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股評論:財經媒體節操何在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日前,高盛晉升合伙人的活動受到財經媒體的高度重視,得到大篇幅高調報導,但MarketWatch專欄作家魏德納(David Weidner)卻認為,財經媒體的這種做法其實有過度報導嫌疑,而且嚴重損害了公面對高盛和華爾街時該有的懷疑主義態度。

以下即魏德納的評論文章全文:


在本文的開始,我想自己應該預先道歉。這篇文章有那麼一點卑鄙,一點下賤,主要是因為我是個紅眼病患者,憎恨資本主義,嫉妒成功,還討厭努力工作。

我知道,這篇文章肯定會冒犯到高盛(GS)那些剛剛被神格化了的合伙人們。

問題並不在這些銀行家自己身上。我堅信,他們都是好人。他們努力工作。他們為公司賺了很多錢。無論怎樣的獎勵,怎樣的晉升都不為過,他們真的是無價之寶。

問題當然也不在高盛身上。這家華爾街投資銀行在晉升自己員工時,遵循的完全是最傳統的方法。努力工作,必得回報。要激勵人們,創造文化,確立預期,獲取成功,就是這樣一種方法。當你進入了高層,你會感覺很特別 … 真的是非常特別。

問題更多是在於對這家公司,這家公司處事風格的讚頌,這種讚頌聲其實是破壞了公觀察華爾街時該有的立場。

很多人曾在高盛努力工作,所以現在都發了大財 … 等等,我們很多人也都工作得很努力呢,可是,《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上怎麼沒有我們的長篇報導?

《時報》,這是一份“彌足自豪的名單”,《日報》則,這是一個“人們最希望躋身的俱樂部”,而Motley Fool還補充,這裏依然在吸引“最優秀的、最才華橫溢的人才”。

聽起來,高盛的合伙人們簡直就像是耶穌的十二使徒再世,在世間顯示神跡 … 然后,他們就需要聯邦政府的救援了。

或許,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應該去Abacus這樣出色的公司工作,還會有機會得到媒體的更多關注。Abacus為投資者提供的最棒品就是打包的抵押貸款,這些其實已 經是壞賬的貸款是由一位正准備做空它們的對沖基金經理人選擇的。

再或許,如果我們的老闆能夠對監管部門再盛氣凌人一點,也會有媒體留意一下我們吧。

如果我們公司的別名叫“吸血烏賊”,那我們兩年一次的盛事肯定也能上Business Insider了。

當然,這麼很愚蠢。一切都必須看最后的結果。在過去五年間,高盛股價上漲了106%,頗為壯觀,令標準普爾500指數同期的96.8%,或者是堪薩斯城銀行Commerce Bancshares Inc. (CBSH)同期的47%都相形見絀。

想想看,如果CBSH擁有一些“最優秀的,最才華橫溢的人才”,他們會有怎樣的表現?

起高盛合伙人們,哪怕他們離開了高盛,依然也都是做大事的角色。保爾森(Henry Paulson)2006年去了財政部掌大印,部長當得一團糟,最終引來了1920年代以來最可怕的金融危機。

科爾津(Jon Corzine)憑藉高盛育成的狡猾與天才去管理另外一家華爾街公司明富環球,使其在2011年破。一度,他的手下甚至找不到12億美元消費者資金的去向。你覺得這些事情你能做到?當然不能,你可不是合伙人那塊料。

你可不在索爾金(Andrew Ross Sorkin,紐約時報著名記者)iPhone的偏愛名單上。

生而為我們這種屌絲,可真是糟透了。這種感覺有點似曾相識 … 對了,就像我們在大學時被高大上的聯誼會拒之門外。是的,高盛就是這麼華麗麗的存在。盡管華爾街上也有其他類似的組織,但沒有一個配得上“彌足自豪的名單”或“人們最希望躋身的俱樂部”這樣的形容。

沒錯,這些標籤只能屬於高盛的晉升盛舉。晉升那些合格的人,只能叫做普通的生意。可是,每兩年才來一次,而且還煞有介事地做保密狀,媒體就會將這叫做是“迷人的盛會”了。

再次強調,這不是合伙人們的錯,也不是公司的錯。事實上,媒體對於財富和地位的強迫症式的迷戀才是更大的問題。高調宣傳高盛的晉升過程,媒體其實是在損害公的理智,讓我們在看待華爾街和高盛這樣的企業時,懷疑主義的立場受到不自覺的稀釋。

媒體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即,高盛作為一家企業,其實並不比別人更好,也不比別人更糟。媒體的態度似乎是,高盛高富帥的晉升值得報導,而你們這些屌絲,作為教師、護士、家政、建築工或者記者,你們的職業生涯就是沒有他們重要。

只管告訴我們高盛舉行了晉升活動,這就足夠了。什麼“最優秀的,最才華橫溢的人才”,咱能不能不鬧?

最后,向各位高盛的合伙人表示祝賀。不過,各位讀者其實也都該受到祝賀。無論你是不是剛剛得到了晉升,你都配得上擁有自己的報導,感謝你的讀。(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