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臺商不搞創新只愛搞代工的本質:盜用西方經驗壓榨員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07 09:25


台商不搞創新就愛搞代工的本質:盜用西方經驗壓榨員工
台商不搞創新就愛搞代工的本質:盜用西方經驗壓榨員工

大陸朋友對台商公司的評價普遍不太好,比如“摳門”、“血汗公司(工廠)”、“壓榨員工”等。事實是,台灣老板不僅在大陸這樣搞,在台灣也這樣搞,說得更精確一點,台灣的中小企業老板大多都是這樣的。


要讀懂台灣老板的這種“摳門”心態,就要知道他們是怎么發家的,為什么他們幾乎都有同樣的經營個性?據2010年的統計,台灣共有1232000多家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數的97.91%;中小企業的銷售值占全部企業的30.65%,並以內銷台灣市場為主;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為8066600人,占全台灣就業人口的78.47%。

在上世紀60年代,台灣當局確立了以發展輕工業為主的產業戰略,開始扶植中小企業。你會看到許多現在六七十歲的台灣中小企業主,就是所謂的“台灣摳門老板”,幾乎都是在這波浪潮中起家的,他們憑著刻苦耐勞的精神,財產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而增加。你可能又會發現,這些中小企業台商,似乎特別沒有規範,人治色彩特別強,好像常常是在隨著老板心情辦事。

對於台灣的中小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資金鏈順暢,如果資金鏈斷裂,整個公司可能就完蛋了,所以在銀行不一定能馬上融資的情況下,台灣的中小企業主幾乎都有過跑地下錢莊的經歷。也正因此,中小企業的經營者除了要勤奮外,還要專斷,隨機應變,要想盡辦法不斷地開源與節流。

說起開源,台灣的中小企業主可能不是那么強,但“節流”,也就是台商惡名昭彰的“costdown”絕對是他們的拿手本事。台商最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成本控制,有限的資源可以用到極致,比如你給台灣老板100分的資源,他們大多可以靠努力做出120分的應用,賺120分的錢。這就和歐美企業不一樣,歐美企業會先想辦法把100分的資源投下去,變成120分的資源,再找可以應用成120分的人才,賺144分的錢。

差別就在“用人”這里。有人說,台灣廠商不搞創新不搞品牌,就愛搞代工。在台灣常有這樣的例子,某天發現一個項目賺錢,大家就會一窩蜂地去搞這個項目。比如上世紀90年代末的蛋撻熱,短短一陣子,民眾瘋狂愛吃蛋撻,於是大街小巷都是蛋撻店,熱度一過,通通都倒閉了;再比如,十幾年前網絡興起,高中畢業生一窩蜂跑去讀資工(資訊工程)專業,也不管喜不喜歡,結果供過於求,又搞死了資工。

這樣的例子在台灣太多了,我們稱之為“蛋撻效應”,以紀念當年的蛋撻熱。集中投入,供過於求,導致市面上有太多相似的方案可選擇,於是,最終商家都會用削價競爭的方式來取勝。但削價競爭會導致盈利空間下降,怎么辦呢?為了降低成本,只能更盡力壓榨員工的薪水和工時。你一定有聽過台灣商人在自夸“優異的廉價勞動力”或者“物美價廉”,事實上,這就是對勞動者壓榨換來的。

另一個台商公司常用的方法叫“責任制”,聽起來很好,每個工作崗位上的人都有他的責任,對吧?但對台商公司而言,“責任制”的潛臺詞就是“你的肝是我買的!”

“責任制”在外企也常聽說,只是臺企的“責任制”,與外企的“責任制”有本質上的不同。外企制度性相對較強,會把公司所有事務轉化成標準的流程表格等,所以不論是老板、主管或者員工,大家都是按自己那部分的流程去跑,就算業務負責人換了,接替的新人只要熟悉他那個部分的流程,就可以馬上工作,而且大部分歐美企業沒有嚴重的上下尊卑觀念,只是每個人做的事情不一樣而已。

所以,正常的責任制,是建立在各人業務責任分配清楚之上,不太會有奇奇怪怪狗屁倒灶的事突然冒出來。然而台灣的“責任制”,一般就是用來壓榨員工的借口:即便你做完分內的事,也不可以先下班,都要加班表示“有責任”。

台灣中小企業的人治色彩很強,專業技能都裝在那幾個有經驗的人的腦袋里,而且工作劃分經常不清不楚,如果今天來了一個菜鳥要接手,必須老人帶一陣子,把經驗傳給新人。而且台灣公司上下尊卑的情況非常嚴重,下層基本沒啥權限,不管做什么決定都要上報高層,但高層做了決定卻不一定負責,一旦出了事情上層很容易把本該自己負的責任推給下層。

因為人治狀況嚴重,台灣人又愛跟風,老板一聽到國外流行啥“責任制”,覺得時髦,就想學著用,只是責任不清不楚,上面的人可以隨便給下面任何一個人增加莫名其妙的“責任”,於是,這“責任制”就成為非常具有台灣特色的“爆肝”制:做都做不完,就算做完也不敢先下班,好像不認真,所以大家都在撐。

這就導致台灣勞工的“過勞”現象層出不窮,就連美國的cnn都有報導。在台灣,勞工工時普遍比日本、美國同等企業職位多20%以上,可是加班再多,效率好像也沒有明顯提高,薪水、加班費也沒有相應增加。

簡單來說,歐美企業考核一個員工的標準是“效率”,即“最後完成多少工作”;而台灣公司判斷一個員工優不優秀,經常是以他勤不勤勞、“花多少時間去工作”為標準,所以常常會見到,明明事情都已經做完了,可還在裝忙,撐加班,雖然通常沒有加班費,但如果每天準時下班,會給老板一種“你很閑”“你工作量不多”的感覺。搞到最後,大家都在撐誰比較晚走。所以,責任制就變成了:上班打卡,下班“責任制”。

不過,台灣公司因為人治味道比較強,所以在人情味方面比外企強一些。在外企,你沒達到考核標準,通常的下場就是馬上滾蛋,而在臺企,只要你沒惹火最上面那一個,犯了錯上面也多多少少會cover你,通常沒什么事,就是被臭罵幾句。

台灣的老板,對人才的看法是齊頭式的平等,員工經常是“人力”,而非“資源”,想請的是“奴才”,而非“人才”。台灣老板很少通過轉型增加競爭力,你看許多傳統台商就是這樣,就算賺了錢,也不搞研發、買新設備,只要繼續代工有錢賺就好,賺得少了,就從人事成本“costdown”。這真是台灣現在面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這兩年台灣在熱烈討論一個議題叫“22k”,是指現在大學畢業生最低起薪只有22000臺幣,這數字竟然比10年前還少。但是,如果修法,把工時減少,或者依法支付加班費,又或者調高底薪,一定會有很多老板跳出來大叫,威脅說“加薪減工時會影響競爭力,這樣下去企業就要出走”。

年輕人起薪低,生活又感覺沒什么保障的情況,也影響到了台灣年輕人現在的生活觀。現在台灣的“少子化”問題已經上升到了“國安層面”。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灣每年約有二十萬嬰兒出生,但現在,每年的新生兒數量已經不足十萬,年輕人普遍不愿意生小孩,因為怕養不起,不能給小孩一個好的環境。另一個更明顯的現象,就是年輕人考公務員的意愿大增,人人都想當公務員,父母都鼓勵小孩去考公務員。在過去台灣經濟景氣、快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你說想當公務員,會被人家笑話沒有上進心;但風水輪流轉,在現在這個一切都不確定的時代,當公務員反而是最穩定最有保障的選擇。

大家都想當公務員,而自認優秀一點的人又不想待在台灣看老板臉色領那死薪水,於是,台灣的人才流失問題越來越嚴重,終於在這兩年浮上了臺面。

2012年4月,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一場演講中提到,台灣人才流失嚴重,要新加坡引以為戒。這簡直是戳中台灣痛處,在台灣引起熱烈的討論,后來幾天,政府各部門都在“積極檢討”,但企業還在用22000臺幣的底薪招聘大學畢業生,還在不斷要求員工加班以示努力。

說到底還是薪資問題。如果你自認是人才,肯定要往請得起你的地方跑,所以自認稍微有點能力的年輕人,見到現在大陸經濟發展那么快,薪水漲得那么高,當然會想到大陸來一展伸手,如此一來,台灣人才自然流失了。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