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國安集團改制混改還是渾改?
鉅亨網新聞中心
每經評論員葉檀
中信國安集團混合所有製改革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對改製過程不透明、不公正、涉嫌利益輸送的質疑。
國安集團由中信集團100%控股,改制和增資擴股後,中信集團將持股20.945%,其餘股份將由5家民營戰略投資者所有:黑龍江鼎尚裝修工程有限公司(鼎尚裝修)持股19.764 %,廣東中鼎集團有限公司持股17.787%、河南森源集團有限公司(河南森源)和北京乾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乾融)均持股15.811%、天津市萬順置業有限公司(萬順置業)持股9.882%。國安集團的實際控制人由中信集團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通過此次改制,5家民企間接持有上市公司中信國安8.67%的股份、中葡股份8.9%的股份。
國安集團此次混合所有製改革有渾改之嫌,筆者有兩點質疑:
第一,入股評估價幾何?為何披露時間如此之晚?據國安集團官網披露,2012年末,國安集團合併資產總額826.35億元,合併淨資產155.11億元,同年完成營收420.09億元。《21世紀經濟報導》根據今年3月森源電氣的一次回答推算,河南森源的入股價為1.413元/股。如以該入股價推算,這5家民企只要花費80億元,就能取得2012年淨資產155億元的國安集團近79.055%的股權,而這部分股權對應的淨資產為122.5億元。
具有標誌意義的混合所有製改革案例,卻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同樣是《21世紀經濟報導》披露:1、今年2月便已經基本完成的改制,直到8月6日才通過下屬上市公司披露。2、最早於2013年10月,國安集團便開始簽訂有關增資擴股的協議,但是並未及時發布這一信息。3、定價依據不明,時至今日,估值依據的關鍵財務數據並未公佈。
有記者調查的結果是,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操刀了此次資產評估。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重組基準日,國安集團合併淨資產155億元,歸屬母公司的淨資產為10.6億元。經中聯資產評估集團評估,並經國家相關部委審核備案的淨資產評估值為21億元。那些相關部委,評估後是否需要在市場公開尋價,否則誰知道市場的準確定價到底是什麼?混合所有製改革伊始,大規模的股權轉讓以公開掛牌的方式,比刻意減少麻煩的增資擴股,要公平得多。既然地方政府都知道,土地的公開招拍掛可以獲得最高溢價,為什麼在此次國安集團增發中卻不用公開股權轉讓,難道有什麼不足為外人道的隱衷?或者虧損到了不可持續的懸崖狀態?就是兩家上市公司賣殼的錢,也不會少於引資數量。
如果混合所有製改革初始的案例想成為未來製度性依據,通過國安集團的公開增資擴股展示改革的決心,展示此次改革與以往不同,是在法治的框架下運行,這是增強市場信心、增加政府公信力的最好契機。評估程序、淨資產估值與同行業類比、選擇戰略投資者的依據等等,上述關鍵信息缺一不可。上市公司兩則遲到的、模糊的公告,就向市場拋出了“重磅炸彈”,於法、於理、於情,都說不過去。
第二,既然是混合所有製改革,提高內部管理機制提升國企效率,為什麼選擇這5家實力一般、行業相差極遠、管理體制不為市場所熟知的企業?
引入這5家民企的邏輯,只有國安自己能懂,黑龍江鼎尚裝修在國安集團的持股僅次於中信集團,從未展示過“獨門暗器”;廣東中鼎以房地產投資開發和資產重組為主;乾融與萬順置業更是如此。
對中國市場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有一家國企大股東,其他5家民企,幹房地產的干房地產,做投資的做投資,非常難以整合到一個鍋裡吃飯,不要說來改造低效的國企基因了。除非,這些民企背後有同一個控制者。
如果此次國安混合所有製改革遭遇質疑,將是對中國民企、市場化進程的重大打擊,對民企最大的打擊莫過於沒有底線遊戲規則。
不要把產權不清、過程不透明的產權交易與民企發展硬攪和在一起,恰恰相反,對普通民企而言,最需要的是法治,是公平的交易環境。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