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可穿戴設備簡史:故事從39年前開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29 15:12


導語:美國IT網站FierceMobileIT上周刊登題為《可穿戴設備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wearables)的文章,簡要回顧了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歷史。以下為文章全文。

可穿戴設備如今已經成為一股風潮,從藍芽耳機到健身腕帶,再到谷歌眼鏡,這些品將數字時代最尖端的科技呈現在我們面前。


有些品可以獨立工作,有的則需要與智能手機相互配合使用。當然,所有人都想知道,可穿戴設備是否會像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那樣湧入企業市場。

FierceMobileIT特意整理了可穿戴設備的發展簡史,幫助人們了解這類品的發展狀況。從中不難看出,如果能夠廣泛普及,谷歌眼鏡這樣的設備有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762年,彼時,約翰·哈利森(John Harrison)發明了懷錶。但我們還是決定將這一技術的起始時間定在1975年,也就是Hamilton Watch推出Pulsar計算器手錶的那一年。那款品一時間成為了男性時尚的代名詞,甚至連時任美國總統的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也想要一塊這樣的手錶。

以下為可穿戴設備簡史:

1975年:Hamilton Watch推出Pulsar計算器手錶。

1977年:CC Collins為盲人開發了一款可穿戴設備,使用頭戴式攝像頭將圖像轉換成背心上的觸覺網格。

1979年:索尼推出Walkman卡帶隨身聽。

1981年: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設計背包式電腦,具備了文本、圖像和多媒體功能以及頭盔式顯示器。

1984年:卡西歐開發Casio Databank CD-40,這是全球最早的一批能夠存儲信息的數字手錶之一。

1989年:Reflection Technology開發Private Eye頭戴式顯示屏。

Megellan公司推出了消費級手持GPS設備。

1990年:Olivetti推出一款胸章,可以將用戶的ID發送到辦公樓上的紅外接收器,從而追蹤用戶所在位置。

1993年: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KARMA增強現實系統,其中包含了一台Private Eye頭戴式顯示屏。

1994年: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腕式電腦,將鍵盤和顯示屏固定在前臂上。

史蒂夫·曼恩開發出專門記錄生活的可穿戴無線攝像頭。

1998年:Trekker根據曼恩的成果推出了商用品,售價1萬美元。

1999年:RIM(現已更名為“黑莓”)推出首款品——RIM 850雙向尋呼機。

2000年:全球首款藍芽耳機發貨。

2006年:耐克的蘋果團隊開發了一款記錄行走距離和速度的設備,需要與iPod Nano配合使用,售價20美元。

2008年:Fitbit推出首款健身設備,可以夾在衣服上,並追蹤用戶的步數、行走距離、熱量消耗、運動強度和睡眠狀態,售價99美元

Looxie推出可以固定在耳朵上的可穿戴攝像頭,每天最多能記錄10小時視頻。售價200美元。

2010年:Brother推出AiRScounter頭戴式顯示器,可以將大小相當於14英寸屏幕的內容投影到用戶前方1米左右的地方。

Eurotech Group開發Zypad,這是一款固定在手腕上的小型觸屏電腦。

2011年:Jawbone推出Up健身腕帶,可以追蹤睡眠、運動、飲食狀況,並與智能手機應用關聯。售價130美元。

2012年:索尼推出SmartWatch,使用藍芽與Android手機相連,售價150美元。

Pebble發布Pebble Watch,提供健身和健康追蹤、上網、語音導航等功能。可以使用藍芽技術與智能手機應用相連,零售價為250美元。

2013年:谷歌向部分用戶推出測試版谷歌眼鏡。谷歌眼鏡是一款固定在眼鏡上的光學頭戴顯示器,可以通過語音控制,而且能夠利用WiFi網絡上網。

全球第一大Android智能手機製造商三星發布Galaxy Gear智能手錶,可以使用藍芽與Android智能手機相連。

日本汽車製造商日發布Nismo智能手錶,可以為駕駛員提供平均時速、油耗和駕駛員心率等信息。售價120美元。

Misfit推出水下物理活動監控器Shine。

2014年:有關蘋果iWatch的傳言甚囂塵上,這可能是一款能夠通過WiFi上網的智能手錶。(鼎宏)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