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為何那么害怕承認世界第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06 09:02


編者按:世界銀行4月30日公布,今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美國成世界第一,英國《金融時報》又報導稱中國在imf“作了一年”為阻止這個統計結果公布……中國為什么那么害怕承認自己是世界第一經濟體?且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美國還能稱霸很多年》和戴維•皮林的《中國已在改變世界》。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理論界學術研究與參考。

觀察者網:世界銀行4月30日公布,今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美國成世界第一,英國《金融時報》又報導稱中國在imf“作了一年”為阻止這個統計結果公布。中國經濟成功、中國政治成熟的形象躍然西媒紙上。這引起了國際國內各種力量的糾結。5月2日,《金融時報》顯然為自己的報導替中國意外“加分”做點彌補,刊發了兩位主筆的“大作”——“中國站上世界之巔”,明褒實貶,曲筆勾畫,指出中國種種無法克服的弱點和難以彌合的與美國的差距,要讓所有不喜歡中國、中共成功的人士因之前的報導“而引起的惶恐不安有所消解”。他們讓茅於軾、裴敏欣等“唱衰派”作佐證。但是中國的崛起又實實在在,難以否認,兩位主筆的如椽大筆顯得左右為難、滯澀猶疑,其一貫縱橫捭闔的分析力、想象力和文筆大失水準。顯然這是編輯部的命題作文,顯示出西方媒體精英面對中國崛起,其內心的矛盾、分裂、惶惶然,又不能閉嘴的尷尬。


以下為英國《金融時報》5月2日組織兩位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和戴維•皮林就“站在世界巔峰的中國”(china: on top of the world)一題分別撰寫的文章us hegemony will last for years、china is already changing the world;觀察者網陳佳靜、朱新偉/譯。

馬丁-沃爾夫:美國還能稱霸很多年

本周傳來訊息,中國即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鑒於1870年代初以來,美國一直被認為是全球第一經濟體,如今我們迎來了重要節點。但是,眾人的恐慌或樂觀情緒則有點兒過度解讀。

我們先從計算方式講起:世界銀行(world bank)主持已久的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project, icp)究竟有何意味。該項目試圖比較國與國之間的生活水準。2011年,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美國的11%。但是,一旦將中國諸多相對廉價的非貿易商品和服務納入考慮范圍,那么中國的人均購買力是美國的1/5。

盡管如此,中國依然是一個窮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僅列世界第99名。既然中國近半生產總值源於投資,其人均消費就更低了。

中國畢竟是個泱泱大國,2011年人口總量已經達到13.4億。與之相比,3.12億人的美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因此,哪怕窮得多,2011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總額就已經達到美國的87%。現在中國應該已經超過美國了。

大家盡可以去爭論新數據的準確性。但答案很明顯,數據很合理。更為重要的是,從這些數據能得出什么結論。至少有一點可以排除,即中國已然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中國是個貿易大國。去年,中國出口商品總值比美國高14%,但進口商品總值卻比美國低31%。然而正是一個國家的市場規模決定了它在全球交易中的影響力。中國尚未成為世界第一進口大國。隨著經濟相對持續快速增長,中國離第一並不遙遠。

另一個評價經濟實力的指標是外匯儲備。截至2014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達到驚人的4萬億美元。但這既是中國力量的源泉,也是中國弱點所在。她花費數年積累的資產,西方央行只需在瞬息之間按幾個鍵就可以做到。沒錯,中國能拋售這些外匯儲備。但她也將成為最大的輸家。在這個儲蓄過剩的世界里,美國隨時能找到其它買家。

美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公司處在全球金融系統運行的中心。這賦予美國在全球金融規模和全球監管細節上超乎想象的能量。這種地位基本上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原因之一是,中國金融體系難以從巨大的信貸擴張中脫身。

考量全球經濟影響力的另一個指標是科技。中國經濟的平均生產力遠遠落后,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公司缺少世界一流技術團隊(華為公司例外)。相比之下,美國擁有許多世界領先的公司。

美國將先進技術大規模投資國防事業,保證美軍具備全球投送兵力強大的軍事力量。這種局面似乎短時間內不會改變。美國其實就是個大島,南北鄰居相對羸弱,且對美態度友善。中國就不一樣,周圍滿是強大而貪婪的鄰國。美國一直還有強大的同盟建設體系。在這一點上,中國難以企及。

美國還具備“軟實力”優勢:影響力巨大的流行文化;世界頂級的高等學府;無與倫比的科研基礎;世界許多地方仍然向往美國對自由和民主理念的承諾,雖然后者常常言行不一。中國的政治制度對外界缺乏吸引力,其歷史文化也比美國來得陌生。

我們可以穩健地預測,中國經濟未來將持續增長。中國的科技水平與軍事實力也引人期待。但如果美國治理得當,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大國想要像美國那樣影響世界,那還得等待很長一段時間。

誠然,我們正邁入必須承認和適應中國實力和影響力崛起的時代,特別是在全球性治理的時代。權勢轉換殊為不易。

鑒於兩國差異巨大,整個轉換過程可能異常棘手。本周發布的報告僅僅是一段小插曲,眼前的道路漫長而曲折。

戴維-皮林:中國已在改變世界

鄧小平說“韜光養晦”的時候,未曾料到國際比較項目的統計學家會來搗亂。本周,世界銀行主持的合作項目迫使中國“出柜”,稱按照平價購買力計算,中國今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北京方面謹守改革開放之父的建議,低調行事,對上述統計結果頗感不悅。本周發布的國際比較項目報告中,中國國家統計局就其統計方法持保留態度,稱“不符合官方數據的結果”。遭到嚴密控制的媒體並未歡呼雀躍,而是對中國突然晉升世界第一經濟體這一事實低調處理,或者干脆保持緘默。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裴敏欣說:“中國知道這是會計學的小把戲,算不上實質性的里程碑。”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的謙遜態度反映了對現實的深刻認知。中國最多只能算是中等收入國家,人均收入低於秘魯。中國的技術能力遠遜於美國等西方經濟體,包括宿敵日本。軍事上,中國絕沒有美國那樣的全球影響力。她的說服力也不夠。中國缺乏足夠炫目的政治體制來左右全球輿論。她的親密盟友是朝鮮、巴基斯坦等國。85歲的經濟學家茅於軾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思想建構者之一,他對最新數據的態度頗為審慎和冷靜。他同意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同時認為,這只不過反映了中國作為第一人口大國、擁有13.6億人的事實。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體量很大,但這僅僅因為人多。”茅先生說,“中國大而不強。”

他表示,中國人自19世紀以來因為國力孱弱而屢遭“凌辱”,對現在的經濟實力感到很高興。但其他許多方面,中國仍然落后。“中國對科學發展貢獻甚少……中國政治不民主,社會有很多不穩定因素。”

茅於軾在毛澤東時代經歷數次清洗,現在甚至被認為觀點激進。他和許多人一樣,預測將來會因為過度投資和負債而爆發金融危機。

不過,《中國統治世界》的作者馬丁•雅克提出,總有人預言制度震盪,但這不能妨礙我們看清事實:中國崛起將改變世界。“現在仍然在否定中國,看不清根本趨勢。”他說。中國已經越過了好幾個里程碑——最大出口國、最大制造國、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速度超過幾乎所有人的預測。他預計,到2030年,中國很有可能占全世界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一,經濟體量超過歐洲和美國的總和。“很多東西沒有被雷達探測到。一旦“超越”(sorpasso)時刻來臨,感覺就像睡覺時突然驚醒一樣。

中國崛起已經改變了世界。中國成為低成本的世界工廠,削減了許多物資的成本。這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力,雖然數億名中國工人拉低了歐洲工人的工資。

中國作為原材料的進口國,已經開始改變巴西、澳大利亞、蒙古、安哥拉等資源出口國的命運。考慮到中國方面的資源需求量,如果非洲經濟最終能夠活躍起來,那也頗為可觀。

茅先生雖然批評中國政治經濟的許多方面,但他明言“中國對世界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其他發展中國家可以從中國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從地緣戰略上考慮,中國雖沒有美國那般軍事實力,但已經具有地區性影響,堅持捍衛自古以來擁有的領土。看看中日釣魚島爭端,與越南、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的衝突便知一二。

馬丁•雅克認為,冷戰后美國在亞洲的“霸權”地位不可持續,而上述領土爭端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新興地區秩序的第一波陣痛”。中國步點輕盈,徐徐而至。(來源:觀察者網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