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古籍收藏成為中國收藏行業的重要特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20 12:31
日前,北京大學方面籌資一億多元,從日本回購了2萬余冊的“大倉藏書”。據媒體報導,這批典籍經、史、子、集四部皆備,還有曾存放於翰林院的《四庫全書》進呈本。清朝乾隆皇帝為編纂《四庫全書》廣征天下書籍時,各地通過進獻、借抄等方式提供的數目,都稱為“四庫進呈本”或“四庫采進本”,存放於翰林院。但因戰亂損失,留存於世的僅有300余種,而大倉文庫中,含有滿漢文“翰林院印”的古籍就有25種,其中一些還是已近失傳而重現的孤本,其珍貴性可見一斑。專業經營高階酒水和高階收藏品的北京曉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張總對古籍收藏也非常感興趣,古籍收藏並不會隨著現代收藏品的崛起而淡出市場。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任浩寧認為,古籍收藏並非僅在中國存在,世界范圍內對名人紳士所著書籍、古典文獻的收藏都興趣濃厚。不過,古籍收藏在我國收藏行業中有特殊地位,古代名人字畫、文獻經典數量較多,現代文人雅士搜集整理的熱情較高,拍賣市場對古籍的估價比價合理,朝代悠久的作品往往能夠獲得較高的回報。文學愛好者、史料研究著、高階收者往往對古籍特別感興趣,拍賣會、展會、交流會中隨處可見收藏愛好者和業內專家的身影。
收藏古籍能夠有效保護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激發現代人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熱情,古籍多數時候被賦予很強的文化色彩,我國各大古都城市對此方面出臺多項保護政策,試圖用現代管理方式還原並傳承古代作品,所取得效果非常明顯。同時,收藏古籍愛好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像是一種心境、人生閱歷的分享,這也是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古籍中包含名著作品、歷史文獻、詩詞歌賦、山水字畫,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籍往往會被賦予不同的價值標準,耳熟能詳的名人大家所留下的傳世作品常常被業內人士爭相追捧,拍賣價格大幅攀升,就連展會也會出現人滿為患的情形。現代人對古籍的熱愛遠遠超出市場預期,時間流逝非但沒有造成古籍價值的消退,反而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全新的收藏熱。
古籍收藏將成為中國收藏行業的重要特色。近年來古籍拍賣價格大幅攀升,古籍拍賣數量大幅增加,各大收藏機構、高等院校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鑒定、交易等過程中涉及多個利益相關者,如何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建立完善有序的交易市場是未來政府部門需要完成的重點工作。而國內外收藏機構之間的協商交流也非常重要,諸多流失海外的中國古籍若能順利回歸勢必會促進國與國關係的改善,且對於收藏愛好者而言是難得的幸事。 (作者系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