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生:英格蘭與蘇格蘭源于文明的沖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23 09:57
ccv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
在我十數年前有關非理性經濟制度理論研究之初,進入思想極限的則是人類文明衝突,是不同族群之間的紛爭源淵。其中,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則成為主要脈絡。
我在《制度簡史》里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即假設一個人在一個漫無邊際的果園里摘果子吃,一個人時,他會很寂寞,當有第二個出現時,則會很興奮。當接著第三個、第四個及更多的人出現后,就會感到恐懼。為什么?因為他會發現果子越來越少,而摘果子的人卻越來越多,所以就出現了果子遞減以致吃不到的威脅。這是人類最原始的與自然、與族群的關係。
這個場景與英格蘭與蘇格蘭的獨立沒有關係,只是說明,人類至今的絕大多數衝突,皆與各自形成、成長的歷史及文明有關。
在我很早的時候,不知道通過什么書籍或渠道接受到的資訊,就是一提到蘇格蘭,就記得被稱之為“鄉巴佬”。可能是某篇文學作品中得來的。
在世界上沒有蘇格蘭和英格蘭時,那片土地上是不列顛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等部落。那是近2000年前的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在整個不列顛島駐扎四個軍團,為了抵御凱爾特部落的侵擾,筑起了一條長達75羅馬里也就是117.5公里)的長城,同時沿長城布筑了17座要塞,並且各自儲藏一年的糧食。以此長城為分界線,南方是羅馬的不列顛尼亞省,而長城北邊則是今日的蘇格蘭。類似我們今天的長城,關外或關內。大概我記憶中的蘇格蘭被稱之為“鄉巴佬”,可能與此有關。當然,我此僅僅是臆猜,不做考據。
假如就此一道長城也就罷了。但在當時羅馬老皇帝去世后,繼任的安東尼皇帝繼續向北延伸至蘇格蘭的土地,修了一條新長城史稱“安東尼長城”。但此舉遭到了凱爾特人的抵制,最終羅馬帝國只能放棄這一長城。
大概,此即是今日英格蘭與蘇格蘭紛爭的起源。長城,在我的家庭集體型式里,是被圍墻為極權意識與區域界線的,中國的長城或“安東尼長城”等,均屬於這個角色。而首建城墻者,往往會在之后越來越保守,此應做文明的趨向。自此,羅馬帝國持續衰落。
羅馬軍隊在滲透、改造不列顛人之后,形成初步的行政管理體系。而在長城北邊的不列顛同胞,一直對立存在——這時我不期然想到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同族同胞,但在若干年后,后出現什么情形,也是饒有趣味的題目。
但這一狀況維持數十年,被來自易北河口、丹麥南部沿海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打破,三個日耳曼族部落作為征服者,統治不列顛島同時雜居通婚最終形成一統的盎格魯•撒克遜族群,形成七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類似中國的戰國時期,數百年戰爭、侵略、吞並以及姻親結盟等等,七個王國其中的韋塞克斯王國成為強國,此成為統一體即英格蘭王國的雛形。
而以此同時,沒有歸順或進入盎格魯•撒克遜族群的不列顛人,則四散流徙,撤退到“長城”以北,與原住民的同族群融合,蘇格蘭雛形即阿爾巴王朝誕生。但相比於長城以南的英格蘭相比,蘇格蘭是松散的、類似聯盟的,當然,也是野蠻的,特別是在承繼古羅馬體統的英格蘭心目中。
也許這種“野蠻”性,導致蘇格蘭集團或諸侯國群相互戰亂,形成了與英格蘭王國並駕齊驅的一極。蘇格蘭仍然不時騷擾一下英格蘭,但沿襲古羅馬及歐洲貴族文明的英格蘭一再息事寧人,兩國互不相擾,相對友好。王室之間聯姻活躍,英國公主要使野蠻的蘇格蘭王子成為貴族,蘇格蘭野蠻性得以漫長的馴化過程。
人類歷史文明的吊詭,在於為什么最終“野蠻”者具有強勁的生命力?承襲古羅馬及歐洲貴族文化的英格蘭相對平穩;而蘇格蘭王朝內部,則紛爭不斷。難道千年時間,英格蘭的所謂貴族文化,仍然沒有徹底變異蘇格蘭的野蠻基因?而在之后的歷史演變中,野蠻的蘇格蘭創造力以及對人類的文明貢獻異彩紛呈,而英格蘭則封閉保守,頑守一域。
而2014年9月18日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以及最終,預示著是英格蘭與蘇格蘭文明差異的高度融合?或是僅僅是一種偶然?因為,雖然公投最終沒有分離,但獨立與非獨立之間的兩者比例,並不是相差很大。
(作者為國際非理性經濟制度理論學會(iiesti)會長、ccv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