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推動能源革命 近中期重點抓好六大戰略措施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金融界網站訊 2014年財經年會於2014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繼續召開。2014年,全球經濟仍處於危機后的溫和復甦期,新一輪經濟周期起點已經來臨。難題諸多,然再一次有望進入螺旋式緩慢上升階段。錯綜復雜的全球經濟局勢和格局,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如何未雨綢繆,既著眼於大局又盡早防范各類風險隱患成為關鍵。本屆年會主題為“2015:預測與戰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出席了會議並做了主題演講。
李偉演講的題目是:推動能源革命,有序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在談到能源革命時講到了重要的四點:第一,當前全球能源正處於大調整、大變革時期;第二,中國能源供求關係和外部的約束條件將發生重大變化;第三、我們將有序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第四,經濟體制革命推動能源革命的實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
以下是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上午好!感謝會議主辦方邀請我參加2015年財經年會。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推動能源革命,有序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
能源是支撐現代經濟社會運行的物質基礎和動力,也是國際競爭和大國角力的核心領域,能源問題關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域。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專門研究能源安全戰略問題,就推動能源生產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和加強國際合作做出了總體部署。李克強總理今年4月主持召開了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的首次會議,研究討論了能源發展中的戰略問題和重大項目。前不久,國務院發布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這些都為我國未來能源發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為中央政府的重要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長期關注能源問題。2011年起,我們與殼牌公司花費兩年時間,聯合開展了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對全球和中國能源的供求形勢,未來中國能源發展的目標、原則和戰略途徑以及能源體制機制改革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我圍繞能源革命這個話題,結合中心的研究成果,談幾點認識。
一、當前全球能源正處於大調整、大變革時期
首先,能源技術革命快速演進。全球能源技術創新進入高度活躍期,呈現多點突破、加速應用、影響深遠等特點。供給側的可再生能源、非常規油氣已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需求側的電動汽車和轉化環節的智慧電網處在市場導入期,可燃冰開發、碳捕獲封存等技術有望取得新突破。發達國家根據其資源稟賦、技術能力、需求潛力等條件,突出重點,加速推進,如,德國就明確表示要成為第一個向新能源系統轉型的國家,到2050年能源消耗的60%和電力消耗的80%來自可再生能源。能源技術革命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柱,將重塑全球的競爭優勢和產業版面。
其次,全球能源供求格局出現重大變化。頁岩油氣革命帶動石油儲量增長,石油尖峰理論引起的短缺恐慌已消失。目前全球出現油氣消費重心東移,生產重心西移的新趨勢。東亞和南亞地區成為新的石油消費中心,非洲和美洲成為新的石油生產中心。
第三,能源地緣政治日趨復雜。美國能源獨立取得實質性進展,使得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更趨復雜和多變。對一直由個別大國主導的能源安全運輸體系下運行的中國來說,面臨新的挑戰。頁岩油氣革命以及烏克蘭衝突可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導致國際能源貿易流向改變,中東和俄羅斯的油氣出口將轉向東亞,這將對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當然,將來可能引發能源地緣政治動盪的敏感點遠不止一個烏克蘭,對全球產生的影響恐怕也難以預測。
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能源供求關係和外部約束條件將發生重大變化
從全球來看,能源需求仍將持續增長。根據我們的測算,即使全球付出巨大努力推動綠色轉型,2020年和2030年的全球一次能源需求仍分別比2010年提高20%和34%。其中,新興經濟體是推動國際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力量。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下降, WTI(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和Brent(布倫特原油)價格均跌破80美元,這既有近期國際原油需求增速下降和油氣供應增加超出預期帶來短期供需形勢逆轉的因素,也是對前一階段高油價的一種正常回調。但是,從全球和長期的視角來看,隨著南亞、東盟、中東、非洲等地區加快步入工業化進程,能源需求仍將持續增長,全球能源供求長期偏緊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換檔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內在結構正發生顯著變化。如采取正確的能源戰略和政策,有可能實現能源增速的明顯下降。根據測算,中國可將2020年和2030年的能源需求分別控制在50億噸標煤左右和60億噸標煤左右。2010-2020年能源需求年均增長4.5%,2020-2030年年均增長1.5%,將顯著低於2000-2010年年均8.4%的增長速度。實際上,從2013年到2014年前三季度看,由於第三產業增速和占GDP的比重均超過了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內部的重化工業增速也明顯放慢,能源需求增速已下降到4%左右,已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
從能源發展的外部條件來看,資源環境的約束更為緊迫。自2013年四季度開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13對外依存度達到58%。如不加控制,2030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將超過70%,如此高的依存度在大國中是少有的,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最高為66%,目前已下降到50%以下。另外,大氣污染的公眾承受能力已經到了臨界點。11月12日,中美兩國發布了氣候變化聯合申明,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尖峰且將努力早日達峰,這就明確了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污染排放的上限。資源和環境約束的紅線對能源生產和消費轉型提出更為緊迫的要求。
三、以推動能源革命為主線,有序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
正是基於上述國際國內經濟、技術、社會和政治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中央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戰略部署。這一戰略的提出順應了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回應了國內外公眾的重大關切,也符合能源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未來走向,是解決當前中國能源領域突出問題的總綱領。中國的能源發展戰略應以推動能源革命為主線,逐步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
作為一個重大的戰略,能源革命的實現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我們認為,我國能源革命的實現大體可以按照以下三個階段加以推進。
第一個階段是全面部署和早期收獲階段,主要在“十三五”。這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是啟動並盡快完成能源革命戰略研究和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十三五”規劃中,能源革命應作為“十三五”能源規劃的主線並充分體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同時要實現早期收獲,爭取“十三五”期間煤炭消耗總量和能源開采利用的污染物排放達到尖峰,可再生能源和頁岩氣要實現規模化和商業化發展,進一步提高能效水平,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和科技創新水平有顯著提升。
第二個階段是戰略攻堅和重大突破階段,主要在2020年到2030年。這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是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尖峰,將2030年的能源消費量控制在60億噸標煤以內。產品能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綜合能耗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煤、油、氣、核和可再生能源五足鼎立的多元能源結構基本形成。石油、天然氣儲備水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能源科技創新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科技創新成為推動能源發展的關鍵因素。
第三個階段是鞏固提高和全面實現階段,主要是2030年到2050年。這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是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成為新增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並大規模地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實現局地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能源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約束基本消除。中國能源科技創新高度活躍並位列世界前列,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公眾福祉的重要引擎。在建國100周年之際,能源革命成功實現。
四、通過體制革命來推動能源革命的實現
體制革命是能源生產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推進和實現的根本保障。所謂體制革命就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從計劃和指令為主的能源體制到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能源體制的重大轉變。通過體制革命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推動能源革命的實現。
一是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在油氣領域,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進入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放寬油氣儲運、加工、銷售的市場準入,取消對原油、成品油、天然氣進口的限制。在電力領域,推行大用戶直購電和售電開放,在發電側和售電側形成多買方、多賣方的市場競爭格局。當然,在放開準入限制的同時,還要加強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監管,讓競爭主體在同樣的標準和水平上競爭。加快實現可競爭環節與自然壟斷環節的分離,放開競爭性業務,加強對自然壟斷環節的監管。深入研究油氣管網的有效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探索電網輸配分開的必要性和運行機制。
二是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價格改革的核心是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而不僅僅是價格水平的調整。上網電價逐步由發電企業與大用戶根據雙邊合同確定;輸配電價實行政府管制,並建立能夠反映電網企業真實成本的定價規則;居民和中小工商業用戶要引入峰谷電價和實時電價。推進形成成品油市場決定設定的價格形成機制,最終實現政府有關部門不再直接規定成品油價格,改為在石油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時采取臨時性干預措施。推進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政府對輸配氣成本加強監管,井口價格和銷售價格逐步由市場定價。
三是建立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大幅度修訂和提高產品能效標準,加快落實“領跑者”能效標準制度。逐步形成以環境稅、消費稅等為主體的綠色稅收體系。健全碳排放政策,當前重點推行基於市場定價的碳交易制度,在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研究實行碳稅的必要性、方式及征收范圍。
四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能源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強能源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和標準的制定
和實施,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健全能源監管體系,提高監管能效,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以法治的精神和思維來推進能源改革,實現能源改革和立法的有機銜接,加快電力法和煤炭法的修訂,制定石油天然氣法,進一步研究推進能源法立法。
五、推動能源革命近中期重點抓好六大戰略措施
一是實施能源總量控制,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改變以往敞開口子供應能源的思路,通過能源總量的約束,形成節約型的生產方式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實施針對煤炭、石油等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費總量控制,力爭到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達到尖峰,不突破30億噸標煤(約折合42億噸原煤)。同時,將2020年石油消費量控制在5.5億噸,2030年控制在6.5億噸左右。繼續制定節能約束性目標,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力爭實現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35%,2030年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再下降30%。
二是優化能源生產、轉化和利用結構,推動能源生產革命。第一,大幅度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確保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15%的目標。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進一步提高到20%甚至更高的比例。加大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2020和2030年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分別達到10%和15%。顯著降低煤炭消費比例,2020年下降到60%左右,2030年進一步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初步形成煤、油、氣、核、可再生五足鼎立多元化的能源供應結構。第二,優化能源使用結構。統籌考慮能源和化工兩個領域,石油應主要用於生產交通燃料,煤炭優先用於發電,促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煤化工主要走多聯產的技術路線,適度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等項目。第三,優化能源轉化結構。要明確“大電大網”與分散式電力系統並重的發展思路,形成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綠色智慧的電力系統。
三是實施“追趕”與“跨越”並重的能源技術戰略,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制訂符合中國國情和全球能源技術發展方向的能源技術路線圖。加大對能源戰略性前沿技術和重大應用技術的研發支援力度。加大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煤氣化(行情,問診)整體聯合循環等新一代火力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源、第三代和第四代核能、電動汽車、分散式能源、智慧電網、儲能、氫能和碳捕獲及封存等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商業化應用。創新組織形式,建設公共研究開發平臺,推進協同創新。
四是加強能源國際合作,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加快推進石油進口來源和頻道的多元化,降低石油進口來源對中東和運輸頻道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程度。鼓勵產油國石油公司和跨國石油公司來華投資中下游業務,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上游業務及煉化等中游業務。提高儲備和應急能力,建全國家、商業、社會多層次的石油儲備體系,鼓勵各類企業參與石油儲備,加快石油期貨交易中心建設。
五是更加強調能源發展中的綠色低碳,在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的同時降低能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末端工程治理、發展循環經濟、源頭預防和加強監管等措施,減少廢氣、廢水和廢渣等污染排放,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要逐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削減到排放總量控制,建議分三步實施,即:2015年努力完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標;2015年之后,設定與能源總量控制相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目標,實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尖峰,屆時力爭我國因能源使用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控制到歐洲水平。
六是積極應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能源挑戰,走綠色低碳的城鎮化道路。塑造緊湊型城市形態,明確城市邊界,防止城鎮化盲目蔓延;發展軌道交通系統,形成城市群和城市網絡;推廣低碳城區規劃,細化城市版面。控制人均居住面積,將中國的人均建筑面積控制在40平方米左右;大力推進建筑節能,在一二線城市推廣節能率為75%的建筑節能標準,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發展分散式能源系統,就近利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優化城市能源系統。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控制私人轎車增量;提高燃油經濟性,發展替代燃料;優化貨運交通方式,發展第三方物流優化管理和提高資訊化水平。
女士們,先生們,
當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正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改革任務,我們愿與社會各界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包括能源問題在內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重大政策問題,為中央決策提供更多管用的政策建議。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