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逼馬丁路德金自殺信曝光 學者:胡佛掌FBI失控最惡劣例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1-14 10:01


图片说明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1964年涉嫌威脅要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自殺的信件全文曝光,一名美國歷史學者發現該封由時任FBI局長胡佛副手撰寫的匿名信全文副本,揭示FBI當年藉竊聽等監控手段掌握馬丁路德金婚外情等私生活,並以此攻擊其人格。信中6次形容馬丁路德金「邪惡不正常」,指摘他道德淪喪,欺世盜名,威脅要公開他淫亂的證據。學者形容信件是胡佛主導下FBI失控的「最惡劣羞恥的例證」。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有關信件於1976年國會就FBI及其他情報部門的不當行為舉行聽證會時首次曝光,當時信件遭大幅審查,大部分內容被塗黑遮蔽,但國會認定信件「顯然暗示馬丁路德金應當自殺」。耶魯大學美國歷史學家蓋奇(Beverly Gage)周二(11日)於《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指出今夏為撰寫關於胡佛(J. Edgar Hoover)的傳記,前往國家檔案館翻查相關文獻時,首次發現了未經審查的信件副本。

蓋奇指出,該封匿名信件相信是由時任FBI本土情報主管沙利文(William Sullivan)撰寫,沙利文假裝成一名曾經支持馬丁路德金的黑人,不斷攻擊馬丁路德金淫亂行為,屢次指摘他是「邪惡、不正常的禽獸」,行文竭斯底里,並有故意留下的錯字。

信中批評馬丁路德金與國內外多人無數次通姦甚至群交,證據確鑿,形容馬丁路德金「性病態」(sexually psychotic),「道德操守比野獸更低下」,威脅要將其淫亂的證據公開,「你會發現,你那些下流、污穢、邪惡的伴侶,不分男女,對你駭人聽聞的變態行為的反應,都全被記錄下來了」。信中強調,「無人能駁倒事實,就算你這個騙子也不能。」指其人生已經「玩完」,不過在馬丁路德金「污穢、異常與欺世盜名的面貌在全國暴露無遺之前」仍有唯一的出路,威脅他要在34天內採取行動,「你知道應該做什麼」。信中部分段落亦讚揚其他較年長的黑人領袖,認為馬丁路德金應退出,讓其他人帶領民權運動。

信件還附有一盒聲稱記錄馬丁路德金出軌證據的錄音帶,不過寄抵馬丁路德金的寓所時,他已前往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禮,信件由其妻子拆閱,直到馬丁路德金領獎返國才看見。有分析認為,信件或與馬丁路德金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有關,可能是想阻止他領獎。

蓋奇指出,胡佛當年希望透過嚴密監控,找出馬丁路德金是共產黨員的證據,惟未能成事,最終改為攻訐他的私生活不檢,可見當年馬丁路德金在國內外日漸受支持之際,FBI如何用盡各種手段使其聲譽受損,以破壞民權運動。她說,以往學界對FBI發信的動機爭議不斷,如今即使全文公開,仍難以肯定FBI是否希望馬丁路德金自殺,不過信件已成為美國情報史上的重要一環,「它是胡佛主導的FBI失控的最惡名昭著與令人尷尬的例證」。

馬丁路德金遭FBI監聽並發出威脅信一事,再次掀起輿論對政府監控民眾的關注。專家指出,事件突顯政府監控不受規管的危險,民眾資料被隨意挪用的憂慮恐成事實。

歷史專家蓋奇指出,當年FBI最初的調查對象其實是前共產黨人利維森(Stanley Levison),由於他後來成為馬丁路德金的顧問,結果連馬丁路德金亦成調查目標。資料顯示,1963年馬丁路德金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說後兩天,FBI本土情報主管沙利文發出備忘錄,稱基於國家安全等因素,須將馬丁路德金列為「美國最危險的黑人」,未幾當局便批准對馬丁路德金展開大規模密切監控,包括在其入住酒店安裝監聽器,派人隨行跟蹤等。(接下頁)

[NT:PAGE=$]當

图片说明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年執掌FBI的胡佛利用社會中彌漫的「恐共」情緒,在「國家安全」名義下大搞監控,蒐集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的「黑材料」作政治武器,鞏固自己的地位,備受爭議。被其監控的名人包括小羅斯福夫人、愛因斯坦、瑪莉蓮夢露及甘迺迪兄弟,是政府濫權侵犯公民私隱的見證。

斯諾登去年揭露美國國安局(NSA)大規模監聽黑幕,重新引起情報部門以「國家安全」為由侵犯民眾私隱的爭議。蓋奇說:「馬丁路德金的經驗提醒我們,這些憂慮遠非民權主義者的空想,而是有歷史事實為基礎。」

數碼權益關注組織「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亦指出,有關信件展情報機構監控及利用所蒐集資料攻擊抹黑的嚴重性。該組織稱,這些情在數碼時代特別令人不安,例如情報機構可能藉公布反對派領袖的電郵或瀏覽色情網站紀錄,令其人格受損,打擊異見。民眾應以史為鑑。

今次曝光信件曾於美國國會1976年針對馬丁路德金遇刺案調查報告中提及。報告稱雖無法追查原信下落,卻在胡佛下屬沙利文檔案中找到副本,委員會認為該信要馬丁路德金自殺的意圖昭然若揭。

馬丁路德金近年被揭私生活放蕩糜爛,且助手及家人都知道。這引起不少議論,有人認為不應藉渲染私生活損害其形象;但也有論者認為這只證明馬丁路德金也是凡人,且私德無損其領導黑人民權運動功績。發現這封信的歷史學者蓋奇感嘆,若是傳媒對名人醜聞如飢似渴的今天,傳媒一定不會放過馬丁路德金的性醜聞。

蓋奇稱,令人奇怪的是,FBI當年未能用這些黑材料吸引傳媒注意,從而打擊馬丁路德金的形象。外界無從得知FBI有沒有這樣的打算,但與現在相比,半世紀前的美國傳媒在處理名人私隱時確實遠為克制,兩代傳媒的不同處理手法引起討論。

對於應如何處理名人私生活醜聞,有論者認為應視乎醜聞是否涉及公眾利益。但制定界線並不容易。跟馬丁路德金同時代的美國總統甘迺迪私生活同樣淫亂,甘迺迪被自由派奉為英雄,甚少討論其性醜聞,但被保守派視為刻意為甘迺迪隱瞞。上月逝世的《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布拉德利(Ben Bradlee)跟甘迺迪是好友。美國右派輿論在他離世後翻舊帳,指他主持水門案調查把共和黨總統尼克森拉下馬,但卻放過甘迺迪的婚外情醜聞(甘迺迪其中一名情婦正是布拉德利的小姨,後來神秘死亡)。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