚麼水龍頭,所以一直沒有裝上....牆上的是假石,非常平滑,就是以前磨石子,用木板隔起來一塊一塊用蘇澳的石頭,加色粉下去水泥用手工下去磨的,接縫的地方連針都插不進去,工很精細。』

張淑貞說,連迴廊上的木窗也利用槓桿原理設計了「平衡錘」,讓上下拉動的窗戶不會突然落下。張淑貞說:『這兩邊有兩個鐵鎖、上面有圓軸,裡面有鐵秤、秤錘的重量和玻璃一樣,這個叫平衡錘拉窗,現在找不到師傅維修了。』

另外,主要作為行政院會使用的第一會議室,挑高達9公尺,跨距24公尺,連天花板的設計,都融入「天圓地方」的意境。張淑貞說:『上面圓的、下面是方的,天圓地方....還有那麼高燈要怎麼修?旁邊有梯子上去,外圍圓圈因為不高,修理燈的時候要用爬的,所以我們稱為「貓道」。』

由於中央大樓興建時,東亞地區已經戰雲密布,除了外觀採用國防色之外,大樓下方也開挖了當時公共建築還很少見的地下室,作為防空避難之用。走下這條環繞行政院大樓地底、全長約800公尺的坑道,低矮有如夾層屋的空間往往讓人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撞到頭;接近入口處的樑柱上還貼有「長官區」的壓克力標示牌。民國65年就進入行政院任職的前行政院秘書長陳士魁說,在故總統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的時代,每年都還會舉行防空演習,所有官員和職員都要進入防空洞躲警報。陳士魁說:『民國60幾年那時每年有防空演習,一有演習的時候我們在高樓層都要下來躲進防空洞。(防空洞)高度不是很高但是空間很大,因為整個走廊地下都是防空洞....那時候就是年輕、好玩嘛...很開心啊...那時候(行政)院裡的風氣其實還蠻古板、嚴肅一點,所以能在裡面能聊聊天、休息一下就已經很開心了。』

和陳士魁同時進入行政院的現任交通環境資源處長黃志聰說,會在長官區躲警報的不外乎副院長、正副祕書長和政務委員。至於蔣院長有沒有陪大家躲?他笑說自己那時還只是小公務員,不曉得這種事。黃志聰說:『以前第七組會區分(哪一組)從哪個入口下去,下去以後在哪一區(避難)。當時院裡就是7個組,第七組人很多(總務),其他第一到六組人比較少都十幾個而已。長官區人大概就是指副祕書長以上,副祕書長、秘書長、副院長和政務委員這幾位長官。』

經過卅多年,今天的萬安演習時早已不用躲警報,防空洞在大樓指定為古蹟後已經改為管線空間,絕大部分的出入口都已經封閉廢棄。加上地勢低窪,遇到大雨就會積水,總務單位還準備了12具抽水馬達隨時備用,平日只剩下管理人員會定期下去打掃巡視,很多新進的員工可能根本不知道在行政院的地底下,其實還別有洞天。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