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政遲疑不前 因想要西方現代化和中國傳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7-09 08:55
在1895年之后的歷次政治改革中,清政府幾乎每一次都在緊扣“維新”這個主題,預設的目標和榜樣,也幾乎沒有離開過東鄰日本。新政重啟后,清政府的所謂官制改革,所謂仿行立憲等,在在刻意模仿日本明治維新。具體如商部之設,就來自載振對日本商政的考察和制度移植。日本明治維新在中國官紳的記憶中,已經走出近代第一階段的不屑一顧不以為然,轉至由衷欽佩真誠模仿。經過幾年短暫時間,制度移植使古老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
如果我們不是太健忘的話,我們一定還記得近代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俄為師,師法俄國。當膠州灣事件發生后,嚴復一方面對沙俄乘人之危謀取不義深表不滿,另一方面希望中國執政者要虛心學習俄國,尤其是要學習沙皇彼得大帝發奮為雄,以俄皇大彼得之心為心,大彼得之政為政,屈九重之駕,觀列國之風,內興文治,外修武備,求他人之所以文明,以去吾之粗鄙;求他人之所以強盛,以救吾之微弱;求他人之所以開化,以革吾之拘泥谫陋。顯然,嚴復以俄為師的思想並不是他個人的冥思苦想,而是俄國在過去兩百年里,在彼得大帝領導下,從一個落后貧窮國家發展成強大軍事帝國。
俄國人的道路和其成就始終被中國進步知識分子所關注所樂道,康有為1898年向清廷所提出的政治改革建議,其實就是參照俄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歷史經驗歸納出來的。他的《日本變政考》主要研究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而其《俄大彼得變政記》,就是沙皇俄國發展史。
日本是典型的東方國家,通過明治維新實現華麗轉身,成為位於世界東方的西方國家,日本的經驗深深吸引了中國人,只是日本在實現這些現代化目標過程中,在許多中國人看來,似乎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日本的民族性似乎受到嚴重戕害,這在具有“以夏變夷”悠久思想傳統的中國讀書人看來,似乎並不是最佳選擇。
反觀俄國,俄國是橫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說它是亞洲國家,它又具有歐洲人的許多習性;說它是歐洲國家,它又具有許多亞洲人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在許多中國讀書人看來,俄國人在邁向現代化、西方化的過程中,並沒有像日本人那樣實現華麗轉身,但它同樣實現了建設一個強大國家的基本目標。更重要的是,由於俄羅斯沒有像日本那樣徹底西方化,而是保留了濃厚的歷史遺跡,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根性,這才是當時最吸引中國的地方。中國人始終像張之洞不厭其煩所嘮叨的那樣:既想要西方的現代化,又想要中國的傳統。中國終於在俄國人那里找到了知音和先例。這就是中國在新政獲取一些進步后遲疑不前的思想文化原因。
清政府執政者此時稍微傾向於俄國模式,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日本明治維新通過君主立憲,還是比較明顯地限制了天皇的權力,天皇雖然是日本國最高權威和一切權力的來源,但日本天皇與俄國沙皇相比,在行使權力的時候還是受到了某些限制。中國尚沒有走到這一步,但無論如何,作為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本能地不希望像日本那樣通過立憲限制住自己的權力,而是傾向於俄國的高度集權,傾向於沙皇的大權獨攬。沙俄的這種政治模式並不必從自私的層面去分析,事實上在一個落后的國家要發展經濟,要走上現代化道路,可能並非只有一條民主、立憲的道路,可能並非一定要限制最高領導人的權力;真實的情況或許相反,要一個能將總量有限且分散的社會資源集中起來高效使用,又能接受了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理念和運行規則的統治者的話,集權統治可能是更好的選擇,更有助於提高行政效率。如果從善意角度去理解,清廷統治者在新政啟動后不幾年稍有遲疑,可能與究竟是選擇日本還是選擇俄國的發展模式有著很大關係,而且清廷統治者內心實際上是傾向於俄國模式的。
當然,要說俄國人與中國人的心理疙瘩,絲毫不比中國與日本人之間弱。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俄國人始終是中國發展中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每每是中國人吃虧。更奇怪的是,中國人吃虧之后反而更加佩服俄國人。俄國人在《馬關條約》簽訂后確實幫過中國人的忙,它和德國、法國一起,讓中國多出了幾千萬兩銀子將遼東半島贖了回來,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三國干涉還遼”。
三國干涉還遼確實給了大清王朝不小的面子,因為遼東半島畢竟是大清國的龍興之地,這塊土地如果像台灣一樣割讓給了日本,其后果確實不堪設想。然而,這塊熱土回歸中國並沒有多久,就在1898年春天被俄國人據為己有,理由是中國政府已經同意德國人在膠州灣修建一個海軍基地,那么為了維護遠東均勢,俄國人必須占領旅順和大連灣。
這還不算。到了1900年,義和團戰爭爆發,俄國一方面與列強一致行動,攫取關內利益,企圖染指英國等西方國家在長城以內乃至長江流域的利益;另一方面避開列強單獨行動,趁著中原大亂,清廷無暇眷顧且不得不在很多方面有求於俄國人的時候,出兵占領了東三省,將原本與俄國領土相鄰的東三省變成了俄國人的殖民地。
俄國將東三省據為己有,是清政府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自1900年開始,清政府想盡一切辦法就此與俄國人交涉,希望俄國人看在中俄友誼的分上,將東三省還給中國。然而俄國人就是有辦法,就是一拖再拖地賴在那里不走。
東三省問題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雙邊問題,俄國人強占東三省打破了列強在遠東的均勢,影響了各大國特別是英、美、日等在華利益,而尤以日本為甚,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開始就制定有東亞大陸擴張政策,其重要路徑就是通過朝鮮進入中國東北地區,進而向亞洲腹地擴展。所以,日本在一開始就堅決支援清政府對俄交涉,並通過各種方式向俄國施加壓力。
日俄兩國在列強的唆使下進行了復雜艱難的談判,但由於利益衝突,談判始終沒有結果,最後終於引發一場戰爭。這場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最難堪的是中國,清政府莫名其妙地接受列強建議,宣版面外中立。因為戰爭畢竟發生在你的土地上,那里有你的父老鄉親和財產家園。
清政府在最初階段確實有幫助日本從東三省趕走俄國佬的想法,然而一來是日本的拒絕、列強的勸說,二來是清政府本身的利益考量。
俄國人在事實上占據了東三省,東三省的人民、財產都是清政府放在俄國人手中的抵押物。戰爭尚未爆發時,清政府內部就很擔心,一旦日俄決裂,中國就面臨非常困難的處境,中國如果與日本接近,不要說結盟、聯合作戰,那么俄國人就很可能像1900年的海蘭泡慘案一樣,在東三省大規模屠殺無辜。東三省的生命財產這時確實成了一個問題。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清政府如果不宣版面外中立,那么戰火就極有可能無法控制,極有可能燒到關內,而關內一旦受到日俄戰火的牽連,不僅中國利益受損,勢必會影響到列強在華北,在長江領域乃至華南的利益。這顯然是列強不愿意看到的。
列強和日本都不愿意中國公開站在日本的一邊對俄國宣戰,而清政府也不可能站在日本的對立面俄國人一邊,中國政府所能夠做出的唯一選擇就是按照列強的指點,追隨列強宣版面外中立,以此最大限度維護中國利益,保護東三省的生命財產。日俄兩國相互宣戰后,英、美、法、德等國很快宣布中立,並明確建議中國政府也這樣做,甚至照會日俄兩國尊重中國局外中立的立場,不要侵害中國的國家利益。
列強的壓力,中國的現實處境,在在迫使清政府只能如此。2月12日,清政府照會各國宣布中立,並諭令各省督撫按照局外中立的原則去處理與日俄兩國相關事務,表示日俄兩國均為中國友好鄰邦,只是一時失和不得已而用兵,所以中國應該從大局出發,局外中立,不去偏袒任何一方。
日本對於這場戰爭已有足夠準備,說打就打。在宣戰的第二天,日本軍隊出其不意偷襲停泊在旅順口外的俄國艦隊,毫無準備的俄國艦隊損失慘重。此后一段時間,雙方反復爭奪制海權,俄國艦隊的控制力逐漸減弱。與此同時,日本軍隊開始登陸作戰,在朝鮮,在遼東半島,重創俄軍主力。隨后,日軍長驅直入,經遼陽大戰、沙河大戰、奉天大戰,日軍是連續進攻,而俄軍則節節敗退。到了1905年3月,俄國軍隊死傷慘重,已有不堪支援的跡象,陸戰敗局已定。5月底,兩國海軍再經對馬海峽一戰,俄國遠程趕來增援的第二太平洋艦隊被日本海軍一舉殲滅。俄國人雖然還沒有告饒投降,但實際上已經沒有力量繼續支援這場戰爭。當然,日本此時也已捉襟見肘,人力物力財力似乎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交戰雙方都需要停下來的時候,列強也不希望遠東局面繼續混亂,不可收拾。6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出面調停。8月日俄兩國代表在美國樸茨茅斯開始談判。9月5日,雙方簽訂議和條約,規定俄國將旅大租借地以及該租借地內的一切權益、公產等轉讓給日本;將長春(寬城子)至旅順間的鐵路連同其支路、利權、煤礦等無償轉讓給日本。很顯然,這個議和條約無視中國政府的主權和歷次聲明,俄國人只是將東三省的權益轉交給了日本,而不是還給中國。
俄國之所以在樸茨茅斯議和中作出如此大讓步,除了俄國力量經過日本打擊后日趨衰竭外,又與其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有關。而其國內局勢的急劇變化,又深刻影響了中國國內。
在日俄戰爭進行過程中,俄國軍隊雖然擁有較日本軍隊更加先進的裝備,但在戰場上卻幾乎一直處於劣勢,俄國軍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嚴重受創,這引起俄國國內軍政各界強烈震撼和嚴重不滿,一般民眾也對沙皇的領導能力、戰略戰術表示不滿和深深憂慮。俄國國內形勢開始動盪。1904年12月,聖彼得堡發生大規模的罷工事件。翌年1月下旬,又有東正教神職人員發動工人到冬宮外廣場和平游行,要求沙皇進行社會改革並終止日俄戰爭,幫助勞工階級和社會底層。
和平示威引發暴力衝突,軍警的血腥鎮壓喚醒更多勞動者和社會底層起來抗爭,他們不再相信沙皇的領導和許諾,一連串的罷工、示威,在全俄各地接連發生。
面對國內的動盪,沙皇政府給予積極善意的回應。1905年1月18日,沙皇宣布改組政府,撤換了內政部長,並組織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各地罷工原因及事實真相。2月17日,沙皇尼古拉二世作出更大讓步,宣布準許成立諮政團體,包容各種宗教,開放言論自由,以及減少農民贖回土地的費用。
沙皇的讓步進一步喚醒了俄羅斯人的政治意識,1905年5月,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百多名自治會代表在莫斯科集會,要求成立一個國家層級的議會。6月,沙皇允許召整合立人民代表會議。12月,沙俄政府頒布選舉辦法,第一屆國家杜馬預定於1906年春天經選舉產生。
俄國因日俄戰爭發生的1905年政治革命,是后來政治變動特別是十月革命的預演,不僅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而且對中國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日俄戰爭深刻改變了遠東的政治格局,但其后果卻使中國人深深失望,正如許多人老早就預料到的那樣,清政府的局外中立政策可能會使中國在這場犲與狼的戰爭中兩面不討好,兩面都受傷。中國在戰爭爆發之初或許有不得不局外中立的理由,但在戰爭進行到一定階段后,中國實在應該有所改變,應以收回東三省的主權為自己的行動方針。
俄國人在1900年乘著中國的危機搶占東三省,本來就引起中國人特別是知識人的痛惡和反感,只是中國人在義和團戰爭結束后所面臨的困難實在太多,並沒有來得及與俄國人較真。中國政府在與俄國進行交涉時,俄國人原本答應分批分期逐步從東三省撤離,如果這個步驟得以實現,中國與俄國因東三省事件而發生的裂痕或許能夠彌補。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俄國政府實在不愿將已經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來,它在1903年以一個並非恰當的理由拒絕了第二批撤兵,這不僅惹惱了日本,引發一場日俄戰爭,而且在中國人心中留下很壞的印象。中國人為此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拒俄運動,要求清政府堅定立場,堅決不能承認俄國人的無理要求,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學生集會抗議,罷課示威,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甚至組成了“拒俄義勇隊”,每日操練不懈,準備隨時回國參加拒俄戰爭,將俄國人從東三省驅逐出去。只是中國人尚未來得及與俄國人在戰場上一決雌雄,日本人為了自己在朝鮮在亞洲的利益,向俄國人叫起板了。
一場大戰,囂張的俄國佬不僅敗在日本這個小國的手里,而且俄國內部所發生的革命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震動。先前還是“一個人的革命”,經過俄國1905年革命的刺激,孫中山的革命理想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1905年,孫中山的革命影響日趨擴大,他在比利時、德國、法國等地的中國留學生中間先后建立了革命團體,這些團體也通過各種方式與國內的革命組織建立了聯系,革命者的組織網絡大致形成。同年8月20日,各個革命團體負責人在日本東京舉行集會,決定將各個分散的革命組織整合成一個有統一領導和嚴密組織系統的同盟會,會議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
同盟會的成立無疑是1905年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對於清政府來說,標志著先前分散的反政府力量終於在海外集結起來了,這無疑加劇了清政府的政治危機,怎樣才能消弭孫中山、黃興這些政治反對派的革命,確保大清王朝的政治統治不發生沙皇俄國那樣的政治變動,或者怎樣才能夠像沙皇俄國那樣主動變動,以化解孫中山、黃興等人政治革命的壓力,都成為清政府未來政治運作中的一個重要選項。這是日俄戰爭、俄國1905年革命帶給中國的巨大影響之一,革命與改良開始賽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