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韓背后:是中日韓謀定局勢而展開的后動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7-09 08:56
習近平訪韓背后:是中日韓謀定局勢而展開的后動
朴槿惠急切地想與中國接觸,與習近平4次會面,敦促中國用經濟手段遏制朝鮮的核野心等都說明韓國想打中國牌。雖然奧巴馬訪問亞洲是為了強調美國的存在、對盟友的擔當,但美國對朝鮮的核威脅已顯現出無能為力,韓國必須要自己另作選擇。站在整個東北亞的立場上,中韓發展友好關係將在區域穩定打下扎實根基。雖然這無法改變日本擴張野心,但在力量對比上增加該地區和平穩定的分量,對日本軍國主義抬頭有一定的遏制作用。這一觀點值得理論界參考。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7月3日至4日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據韓媒報導,韓中兩國首腦將在會談中商討如何加強兩國在朝核等有關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問題上對話、強化在地區及國際問題上的合作,期待會談能夠推動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邁上新臺階。
實際上,早前習近平訪韓訊息一經傳出,立即帶動了中日韓三國蜂擁般的輿論。事件的背后,不僅僅是中韓友好關係的建立,更是“三國”謀定局勢而展開的后動。
在唐代,中國、日本、朝鮮,三國間曾有一場大兵災,當時中國與新羅(現朝鮮半島的東南部,接近今日的韓國)聯手,將日本天智天皇的艦隊擊潰於白江口,此后日本臣服。那時的舊秩序是否真的不適用於現今以和平和發展為主調的國際新秩序?一切都未可知。
不過,在東北亞局勢持續惡化的今天,原有的中朝 vs 日韓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作為日本二戰侵略的受害者,和日本民族主義的不斷抬頭,韓日關係正發生一百八十度轉彎;幾乎與此同時,朝鮮不斷試驗核武,也給東北亞的穩定帶來了威脅;在中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資本輸出持續增長的背景之下,經濟、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和東北亞區域政治的形勢正在劇烈變動。
中國“教訓”日本,“敲打”朝鮮
7月1日在例行媒體會上,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介紹習近平主席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有關情況。劉振民指出,中方高度重視中韓關係,愿同韓方保持高層交往,增進戰略互信,深化務實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合作,不斷推動中韓關係向前發展。
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韓國,也是對韓國總統朴槿惠2013年6月對中國“心信之旅”的回訪。在2013年兩國簽署的《中韓面向未來聯合聲明》中,雙方一致同意“推動領導人通過頻繁互訪和會晤、互致函電、互派特使、互通電話等方式進行經常性溝通”。
據不完全統計,朴槿惠就任總統后,與習近平主席已進行過4次會談、2次通話和互換信件等。分析人士認為,領導人之間的經常性溝通,有利於增進兩國互信,中韓關係正面臨歷史性發展機遇。
中韓兩國關係的“好”,實在是拜日本錯誤史觀和右翼主義抬頭所賜,當然也有朝鮮核危機的影響。尤其中日之間,因為釣魚島主權爭議的激化,兩個東北亞國家的關係陷入冰點。
當然中韓的頻繁互動,引發外媒對中朝關係諸多猜測。《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援引某外交人士看法,即中國領導人改變了先訪朝鮮再訪韓國的半島外交傳統,指出此舉顯示出北京對平壤的“不悅”;北京急需“敲打”朝鮮,以顯示中國在兩國關係中的主導權。頗有意味的是,習近平訪韓訊息一出,朝鮮共發射了3次導彈。《泰晤士報》解讀為朝鮮此時發射導彈,可能是一種“示威”,試圖以此吸引有關各方的關注。
其實,金正恩自2011年接掌權力以來,從未與習近平舉行過會面,也未到訪北京。去年朝鮮不顧中國警告,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六方會談遲遲得不到重啟。
與對中國的冷處理不同,朝鮮正加大與莫斯科的聯系。2013年俄羅斯增加了對朝鮮的石油出口,並對連接朝鮮的鐵路線進行了整修。而據韓媒報導,中國在今年已連續5個月未向朝鮮出口原油。有西方媒體猜測,北京正在加大對朝鮮的經濟壓力。
當前,發展中韓友好關係是中國在構建東北亞戰略框架下進行的,但與此同時,中國仍不放棄地注重在亞洲的西進。2014年5月,習近平在亞信峰會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新安全觀以及近來動作頻頻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基於此,可以看出中國在安全和經濟事務上拉攏中亞的意圖明顯。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表示:落實絲綢之路計劃也可以有效地回應美國的軸心轉向亞洲的政策,處理可能發生在東海與日本的衝突以及南海與東盟的衝突。
不過,習近平此次訪問韓國,反應最為熱切的是韓國和日本,這個外交舉動攪動了東北亞的“輿論颶風”。
韓國“聯中抗日”
習近平還未開始的訪韓之旅已經得到了韓國主流媒體的提前造勢,他們對習近平訪韓予以高度評價和期待。而且,韓媒還強調了習近平攜夫人彭麗媛訪韓,並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訪韓時未攜夫人作為對比。他們的結論是,相比盟國美國,鄰國中國對韓更為重視。
7月2日韓國駐華大使在人民日報撰文《中韓友好 讓夢想照亮未來》,文中大談中韓兩國經濟和文化上的蓬勃態勢,但基點是為了突出“中韓互信和友誼的不斷加深”。可見,韓方期待此訪能進一步鞏固兩國關係,將韓中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推向更高水平。
習近平訪韓,韓方抱以歡迎姿態。一方面韓國關心目前已經談判11輪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希望在中日、中越貿易關係惡化的情況下,借機加大韓國在華的貿易比重;而事實上,從宏觀數據看,2014年韓國對華出口跌破25%,但也高於對美貿易的10%。
另一方面,韓國希望重啟朝核六方會談,以緩和朝韓關係和半島局勢。《紐約時報》評論稱,朴槿惠急切地想與中國接觸,與習近平4次會面,敦促中國用經濟手段遏制朝鮮的核野心等都說明韓國想打中國牌。雖然奧巴馬訪問亞洲是為了強調美國的存在、對盟友的擔當,但美國對朝鮮的核威脅已顯現出無能為力,韓國必須要自己另作選擇。站在整個東北亞的立場上,中韓發展友好關係將在區域穩定打下扎實根基。雖然這無法改變日本擴張野心,但在力量對比上增加該地區和平穩定的分量,對日本軍國主義抬頭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某種程度上說,韓國認識到與中國合作才是應對朝鮮挑釁、保障韓國安全的重要法門。因此,中韓64年前因安全利益衝突成為戰場上的敵人,但如今的共同安全利益,以日益友好的相互關係則有利雙方的安全戰略合作。
日本“防韓抗中”
亞洲區域內的大國互動必然引發美國關注。6月初,習近平訪問韓國訊息一出,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601099,股吧)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在華盛頓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發表演講時稱,中國崛起為本地區帶來更多機遇,中韓經貿聯系一直在增加,美方注意到習近平將在不久后訪問韓國,這是地區關係的“非凡里程碑”,此訪有助於促進朝鮮問題上的合作。
但拉塞爾同時也表示,與中韓關係繼續提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韓關係依然緊張”,美國對此表示“擔憂”。
目前,關係緊張的並非日韓,中日關係也延續著兩年來的冰凍期。在東北亞復雜的地緣政治形勢下,由於安倍政府在歷史、島嶼主權和修憲等一攬子國策,中韓形成了聯合抗日之勢。尤其中日之間,從2013年9月的購島風波到11月中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再到12月底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鼓吹修改和平憲法,突破集體自衛權,再到2014年2月全國人大會議時中國擬立法確定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祭日等等,中日關係持續冰凍,沒有領導人互訪。
中日的對抗,中韓的走近,更坐實了安倍擔心中國聯合其他東亞的國家一起應對和制衡日本的憂慮。日本《讀賣新聞》稱,對於中韓兩國距離的拉近,日本政府內部擔心自己受到孤立,擔心中方在歷史問題上聯手韓國意在牽制日本。
在東北亞,中日韓“三國演義”失衡的格局下,日本政府為了緩解在區域內被孤立的尷尬,不僅玩起了以朝制華、以朝逼韓的“四角遊戲”,當前更是在民眾抗議的聲中最終通過集體自衛權的解禁法案。
解禁集體自衛權,無疑是安倍政府的既定方針,是其推動實現“普通化國家”的關鍵一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李薇說,安倍希望利用“美日同盟關係的需要”、利用“中國威脅論”,以所謂保護日本安全名義,使強推解禁集體自衛權具有“正當性”。但是在習主席打破傳統先行訪韓前做出此舉,很難不被人們解讀為這是要打亂安倍“防韓抗中親美”的如意算盤。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10周年,也是一戰爆發100周年。中日兩國政府和人民都很敏感。中日兩國在東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兩強並存”的格局。日本擔心中國“跑”的太快,日本跟不上。
於是安倍政府處心積慮在中國沒有強大到它無法望其項背之時,抓緊時間遏制中國。日本更擔心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成為東亞地區的領導者,日本喪失在東亞地區的發言權,成為“孤家寡人”。習主席出訪韓國,恰恰被日本認為是中國在東亞地區主導權上的發力,日本的擔憂與焦慮可想而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