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股評論:將被千禧世代毀掉的行業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裏弗斯(Jeff Reeves)撰文指出,伴隨千禧世代逐漸成長為美國社會主流,他們的喜好將直接導致一些傳統行業和其股票走向末路,如汽車、有線電視、實體零售、住宅建築和軟飲料行業。

以下即裏弗斯的評論文章全文:


其實,在制定長期投資策略時,人口構成的變化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

嬰兒潮世代逐漸步入老年,使得醫療和保險類股迎來好時光,這已經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了,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到了千禧世代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對各個不同的行業,以及對我們的投資組合。

出生於1980年至1995年間的美國人,數量大約有8000萬。盡管千禧世代整體而言想要找到較好的工作,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較大的作用還需要不懈努力,但是時代確實不同了。嬰兒潮世代的力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與此同時,這些年輕人的影響在未來的若幹年中也必然與日俱增。

當然,有些變化肯定是好的,比如更年輕的科技天才將影響我們的經濟生活,比如他們將成為一個有實力的消費群體。

可是,對於一些具體的股票而言,千禧世代的崛起卻是不折不扣的壞消息。

哪些股票?為回答這一問題,我們今天專門選出了五個千禧世代敬而遠之的行業。如果眼前的趨勢持續發展下去,這些行業的投資者就將感受到長期的痛苦。

汽車

記得我十八歲的時候,對自由的理解就是開我的老破雪佛蘭騎士車,敞開頂篷,開收音機,想轉到哪兒就轉到哪兒。

可是現在,人們對於汽車的興趣已經不能與當年同日而語了。

比如,密安大學交通研究所的一次調查就告訴我們,2010年時,十六歲的美國人只有28%擁有駕駛執照,而在1980年,這一比例是44%。

美國的汽車銷售近年來持續回暖,這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歸因於大衰退之后被抑制的需求的釋放,但是真正悲傷的現實是,美國人對汽車的熱烈愛好或許已經走到了盡頭。在這方面,千禧世代對汽車缺乏興趣是個很重要的原因,這些人大多居住在市內,習慣步行,而且更青睞ZipCar或者Uber等搭車和租車服務。

在科技就等於自由的今天,對於這些年輕的人們而言,汽車就是一個價格不菲的麻煩來源。

不錯,美國的汽車銷售量在2014年完全可能突破1600萬部,創下2007年以來的紀錄。可是,通用汽車(GM)和福特汽車(F)的股價在過去十二個月當中只上漲了大約6%,遠遠不及大盤同期的18%。顯然,對於汽車行業的成功是否能夠持續下去,股市投資者已經清楚地表示了他們的擔憂。

千禧世代那些不願意駕車的人在汽車潛在消費者當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一種持續性的壓力自然就會出現。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自大衰退之后實現了銷售反彈,汽車股票價格當中的樂觀溢價恐怕已有不少了。

有線電視

視頻流媒體未來幾年會向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我們盡可以去猜測,但是我們現在已經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是掌握在Netflix(NFLX)或者谷歌(GOOG)旗下YouTube這樣的玩家,而不是老派有線電視公司的手中。

事實是最好的證據。這個年度當中,美國的付費有線電視頻道訂合約流失2億5000萬份,這是史上首次出現下滑,而且預計這一勢頭還將持續下去,並且加速。

如果你是康卡斯特(CMCSA)或者時代華納有線(TWC)的股東,你最好仔細留意一下這方面的麻煩。

人們會越來越多地停掉自己的有線電視服務,一部分原因當然在於Netflix或者其他新玩家提供了價格更實惠的服務,可是,對於傳統的有線電視公司而言,真正的麻煩還不止於此。在千禧世代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沒有開通過有線電視服務,而且也沒有這個打算,因為他們通過自己的筆記本、平板或者智能手機,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娛樂。

這個行業現在已經進入了整合階段。康卡斯特向時代華納有線報價,而AT&T(T)則想“拿下”DirecTV(DTV),不單單是為了推動自己的U-Verse付費電視業務,也為了自身能夠轉型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內容提供商。

如果一家公司無法在這樣的重要關口完成進化轉型,那問題就大了。盡管投資者或許會喜歡一些曾經可靠的玩家的穩定股息,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忘記,任何有線電視相關的東西,都面臨長期的巨大壓力。

[NT:PAGE=$]實體零售

短期內,我認為零售類股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泡沫。可是,很多人還是將指責的矛頭對準第一季度的壞天氣,卻沒有看到來自電子商務端的更為長期和巨大的壓力,后者正在重塑整個零售領域——愈來愈多的人都選擇上網購物,而不是去購物中心。

宏觀角度來,線上銷售數字正在持續將實體銷售數字越拋越遠。2013年當中,線上零售銷售額增長了大約17%,而整體零售銷售額卻不及其一個零頭。顯而易見,行業當中最落后的正是那些線上動作不利的傳統實體零售商。

比如專門服裝零售商The Buckle(BKE)就是個例子。這支小型股票相當時間內一直都是成長型投資者的至愛,但是現在卻遭遇到了非常困難的時期,因為趕時髦的消費者都逐漸轉向了網上購物。這支股票近期表現不佳,同家店面銷售額下滑0.9%當然是個原因,但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他們的線上行動力道不足,沒有能夠彌補實體店面流失的營收。上個季度當中,他們的線上銷售額總計只有2140萬美元,相當於總銷售額的2%。

實體零售商如果不能與時俱進,發展為數字銷售平台,那麼,在未來零售日益線上化的時代,注定只能承受長期的痛苦。

住宅建築

相信現在,很多人都已經在各處讀到過千禧世代如何拖累方式復甦的文章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恐怕還是他們願意居住在市區的個人意願,以及他們收入較少,學生貸款負擔較重的財務現實。

Trulia不久前的一次調查發現,近年購買了住宅的千禧世代,大約半數都請求父母承擔首付。還有一些人被大衰退嚇壞了,或者是學生貸款負擔沉重,根本沒有想法再去申請抵押貸款。

伴隨房市反彈逐漸式微,開建溫度降低,PulteGroup(PHM)和Toll Brothers(TOL)等住宅建築商現在都感受到了壓力。可是,如果利率再收緊,讓借貸成本進一步增高,你猜會怎樣?

千禧世代不想住郊區,而且要麼沒能力,要麼沒意願去申請抵押貸款。這一趨勢是不會消失的。

軟飲料

過去一到美國年輕人,大家都會覺得可口可樂(KO)和百事可樂(PEP)這樣的甜味碳酸飲料就是他們的垃圾食品標配,可那真的是過去了。現在,由於和兒童肥胖症的鬥爭,以及更健康的替代品的興起,一切都已經改變。

現在,千禧世代喝的碳酸飲料比過去要少得多,而且這一數字還每年都在持續下滑。

摩根士丹利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這方面,能量飲料和運動飲料近十年的興起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對於美國人的健康而言,這當然是個好消息,但是對於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這樣的投資者可就不一定了,他可是一直將可口可樂視為必需消費品股票的代言人的。

所周知,可口可樂也在開發果汁飲料和運動飲料,以品的多元化來應對風險,但是無論怎樣,旗艦品可樂和雪碧在未來的年頭中確實將面對持續的壓力。

或許,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還可以在美國和海外市場持續演化,持續實現品多元化,但是投資者至少應該知道,這些曾經的必需消費品公司在美國的年輕人當中正越來越不受歡迎。(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