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上市是買賣雙方的博弈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李山泉
對IPO來講,券商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夠達到超認購狀態。超認購越多,行銷越容易,打破了頭的好事情券商最省事了。但有時候這也是陷阱。作為投資一方來講,越是傳出小道消息某公司超認購XX倍了,投資人越是拼命往裏面擠。
了解IPO的供需關係,對參與IPO的投資人十分重要。對很多人來講,上市公司、投行、承銷商和投資人的關係似乎都很簡單,實際上,當仔細分析在一定市場條件下買賣雙方各自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卻不那麼容易。明了這些關係對於判斷上市公司的價格走勢十分重要。
上市公司想賣個好價錢,但投資人盼望IPO定價不要太高,是永遠的一對矛盾。投行和承銷商夾在中間對於供需雙方的意願雖然了如指掌,但要平衡這種關係實在是不容易。
如果定價太低肯定影響券商的信譽,對未來業務不利;定價太高了,不僅營銷困難,認購的投資人買了沒賺到錢,又傷及了與投資人的長遠關係。所以,最合理的價格几乎不存在,總要最終通過市場來達到平衡。
對IPO來講,券商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夠達到超認購狀態。超認購越多,行銷越容易,打破了頭的好事情券商最省事了。但有時候這也是陷阱。作為投資一方來講,越是傳出小道消息某公司超認購XX倍了,投資人越是拼命往裏面擠。
例如,如果開始僅僅是想買100股,如果超認購10倍的話,拿到手上也就是10股。怎麼辦?普遍多認購就成為一種常態。投資人為了實現100股,可能就會認購1000股。所以,超認購到底多少倍?很多券商也很難知道其中的水分有多大。
那些散戶,聽了這個超認購的比例很高怎麼辦?如果IPO拿不到的話,肯定想方設法在開盤時瘋搶。這個時候出現大幅度跳長完全可能。可在這個時候,投資人別忘了,還有那些拿到了IPO的投資人,如果瞬間股票漲了太多,沒有人能保證這些持股人不試圖脫手一些,也就是會有很多人“翻牌”。
特別是對沖基金,這類操作是瞬間暴利,何樂而不為呢?所以,這是一種賣壓,這種人多了,股票價格就回落了。經過一段時間,通過純市場的作用,讓價格達到了一個市場的平衡。
有時候遇到不好發的股票,不良券商故作神秘,給投資人超認購假象也不是沒有發生過。這樣的話,在開市很短的時間內,股價會很快跌破發行價的例子也不是沒有發生過。雖然券商聲譽受損,但經濟上沒吃虧,按計劃發出去了。
IPO以后,就看這家公司的本事了,能有業績,股票就不斷地好。沒有業績,慢慢投資人就會冷落,再加上賣空的趁機加入,股票就進入了下行通道。
還是那句話,判斷和運氣各占一半,希望大家通過IPO發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