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分析〉漠視差異強推西式民主 全球政經危機此起彼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0-20 16:01


近年全球政治經濟動盪不安,從烏克蘭危機到中東「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叛亂,以及纏繞不去的經濟困境,都使西方國家疲於奔命。《衛報》政治評論家米什拉指出,1991年蘇聯解體彷彿標誌西方價值勝利,西方把民主體制、自由市場等強推至所有國家,漠視差異。20多年來世界衝突從未止息,如今地緣緊張局勢加劇,反映西方失去重塑世界的力量,其發展模式已非絕對。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西方模式於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科技進步及坐擁大量殖民地的背景下逐漸建立,有獨特的歷史因素,因此不宜當為金科玉律,而忽視其出現的特定原因。米什拉在文章中指出,19世紀俄國思想家赫爾岑已警告當時著力「解放」世界的西方殖民者,由於各地有不同文化及歷史傳統,西方難以把統一標準向不同國家生搬硬套。


抱守二元思想 自詡文明

時至今日,西方仍然深受殖民時期「文明與野蠻」的二元思想影響,自視為優越文明,並把自身理念強加於世界各國,尤其在冷戰後,美國引誘新興國家脫離以往發展道路,改為漸進式消費資本主義和民主。

然而西方模式並非完美,它強調單一民族的同質性,20世紀多個殖民地獨立後轉化為民族國家,過程往往無視國內民族多樣性,導致少數民族受迫害,文化及地區認同慘遭瓦解。最近期的例子,是散居於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及土耳其的庫爾德人,他們近期飽受ISIS威脅,大批族人逃離故土。

黨爭打擊施政 低增長高負債

西方引以為榮的民主政治,近年愈趨淪為黨爭不斷的議會糾紛,阻礙政府施政。在美國,共和黨企圖以提供債務上限,換取執政民主黨在醫療改革讓步,導致美國政府一度局部停止運作,令民主形象受損。經濟方面,美國人雖然享受過1990年代高增長時期,歐洲的福利主義也曾讓國民生活無憂,但一場金融危機重創歐美,兩地皆出現低增長、高負債和高失業率,經濟沉底不起。

西方模式是否發展的唯一標準,值得深思。《經濟學人》主編米克爾思韋特在新書《第四次革命:重塑國家的全球競爭》中指出,西方已經歷過三次革命,分別建立了歐洲民族國家,任人唯才取代貴族統治,以及「大政府」福利國家的興起。作者指出,西方要改變目前的困境,需要掀起第四次革命,才能與中國和新加坡引領的另類發展模式抗衡。

亞洲和中東、非洲都試過硬搬西方民主政制,但不敵複雜的國內外政治形勢,輕則政權脆弱、施政不力;重則示威連連、癱瘓政府,甚至發生政變。中東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後,埃及現在重回軍人掌權的舊路。在亞洲,泰國示威者把民選總理英祿趕下台,換來的也是軍人干政。

埃及文人統治「短命」

埃及人2011年2月攆走掌政多年的穆巴拉克,但社會失去共同敵人後隨即分化。即使展開首次民主選舉,總統穆爾西當選未足一年即修憲擴權,去年遭軍方政變推翻,文人政治破產。軍方今年初再修憲擴大軍權,前陸軍司令塞西當選總統,重返軍人掌政時代。[NT:PAGE=$]

埃及外交事務理事會執行總監沙拉比認為,埃及需建立成熟而多元的社會,確保法治及表達自由,並花最少10年時間發展政黨,才有望實現民主。

巴國選舉舞弊陰霾不散

巴基斯坦獨立後實行議會民主制,但自德高望重的「國父」真納1948年病逝、首任總理利雅卡特1951年遇刺身亡後,民主便徹底脫軌,多年來共任命17名總理,且軍事政變頻生,立國至今67年間,有34年直接由軍政府統治。謝里夫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去年於大選擊敗執政人民黨,權力和平交接。不過,選舉舞弊疑雲始終籠罩不散,若發生大型示威,有機會成為軍方再度干政的藉口。

《第四次革命:重塑國家的全球競爭》作者米克爾思韋特指出,西方政府是負荷過重的「利維坦式國家」,他建議政府不應管得太多,寧可做少些、做好些,否則將威脅民主自由。

利維坦(Leviathan)一詞源於《希伯來聖經》,是一頭巨大的怪獸。英國17世紀政治哲學家霍布斯出版《利維坦》一書,當中以利維坦形容強勢政府、絕對的權威,利維坦後來成為「大政府」的代名詞。

「要怎樣的國家」困擾西方

米克爾思韋特預言西方在下一個10年,將被「我們到底需要怎麼樣的國家」這問題所困擾,並列舉三大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西方選民要求太多,使國家負擔過重,但又對政府的低效感到厭惡,美國國會民望曾跌至只有10%。英國人也對政黨愈趨不滿,保守黨黨員人數從1950年的300萬人減至如今的12.3萬,「如果該黨是私人企業,依這樣表現可能早已執笠」。

其次是政府瀕臨破產,自1960年以來華府僅有過5次財政盈餘。從1970年代中旬以來,法國更沒出現過一次盈餘。第三個原因相對較積極,政府可以改革,但前提是政客和選民決定了改革方向後,才能夠著手。

米克爾思韋特指出,國家負荷過重,對民主是一種威脅,「利維坦式國家」承擔的責任愈多,執行效果就愈差,國民也就更不滿。這樣的國家對自由也是一種威脅,因為當政府管得太多太瑣碎,就變成了一個統治者,而不再是公僕。所以政府最好少做點兒、但要做得更精細一些。

西方模式並非普世可行,相反,多個新興國家未完全跟隨西方,在民主制度未成熟發展下,經濟卻持續增長,民生得以改善。撇除日本外,亞洲多國經濟起飛時期皆由強人統治。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帶領國家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依靠的不只是民主選舉,更多是威權主義式的鐵腕治國。

除了「新加坡模式」,近年亞洲經濟火車頭中國及印度,亦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發展道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弗格森形容,中國對西方模式的取態,就好像「下載西方app(應用程式)」,只選取有利經濟的元素,以經濟行先,政制改革則循序漸進。這做法取得成效,中國經濟近年發展迅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持續多年高企7%以上,更發展出聯想、小米等國家品牌。[NT:PAGE=$]

土耳其多年來實行強權統治,如2011年「阿拉伯之春」期間便一度關閉社交網站,引起外界抨擊,該國警權過大、司法不獨立等批評不絕於耳。不過,土耳其一直跌跌碰碰走自己的路,近年工業發展迅速,成為該區罕有經濟較穩定的國家。

歐債危機後,以歐洲為首的高福利制度面臨崩潰,多國採取緊縮財政政策,大削福利開支。不過在亞洲,各國政府相繼加強社會保障,改善國民生活,期望贏得民意支持。《時代》周刊認為,福利主義並沒因經濟危機而「壽終正寢」,而是從歐洲東移至亞洲,並質疑亞洲能否避免重蹈歐洲覆轍。

一反審慎理財 新加坡派糖

亞洲多國過去一直審慎理財,只向最有需要、處境最艱難的社會群體提供必要援助,減低政府支出,確保財政健康。不過,隨著亞洲經濟持續增長,政府慳儉的做法近年有所逆轉。印尼、新加坡及韓國皆提出新的醫療保障計劃,大幅改善醫療福利。韓國總統朴槿惠上台後,有意推動補貼學費,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

新加坡素來嚴格限制福利政策,但在去年擴大醫保項目,又增加低收入家庭福利,今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繼續大舉「派糖」,就算出現財赤也在所不惜。中國儲蓄比率偏高,當局改善養老金及醫保制度,希望刺激國民消費。

人口老化 下一代背負沉重負擔

回看西方的經驗,其福利體系難以持續,主因是人口老化和國債不斷上升,如今亞洲國家提升福利,同樣存在暗湧。多個發達亞洲國家和地區人口開始老化,若經濟未能維持高增長,而養老金等社會開支上升,未來年輕人將背負沉重擔子。

「自由市場」是西方模式重要元素, 通常指低稅率、開放市場或貨幣自由兌換等,但自由市場並沒一成不變的標準。經濟自由的國家多年來不斷調整經濟政策,若強行制訂特定指標,並要求其他國家依樣畫葫蘆,實不可行。

稅率經常用作評估政府對經濟體系的參與程度,但研究發現,高稅率並不代表市場不自由,例如北歐多國以往奉行「社會民主主義」,徵收重稅同時提供優良福利,政府調控力強大,但分配也相對均衡。

西歐及北歐多國近年隨形勢改變,推動經濟改革,例如瑞典的「北歐模式」色彩便有減退跡象。瑞典稅收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近年持續減少,經濟自由評分亦大幅上升。中間偏右執政聯盟2006年上台後,推行取消富人稅及國企私有化等政策,足證政策會隨國內需要而變化。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