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全球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向中國轉移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7-21 09:44


金磚銀行
金磚銀行

目前這個分配方案里,中國承擔了應急儲備基金這塊“骨頭”的最大份額,而“肥肉”較多的開發銀行卻被五國幾乎完全平均地切分,對於其它四國來說應該是近於最理想的安排了。 不過,財經從業人士魏峰認為,中國在其中贏得的只有更多。行長、理事會主席、董事會主席都有任期,都會換人,而總部一旦確立幾乎不可能再挪移。如果沒有搞錯的話,這是真正第一批將總部設在中國境內的國際重要金融機構,開先河的作用和意義無庸贅述。而且,在最有象征意義和現實利益的總部所在地爭奪中獲勝,從側面也反映出,盡管在開發銀行中各國名義上股權均等,但多數成員國實際還是默認了中國的領頭位置。這一觀點值得研究。


15日在巴西召開的第六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必將是自“金磚國家”會晤機制建立以來,各國間在合作廣度和深度上都取得最大突破的一屆高峰會議。標志就是討論多年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及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基金在歷經多年磨練后,終於正式落地。

世行和imf有了新伙伴

自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基金的概念一被提出,這兩個新金融機構就被普遍認為是世界銀行集團(wbg)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翻版,或者說競爭者。雖然現在公布的資金規模與wbg和imf還有很大差距,成員國數量更是完全不在同一比較平臺上,但它們蘊含的巨大潛力是所有人都不敢稍有輕視的。

不難看到,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在wbg、imf內始終處於邊緣的地位,即使是相對綜合實力最強的中國,在最新的2010年投票權改革方案后,也只占有世行4.42%的投票權,居於美日之后。而imf的投票權改革由於美國國會的故意拖延,更至今沒有得到落實。在這種背景下,金磚銀行和基金作為wbg和imf一種可能的替代品,不僅對於現在的五個金磚國家,而且對於其它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恐怕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金磚開發銀行的主要任務從一開始就被設定為:“為金磚國家、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籌集資金。”鮮明地表示了不局限於金磚國家內部,而會將全球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都納入服務范圍的態度。雖然無論是由於財力的限制,還是經驗、資料和人才積累的不足,在可預見的將來,金磚開發銀行確實仍只會是“對全球增長和發展領域的現有多邊和區域金融機構的補充”。但長期以來,無論是全球還是區域性的多邊國際金融發展機構,管理權都被西方實際壟斷,作為第一家真正不受西方控制而又資金雄厚的多邊國際金融機構,它出現本身就是向池子里扔進的巨石。

應急儲備基金的建立雖然沒有設立金磚開發銀行那么奪人眼球,但從長遠上看,其意義甚至可能會更超過開發銀行。wbg和imf都是維持現代全球金融秩序的主要機構,可在這二者中,imf很可能比wbg居於更核心的地位。作為“央行的央行”,它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影響力,而這一特殊地位的來源,就在於imf60多年來一直扮演著危機中唯一的最後借款人的角色。可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基金的設計,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削弱甚至排擠imf的這一功能。

或者直白說,如果除了imf之外,陷於經濟危機的國家還能從應急儲備基金里借到貸款,imf恐怕也就沒有本事自己關起門來編寫一套緊縮方案,或其他苛刻的政治改革條件,然后把它強制塞給求援國全盤執行了。

平均和不平均的分配,優解的多贏

根據目前所知的訊息,金磚開發銀行核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金500億美元,由五個成員國平分出資和股權。首任行長將由印度提名,首任理事會主席由俄羅斯提名,首任董事會主席由巴西提名,首個區域辦公室將是設立在南非的非洲區,銀行總部則預計將設立在中國的上海;而金磚應急儲備基金的初始規模也為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資410億美元,俄、印、巴三國分別出資180億美元,南非出資50億美元。

將以上的股權和重要職位分配,與以往的相關訊息比較看,現在這個方案應該較多地考慮了中國之外四國的感受。畢竟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其它四國的總和,外匯儲備等指標更是占了壓倒性的優勢,如果按這些標準劃分出資額,中國在新銀行內獨大就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那樣的結果無論在政治影響上還是實際利益分配上,另四國的領導人都很難向各自國內交代,西方也必然會大力挑撥,誣稱整個計劃只是為中國做嫁衣而已。

目前這個分配方案里,中國承擔了應急儲備基金這塊“骨頭”的最大份額,而“肥肉”較多的開發銀行卻被五國幾乎完全平均地切分,對於其它四國來說應該是近於最理想的安排了。這並非自大,而是基於客觀的事實。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對於國際金融界最為看重的資金和信用來說,中國不單是金磚國家中最強的,甚至可以說是主要的信譽保證來源。沒有中國強大經濟實力的背書,其它幾國即使同樣籌集1000億美元,設立的金融機構也不太可能擁有相同的影響力。據稱,暫時困難的成員國,其初始資金可能來自於中國貸款,如果此傳聞屬實,搭“中國便車”的印象恐怕就更坐實了。

不過,中國在其中贏得的只有更多。行長、理事會主席、董事會主席都有任期,都會換人,而總部一旦確立幾乎不可能再挪移。如果沒有搞錯的話,這是真正第一批將總部設在中國境內的國際重要金融機構,開先河的作用和意義無庸贅述。而且,在最有象征意義和現實利益的總部所在地爭奪中獲勝,從側面也反映出,盡管在開發銀行中各國名義上股權均等,但多數成員國實際還是默認了中國的領頭位置。

如果說別的收益或者有些虛無飄渺,或者還在很遠的未來,那么金磚銀行和基金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很可能就類似於大力一推了。有必要知道,根據wbg和imf的先例,雖然多邊金融機構的股本一般都按美元計價,但各國認繳的資本金只有一部分是必須用美元或黃金立即支付的。以wbg為例,各成員國認繳的資本金中只有20%需要隨即繳納,其中又只有2%需用美元或黃金繳納,其余18%可用成員國貨幣繳納,而另外80%的股金在wbg提出催繳后,才需以美元、黃金或wbg需要的貨幣支付。

不難看出,在未來金磚開發銀行的框架下,主要的實際結算與支付貨幣完全可以逐漸轉變為成員國貨幣,而在金磚五國中,其它四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都是中國,而四國之間的投資貿易聯系則多半只能稱為一般。相比於盧布、雷亞爾、盧比和蘭特,人民幣實際正占據著最有利的出發位置。

不多余的想象

當然,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現在就冀望已經為很多宏大的想象制訂好了詳細可行的計劃,既不客觀也不理性。不過,中國既貿易、投資兩大領域之后,在金融版面上,同樣堅持“走出去”,打造和掌握一部分自己信得過、拿得住的國際金融網絡的決心顯然是明白無誤了。

除了與在全球和地區都有相當影響力的俄印巴南共組“小wbg”的金磚開發銀行外,中國現下同時還在發起設立與亞洲開發銀行(adb)有相當重疊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也已經有多達20余國向中國表示了參與的興趣。而且和金磚開發銀行相比,中國對於亞投行的主導權更加當仁不讓,甚至一度傳聞中國欲直接握持亞投行50%的股份。雖然在最近的相關訊息中,樓財長暗示了中國可以不絕對控股,但同時又計劃將亞投行的初始注冊資本再擴大一倍,也達到1000億美元規模。

顧名思義,亞投行的關注重點會集中在亞洲地區。實際上,大多數的分析都認為,亞投行一旦成立,就將是歐亞“新絲綢之路”最有力的金融助力。與金磚開發銀行一起,構成中國在多邊國際金融機構內最可信賴的兩大臂膀。再加上早就因年度放款額甚至超過同年度wbg規模,而在整個國際金融界赫赫有名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這至少三駕馬車的形式,不僅可以各有精項專攻,一旦聯手合作,對於中國在成為凈債權國后,分散國際放貸風險,也是相當有好處的。

最後不出意料的,西方對這種削弱他們控制能力的變化總是酸溜溜的。但因為實在找不出能放在臺面上的反對理由,只能老生常談地“告誡”:千萬不要降低治理透明度、人權、環保標準……

其實,即使這幾家新金融機構發展一切順遂,情況也只不過類似習主席評論中美關係時所說的:“太平洋(601099,股吧)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國際增長和發展領域仍然完全足夠容納下原來的wbg、imf、adb。而且,根據這些機構最喜歡教育他人的理論,更多的競爭(更不用說是打破實際壟斷的新競爭者)一定會使顧客——這里是借貸或受援國——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收益。

至於國際金融秩序的平等化,在全球經濟重心持續地、不可逆轉地向東方,向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轉移之下,不管既得利益的西方愿不愿意,終究是不可阻礙的趨勢。金磚銀行的建立是其中的一個開始,不是一個結束的開始,但也許是一個開始的結束。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