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西方正在放棄資本主義 “自由市場”更優越成了假命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西方正在放棄資本主義
西方正在放棄資本主義

亞龍•布魯克認為核心的問題是要理解對於倫理或者道德的人們這樣的態度,現在問題是人們會覺得過去幾百年行之有效的資本主義所隱含的,它背后所帶來這樣一種倫理道德讓西方人們覺得厭惡,無法去接受,從而想放棄它。所以問題就是資本主義到底有什么樣的倫理價值,市場會帶來什么倫理,人們為什么要進行市場的活動。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比國家主義或受控制的市場更優越,然而為何西方正在放棄資本主義。美國安•蘭德研究所的執行所長亞龍•布魯克告訴我們答案。


近日美國安•蘭德研究所的執行所長亞龍•布魯克在《自由市場革命》中稱,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比國家主義或受控制的市場更優越,這是一個公理。

自由市場是有效的,所有人類歷史都顯示自由市場運轉是非常有強度的,經濟科學也告訴這樣一個結果,不管在任何層面上的資本主義都顯示了它的成功,中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任何地區采用了自由市場或者資本主義的話,財富會大量產生出來,人們生活水平會大幅度提高,窮人會擺脫貧窮。

盡管我們知道上述的這些公認的人類的公理,很遺憾看到整個西方都在遠離自由市場這樣一種制度,西方正在放棄資本主義,而逐漸向國家主義或者是中央集權主義邁進,也就是說它走向了一個人類的歷史,還有科學經濟學,理論和實證都證明是更加低效,或者比資本主義更加差的一個制度。

根本不需要去證明上述的假設,也就是自由市場會比國家主義或者是受到控制的市場更優越,這樣的假設是不需要證明和解釋的,因為這是一個公理。

然而,為什么西方人們正在放棄一個行之有效的制度,而去采納被歷史經驗科學證明是糟糕的制度,為什么西方人覺得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都變得令人生厭,而在放棄它。

亞龍•布魯克認為核心的問題是要理解對於倫理或者道德的人們這樣的態度,現在問題是人們會覺得過去幾百年行之有效的資本主義所隱含的,它背后所帶來這樣一種倫理道德讓西方人們覺得厭惡,無法去接受,從而想放棄它。所以問題就是資本主義到底有什么樣的倫理價值,市場會帶來什么倫理,人們為什么要進行市場的活動。

喬布斯生產蘋果不僅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激情、愛和興趣。

喬布斯為什么要生產iphone呢?蘋果公司或者這些生產商為什么要生產這些產品呢?為誰來贏得利潤?它是否只是為了利潤呢?為什么這些企業家商人要去生產這些東西呢,僅僅是為了盈利呢,還有什么,有同事提到了社會地位,或者是時尚這些內容,但是除此之外商人到底為什么要去生產這些東西呢?

喬布斯做這個事情賺錢是毫無疑問的,更多是一種激情、一種愛,做出這樣一個非常美麗非常漂亮的東西,因為他有這樣一種激情,所以這個東西核心主旨不僅僅是錢,更多是一種激情,是喬布斯希望做他想做的事情,更多是一種個人的興趣。

2008年美國經濟很糟糕,去買這個iphone是為了刺激美國的經濟嗎?在中國買衣服消費品是為了刺激中國的經濟嗎?我買iphone自然是讓生活變得更好,沒有人購物是為了刺激經濟,考慮經濟的問題,更何況買東西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所以,市場就是一個場所,讓人們能夠聚集在一起更多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興趣。人們在從事市場活動的時候並不是說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是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和感興趣的產品,生產者也是為了生產出自己感興趣或者有利益的產品。

亞當斯密早已說過,個人的自私自利集中起來成為社會的善。

其實這個並不是新的觀點,或者新的說法,亞當斯密早在《國富論》中非常清楚說到這一點,烤面包的面包師並不是拯救世界,而是自己謀生,賣面包的食品店,雜貨店也不是關心人類,關心社會利益,經濟學中的效用,而是他自己要去謀生和養活他的家庭。

但這里恰恰是問題所在,即便亞當斯密他也並不認為追逐個人利益本身是一件好的事情,他認為自私自利地追逐自己的利益是壞事情,或者是一種惡而不是一種善,把這些人的“惡”集中起來,對社會成為一個好的結果,成為社會的善。

個人的行動追逐個人利益,本身這個行動促成市場經濟的主體並不是一個美德,相反這是一種惡。

然而,傳統的道德要求人們自我犧牲、為他人服務,這與市場邏輯衝突。

在西方當長大成長的時候總是被教育要去做好人,行善事,無私,不要總想著自己,更重要把他人擺在自己之前,要去做好事情,高尚的事情,崇高的事情,有美德的事情,要放棄自我,犧牲自我為他人服務,所以西方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道德品質。

但是市場的邏輯卻是恰恰相反,人們是要追逐自利才能在市場中存活或者繁榮,而教育的本質去做那些高尚的事情,善良的事情,道德的事情,成為一個聖人,要去否認自我,犧牲自我,為他人服務。

但是在市場中我們的道德價值觀和整個主義及市場的自利的邏輯是衝突的。在倫理和經濟學的衝突中,經濟學家往往認為追逐利益是高於倫理的。

微軟產品造福了數十億人,但不如比爾蓋茨慈善事業造福幾千人更能得到贊譽。

比爾蓋茨是世界上最富的人,他怎么賺到700億美元,是通過生產好的產品賣給消費者,100美元對你的價值是多少呢?要買的東西要高於100美元否則你就不愿意花100美元去買這個東西。所以,花100美元買微軟的產品帶給我們的價值是遠遠超過100美元,如果你花100美元買微軟的產品它給你帶來的效率提高,收益,可能高於數千甚至更高的美元的價值。

所以,可以這樣想,地球上幾乎沒有任何人他的生活沒有因為微軟的產品而有所改善,比爾蓋茨他可以說造福了世界上幾乎每一個人,某種程度,多多少少因為這個產品獲得一點福利的增長。

問題是比爾蓋茨有沒有因為幫助了這么多人,全世界幾乎每個人改善了生活而獲得任何一點道德或者倫理的獎勵呢?比爾蓋茨是不是會被認為因為創建了微軟被認為在倫理上道德上是一個好人呢?當然是否定的。

所以最好的情況,人們也只會認為他是一個不好不壞的中立的人,沒有什么特別好的,但是也沒有什么特別壞的。更糟的情況他是一個壞人,因為他賺了這么多錢,幾百億美元,而且認為他很貪婪,特別自私,總是在逐利,人們什么時候才認為比爾蓋茨是一個好人呢?

只有當他開始從事慈善事業的時候,把錢捐出來的時候人們才 覺得他是一個真正的善人。那就是比爾蓋茨通過這樣一些慈善的捐助,能夠對多少人造福呢?他的慈善事業可能頂多只能造福幾千個人,幾萬個人,或者再多一點,但是他的微軟公司產品卻造福了全世界數十億人,這樣一種偉大的功績卻沒有得到道德上的贊許,他只是造福了幾千個人的福利,慈善,卻讓人們給他很多的贊譽。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形呢,是因為人們的感受,是他的這種捐贈和慈善行為是沒有自己利益的動機,是為了公益,別人的利益。微軟雖然也造福了無數人,更多的人,但是它只為了賺錢,賺了很多錢,受益了,所以在道德上評價就低於慈善事業,雖然他的慈善事業造福的人遠遠少於他的企業行為。

比爾蓋茨還是挺高興捐錢的,捐錢的過程中有很多快感,到底比爾蓋茨做什么才能成為我們理想中高品質的聖人呢?可能他必須得把所有捐出來還不夠,還要搬到一個賬篷里面,至少再流點血,在西方才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好人,一個真正有德性的人。

傳統的道德令企業家有負罪感,所以80%的美國富人支援奧巴馬多征他們的稅。

在美國這些企業家,商人,一些創造財富的人他們經常會為他們所創造的財富感到內疚。因為大家講道德理想是要犧牲自我、無私、給予、給出,所以當人們做自己的道德理念相反的事情的時候,追逐自己的利益,賺錢,賺錢中獲得快樂的時候,人們從情感上而言就會產生這樣一種負罪感。

從政治方面有兩方面會涉及到這種負罪感,當政府開始向富人提高稅收的時候,這些富人也不反對甚至也不抗爭,因為他們本身覺得有這種負罪感,本來就覺得自己的財富應該拿出來幫助他人,給予他人,當政府從他們的錢包里以稅收的方式把錢拿走的時候,他們覺得也是應該的。

當奧巴馬上次連任的時候說要提高富人的稅收,如果支援奧巴馬投他一票就是支援提高富人的稅收,這些富人會怎么投票呢?如果這些富裕的人都去按照自己的經濟利益的動機去投票的話,他們當然應該反對奧巴馬,選擇其他候選人,不支援奧巴馬,但是事實上美國80%的富人都支援奧巴馬,他們支援奧巴馬去提高自己的稅收。

給窮人幫助的再分配反而讓窮人處境更糟,最低工資制導致更多失業。

也就是我們這樣一種道德理念是有這樣一種義務給那些窮的人或者不好的人給予幫助,美國很多福利項目,各種各樣的社會福利都毫無疑問是一種財富的分配,而且都不是出於經濟的動機。

但是,亞龍•布魯克認為對於窮人而言最好的政策就是自由市場,所以這樣一種財富再分配給窮人錢,並不會幫助他們,而且會讓他們的情形變得更糟糕。

所以,這樣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所希望實現的目標更主要的是化解美國的中產階級及上層階級剛才所談到的負罪感,這些收入或者資產比較高 的人他們希望能夠對窮人做一些事情,希望犧牲一點利益去幫助窮人,這樣一種財富再分配是通過倫理動機制定出來的,化解人們的負罪感和內疚,而不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

舉一個很簡單的經濟的例子,比如說最低工資都知道,根據最簡單的經濟學倫理,甚至是復雜的經濟學理論都會認為,最低工資制度毫無疑問會傷害窮人的,他們會通過這樣的價格控制讓窮人找不到工作,從價格上把他們踢出市場,失業制度化,特別是讓低收入、低技能、在勞動力市場沒 有競爭力的人找不到工作。

所以,這種最低工資制度的政策為什么制定出來,它原始的原因是為了幫助我們講的這些富人去消除他的負罪感,而不是真正能夠幫助窮人。

一些中產階級或者富有的階層他們認為通過制定最低工資制度幫助了窮人,他們感受好一點,原來最低工資是每小時5美元現在漲到 10美元,這樣導致更多窮人找不到工作了,但是他們看不到這一點,他們看到了最低工資從每小時5美元漲到了10美元,他們感覺到舒服一些。

傳統觀念認為追逐自利的人是壞人,所以需要政府監管公司商人不讓他們做壞事。

看到這樣一種倫理觀念對公共政策第二方面的影響,由於有這樣一些倫理道德的理念,通常對商人,企業家就不信任,認為這些商人都是壞蛋。

那是因為道德理念有兩個方面,第一個自然就是道德倫理的目標是要犧牲自我,無私,為人做奉獻。二是與此相反,那些追逐自己利益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壞人,都是那些喜歡說謊的人,而且是剽竊、偷竊、欺詐欺騙這樣一些人,所以說自私往往跟壞人相關,壞人才會去追逐自己的利益。

所以對商人的這樣一個刻板的印象並不是說好像商人通過生產產品賺了錢就沒事了,他一定是追逐自己的利益,通過生產產品賺了錢追逐自己的利益,認為追逐自己利益的人雖然是通過生產產品獲得的錢,但是他只要追逐自己利益就是說謊話、盜竊、虐待,一定是做這樣事情的人。

如果繼續允許他們這樣做,他們會繼續盜竊、說謊、欺詐欺騙,所以才會有對所謂企業的監管,政府監管企業的前提假設就是說,如果政府監管這些公司商人就不會繼續做這些壞事情。

比如在美國每一個電梯都會有政府的標識,說政府已經檢測了這個電梯是合格的,它不會突然間掉下來你就死了。因為這樣做的前提假設,如果政府不對這些電梯的質量進行質量監管,這些電梯的廠商就可能會生產出那些能夠掉下去讓這些電梯乘客摔死的電梯,這樣他們就可以賺錢了。

擁有了巨大的政府監管體系,就因為相信公務員是無私的。

所有政府監管這些內置的假設都是那些追逐自己利益的商人他們在賺錢過程中就一定會導致他們去做這些很壞的事情。所以就要為這些企業控制、限制、施加邊界,為什么相信政府,為什么相信這些公務員呢?

也就是說這樣做的前提是因為認為公務員是值得信賴的,公務員是無私的,他們做事都是為了公共的利益,為了社會的福利,他們不是為了追逐利潤,追逐利潤就是壞的,要信任他們,商人是不能信任的,但是公務員跟平民的道德價值觀是一致的,所以要信任他。

再說幾點,這樣一種剛才講的道德價值觀,這樣一種對善惡判斷的理念現在正在摧毀西方整個資本主義,因為它會逐漸推動對財富再分配,從而也造成了現在已經有的非常巨大的監管體系,對生活無時無刻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正面的積極方面來看,如何能夠構建一個跟上述的錯誤或者認為不對的道德理念相反的或者可替代性的一個道德體系,從而能夠通過這樣一個更加合理的道德體系來拯救不僅是西方的資本主義,如果中國資本主義也拯救中國的資本主義,相信從經濟學角度而言是合理的,也希望從道德角度建立一個替代的道德的立場。

重建道德基礎,追逐個人的快樂、自尊和工作才是長期理性的美德。

所以,唯一的能夠實現這點的方式就是從正面積極角度而言建立一個與上述不同的道德價值觀,這個道德理念就是所謂理性的長期的自利。

所以這也是安•蘭德本人對於有關資本主義的辯論所做出最大的貢獻,以及這個市場的辯論所做出最大的貢獻,他從道德角度,從道德價值觀角度為個人主義和自利做出了最強有力的辯論。

安• 蘭德他的價值理念是遵循了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倫理的傳統,就是說倫理的核心是要教授每個人這樣一些美德,讓他能夠去最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自我,就是說要教會這樣一些美德,讓人類,特別是每個個人能夠繁榮。所以,對於安•蘭德而言,道德的核心目標是要實現人類的快樂,具體而言是你的快樂,每個個體的快樂。

所以,問題是有哪些美德能夠導致個體或者個人的快樂,如果像剛才那些目前西方的價值觀所認為那樣子,商人去欺騙欺詐、偷竊,這樣做會導致自我的利益嗎?這樣和自我的利益符合嗎?安•蘭德的答案是:不!這樣不會導致自我利益的提升。

所以根據安•蘭德的觀點,要想能夠去讓我們每個人開心快樂,首先最重要一點是要能夠用我們的意志,用我們的大腦去理性地思考,就是要去使用理性,而理性是人類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最獨一無二的工具,所以要去運用理性。

對安•蘭德而言,你的自我的利益就是要去追逐一個理性的目標,自我利益就是要理性追逐你長期的自我的利益,不是只為了你一時的感受和一時的滿足,為了你的短期情緒變化,更多是追逐長期的自我利益,整個你生命區間內去追逐,你要考慮整個人生一生中你要追逐什么樣的長期的自我利益。

慈善或無私其實沒有道德價值,它否定和剝奪了窮人獲得幸福的權利。

剛才說理性追逐利益,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理性呢,要能夠在這個世界上通過自己的勞動、工作,去實現自己的利益,這樣才會實現真正我們的快樂和幸福,這樣一種你在參與生產,參與制作,或者是參與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這個過程是理性的,就是你自己要去工作獲得快樂,這才是真正的理性。

如果通過福利或者是這種捐贈的方式給一個窮人一張支票,一些錢,一些食物,實際是一種傷害,這就否定了這個窮人去通過工作獲得自己利益的這樣一種認知。

所以剛才講的倫理就是追求人類的幸福,個體的幸福,個體的快樂和幸福包括自我尊重,意味著你要是一個有生產力的人,要能夠工作,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工作,通過生產賺到錢去消費,工作能確定幸福,通過慈善這樣一些方式把窮人變成依賴於社會依賴於別人的施舍,就否定和剝奪了這個人獲得 幸福或者快樂的權利。

真正的正義遵循市場原則,給予他人的價值取決於他人所提供的價值。

第三個原則,對待它的方式要像交易或者貿易這種方式去對待他人,給予他人的價值取決於他人所提供的價值,這是真正的正義,什么是公正和正義,就是給予每個人所應得的東西,就是給他的價值決定於他給予的價值,給的價值可能是物質的價值也可能是精神的價值。

所以貿易交易的原則本身就是市場原則,市場是通過交換,交易,希望把這個原則擴展到人類所有的活動中去,比如說愛,這個愛我們不要把它一定去定義為犧牲,放棄自我這樣才叫愛,愛也是一種價值的交易,價值的交換,你愛某一個人是因為這個人能夠給你帶來某種價值。

這一切只是基於個人利益的價值體系,道德體系的一個冰山一角,但是真正建立一個市場經濟,建立一個資本主義的話,不僅僅是要能從經濟角度去證明是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毫無疑問比國家主義的經濟要高。

所以,不僅是要從經濟上證明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要好於計劃經濟、中央主義、國家計劃,我們要努力去構建解釋一套自由市場基於其上的新的道德基礎,而這個道德基礎就是一種自我利益、自利是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相一致的系統。

《自由市場革命》這本書中講的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的革命,也不是政治上的革命,而是更加基本性地對於自由市場基於其上的道德倫理的革命,這才是一個新的革命。

本文作者亞龍•布魯克是安•蘭德研究所執行所長,《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 《投資者商業日報》和cnn撰稿人,《福布斯》雜志專欄作家;曾是聖•克拉拉大學金融學教授。文章來源於“鳳凰大學問”。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