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暴露彌漫中國的浮噪癥:混淆改革概念
鉅亨網新聞中心
央行降息暴露彌漫中國的浮噪症:混淆改革概念
有文章指出,同樣面對一件事情,兩個月前說降息是對改革的不信任。這回,又盛贊“降息是大打改革牌”,令人匪夷所思。這反映出內地有些人對改革的過度敏感和過度解讀,這種貼標簽式的把每一點變化都譽為改革,也是一種浮噪心結在作祟。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上個周末,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中國央行盡管選擇在周末進行這場不經意的降息,仍引起了金融市場不小的震動。股市大漲,貴金屬大舉反彈,媒體圈更是熱鬧非凡。
央行人士稱,此次利率調整仍屬於中性操作,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央行需要根據經濟基本面的運行態勢,靈活運用利率工具進行微調,保持適當的實際利率水平。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就是要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下行,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平,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這一突出問題。
作為受到降息效應最直接影響的銀行,降息后第一天的反應如何?實際情況是,一邊是央行在降息,但另一邊商業銀行為攬存款在加息。許多人一覺醒來,發現微信朋友圈中各家銀行的行長、客戶經理都在轉發各家銀行存款上浮20%的資訊。次日早上8:00,一家銀行行長在微信朋友圈中發布:“央行降息我加息!存款利率上浮20%真的不算什么新聞!今日起,我行各檔次利率上浮20%,五年期儲蓄利率5.4%,就這么任性!”
撥通“就這么任性”的行長電話,他說,昨天下班前央行的訊息公布后,多家中小銀行的經營管理層立即開會研究市場可能出現的變化,為穩定存款,在央行降息的同時,用足利率浮動區間,各檔次存款利率按20%上浮到頂。他表示,馬上會有一大堆這樣的銀行出現。
果不其然,8:30分,多家中小法人銀行相繼宣布,各檔次利率上浮20%並立即實行。從這些銀行的網站上看到,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后再上浮20%為3.3%,二年期為4.02%,三年期為4.8%。當然,陸續跟進的主要是中小法人機構,其中並無工農中建交等大銀行身影。一位城商行董事長說,中小法人銀行市場反應特別快,基本都是在昨晚就拍板在按央行規定降息的同時,用足存款浮動上限,穩定存款。這次降息雖然幅度不大,但價格浮動的區間從過去的10%放大到20%,這是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一個風向標,特別是隨著五年期中長期貸款價格的放開,這可能是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真正向儲戶開出的第一個自主定價單,標志著利率市場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這次不對稱性的加息,貸款利率一次性降低0.4個百分點,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表面看來,這種不對稱性擠壓了商業銀行的利差空間,削減商業銀行的利潤。但市場出乎意料地一步到位地存款利率再上浮20%來回應,這豈不是要進一步擠壓商業銀行利潤嗎?一家股份制銀行的行長表示,這么一來,看似利差空間收窄了。但是現在企業與銀行在議價能力上不對稱,除了大型央企、國企,一般的生產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基本不具備議價能力,存款利率上浮20%的同時,貸款利率可能會上浮30%,如果再加上商業銀行對客戶提出的開票、保證金存款、財務顧問費等要求,貸款的實際利率在10%以下都是很不容易的了。
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利潤在2011年首次突破1萬億后,此后一直保持著高增長,今年可望逼近2萬億元,其中前9個月光16家上市銀行利潤就突破了1萬億。這次不對稱性加息,貸款利率一次性降低0.4個百分點,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表面上看來,不對稱降息擠壓了銀行利差空間,削減商業銀行利潤。但市場上中小銀行出乎意料地齊刷刷地“一步到位”拉抬存款利率,以上浮20%來回應,並不擔心會進一步抬高資金成本。顯然,在價格管制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內地銀行業仍然有較大的利潤空間,不對稱降息短期對商業銀行不會構成太大的利潤擠壓,利率上浮至20%后,資金成本與動輒6%的理財產品比仍然偏低,銀行談不上虧損,更談不上構成對商業銀行的噩夢云云,一些媒體對此過度解讀,體現的是一種群體性浮噪和喧囂。
對市場化調控工具的過度解讀不僅在這一方面。9月16日,內地曾有官方媒體發表“重磅評論”稱,海內外金融機構、經濟學家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能否達標產生了懷疑。彭博、花旗、瑞銀等機構紛紛下調中國gdp增長預期,更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央行需要用降息等手段來拯救經濟。這種聲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一方面是他們並未看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
其實,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利率作為價格工具,應成為央行經常性的常態調控手段。央行可根據宏觀經濟狀況和資金供求靈活運用價格工具進行調節。對一次純粹市場化的調控手段不宜過度解讀。適應經濟運行的新常態,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如何把宏觀政策與深化改革相結合,在“巧調控”與強改革中尋找平衡點,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有效地發展資本市場,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優化社會融資結構,同時防止資產泡沫,應成為未來貨幣政策的著力點。如果把每一次利率調整和波動都作為“改革大業”來盛贊,起碼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
同樣面對一件事情,兩個月前說降息是對改革的不信任。這回,又盛贊“降息是大打改革牌”,令人匪夷所思。這反映出內地有些人對改革的過度敏感和過度解讀,這種貼標簽式的把每一點變化都譽為改革,也是一種浮噪心結在作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