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在美國的外交生涯:被拋棄的“過河卒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4 08:36
胡適與美國總統羅斯福
胡適與蔣介石
偶有幾莖白發,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這是胡適1938年10月31日在贈送陳光甫先生照片背面題寫的一首詩。1946年11月,胡適把這首詩寫成條幅時,將“偶”字改為“略”字,“微”字改為“已”字。在另一些版本中,又將“卒子”改為“小卒”,“只能”改為“只許”,表現出他對此詩的反復斟酌。由於詩中“過河卒子”的提法受到譏評,胡適后來在詩后加了一段短跋加以說明:“光甫同我當時都在華盛頓為國家做點戰時工作,那是國家最危急的時期,故有‘過河卒子’的話……”從1937年9月至1942年8月,胡適就是以這種“過河卒子”的心態,在美國度過了5年外交生涯。
為講演險些付出生命
胡適在美國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是講演,內容當然是宣傳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為此,他險些付出了生命。
1938年12月4日,胡適在紐約哈摩尼俱樂部發表了題為《日本在中國之侵略戰》的講演。當時,中國已經歷了16個多月的全面抗戰,北平、天津、青島、濟南、上海、杭州、南京、蕪湖、九江、廈門、武漢和廣州等大中城市相繼淪陷,中國所有的海口通通被日本占領。蔣介石以委員長身份向全中國和全世界表達了一個新的決心:“中國決定繼續其持久全面抗戰的方針。因為抗戰已經真正變成‘全面的’了,敵人已經被我們誘入內地了,在地理上和時間上,我們都站在有利的地位。十六個月的抗戰,已經達到我們延遲敵人西進的目的。因此我們能夠發展廣大后方的交通和運輸,若干的工業,也能安然的遷到內地。必須經過絕大的艱難和犧牲,我們才能希望獲得最後的勝利。我們必須認清這次的抗戰,是個革命的戰爭,正像美國的獨立戰爭、法俄的革命戰爭、土耳其的解放戰爭一樣。在這種革命戰爭的過程中,民族精神必定獲得最後的勝利。”
為了讓美國朝野各界了解、同情並支援中國抗戰,胡適參閱了費斯克的《美國革命》和貝密史的《美國外交史》等論著。他在講演中援引了1777年冬天華盛頓統率美軍在福奇山谷與殖民軍鏖戰的生動戰例:當時士兵吃不飽,赤足在雪地行軍,凍瘡流出來的膿血印在潔白的積雪上……經過四年的頑強奮斗,終於在1781年10月取得了最後勝利。中國當時的處境正好比華盛頓軍隊當年在福奇山谷的處境。最後,胡適呼吁美國各界人士受公正觀念和人道正義的驅使,阻止武器和重要軍需原料繼續輸入日本這個不人道的國家。胡適淵博的學識,雄辯的口才,贏得了美國聽眾的共鳴,講演的中文譯稿在1939年2月10日至11日重慶的《大公報》上連載。
12月4日講演之后,胡適與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同學荷洛德·雷格曼律師到一位朋友家宵夜。其時,雷格曼兼任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法律顧問。他們同坐在一張小沙發上,胡適忽然站起來,說他胸口疼痛,臉上汗流如注。有人遞給胡適一杯白蘭地,他一飲而盡。雷格曼委派另一位朋友彼得·格林送胡適回到旅館。胡適睡下之后,仍然大汗淋漓。12月5日晨,他推辭了上午的約會,一直休息到11點。午飯后又抱病出席了紐約中國文化協會的活動,發表了題為《日本對中國的戰爭》的講演,為時30分鐘。回到旅館,請醫生檢查,又做了心電圖,才知道胸口痛的原因是心臟的一根血管受傷,一時梗塞,凝結了一個小血塊。這是很危險的疾病,他被立即抬進了醫院。醫生說,昨晚的那杯白蘭地也許救了胡適的命。所以后來胡適出遠門,車上常放著一小瓶白蘭地。這是胡適首次犯心臟病。醫生特別優惠,住院費給他打6折,只收了3000多美元。這一場病花了他8個月的俸金。胡適出院時,醫生說,靜養好了,還可以工作二三十年。胡適1962年因心臟病突發逝世,距離此次犯病24年。
1939年11月12日,國民黨召開五屆六中全會。會上,蔣介石對抗戰兩年來的情況作了檢討。為了宣傳蔣介石這次講話的精神,胡適於12月5日在紐約市政協會發表題為《中國目前的情勢》的講演。胡適列舉中國正規軍和游擊隊的戰果,援引統計數字揭示日本軍事、經濟上的弱點。胡適還非常規則、客觀地介紹了蘇、英、法、美援助中國的情況,在對蘇俄援華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時,也委婉表達了對美國援華的更大期望,再次呼吁禁止向日本供應鐵、石油、銅、鎳、棉花與其他軍需物資。
胡適雖然盡力宣傳中國的抗戰,但有時仍遭到猜忌和誤解。如1938年11月26日晚,胡適出席一個集會,聽一位英國名人的演說,集會主席宣稱,會上的談論均不發表。當時在座的還有蘇俄代表和西班牙大使,聽眾多為左派人士。不料會后有訊息傳到中國國內,揭發胡適在講話中說中國政府對日動搖,軍隊已不能再作戰。1939年1月27日,外交部致胡適電進行質問。胡適在復外交部和致外交部長王寵惠的電文中兩次辟謠,並“請轉呈蔣總裁”。
與宋子文之間的齟齬
1939年10月,報紙傳說蔣介石兼任行政院長將改組各部,宋子文將取代孔祥熙出任財政部長或貿易部長,宋子良將取代陳光甫出任貿易委員會主任。胡適聽到傳聞深感疑慮,於11月7日給國防最高委員會副秘書長陳布雷發一密電,請轉呈蔣介石:“鄙意對行政各部改組訊息,頗有顧慮:(一)慮子文個性太強,恐難與光甫合作。(二)慮報紙所傳貿易委員會改由宋子良代光甫之說如屬實,則光甫所辦事業,恐不能如向來之順利。(三)子文今年夏間,曾向美財部重提棉麥借款,美財部疑為有意另起爐灶,印象頗不佳。以上各種情形,國內恐無人為介公詳說,故弟不敢避嫌疑,乞吾兄密陳,供介公考慮。”后來,宋子文出任財政部長並沒有成為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蔣介石采納了胡適的意見。因為蔣宋之間在解決西安事變問題上原有矛盾,而且英國駐華大使克拉克·卡爾希望宋子文的復出跟張學良、宋慶齡的復出聯系起來,向外界顯示牢固的對日統一陣線。這當然是蔣介石無法接受的,不過蔣介石賦予了宋子文另外一個使命。
1940年,蔣介石委任宋子文出任中國銀行董事長,並派他為處理對外借貸的“私人代表”出使美國。宋子文的美籍顧問楊格隨行。同年6月14日,蔣介石在致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信函中表達了他對宋子文的完全信任:“因世界局勢之劇變,余覺有與閣下交換意見並請給予援助之迫切需要。因余不能親來承教,特派宋子文先生為代表,前來華府晉謁,彼固為閣下素所熟悉者。余已授予宋先生代表中國政府在美商洽一切之全權,彼受余之完全信任,且其對國內之情形與對外之關係完全明了。敬請閣下惠予親切之洽談,一如與余私人接觸者然,不勝企盼。”胡適是國民政府派赴美國的特命全權大使,宋子文是蔣介石派赴美國的特命全權代表。在這種人事安排下,兩者之間不產生摩擦是完全不可能的。更何況胡適一向對孔祥熙、宋子文等皇親國戚不滿,而對宋子文的印象尤差。
宋子文赴美之后的情況,胡適1942年5月17日在給翁文灝、王世杰的信中表述得相當直白:“某公(宋子文——作者注)在此,似無諍臣氣度,只能奉承意旨,不敢駁回一字。我則半年來絕不參與機要,從不看出一個電報,從不聽見一句大計,故無可進言,所以我不能不希望兩兄了。去年12月8日我從國會回家,即決定辭職了。但不久即有復初之事,我若求去,人必以為我‘不合作’,對內對外均須費解釋。故我忍耐至今。我很想尋一個相當機會,決心求去。我在此毫無用處,若不走,真成‘戀棧’了。”這說明,胡適和宋子文的關係,已經勢同水火冰炭,毫無調和余地。不過,宋子文到美國之后,通過與美國簽訂《鎢砂借款》、《金屬借款》、《中美平準基金協定》三個協定,一連爭取到三筆貸款。以上三筆美援的取得,當然會反襯出胡適外交工作的低效,也因之增添了蔣介石對胡適的不滿。
1941年3月,美日政府之間開始進行談判,試圖就兩國在亞洲的利益達成某種妥協。11月22日,赫爾國務卿約見胡適,出示了美國準備跟日本達成臨時妥協的一份草案。24日,美日之間的妥協方案臨近通過。胡適急電重慶當局:“情勢緊迫,難於遏阻”。這種局面使蔣介石大為震怒,宋美齡也介入此事。蔣介石和外交部於25日密電胡適,訓令他表示反對態度。26日,胡適代表國民政府向赫爾提出了嚴重抗議。同日,又與宋子文一起拜謁了羅斯福總統。蔣介石對胡適在日美談判過程中表現出的軟弱極為不滿。11月30日,蔣介石在日記《本月反省錄》中寫道:“倭派專使來棲赴美交涉,彼仍抄襲甲午戰爭時遷就列強,而獨對中國之故智,以售狡計。果爾,美國務院主張妥協,幾乎為其所算,且其勢已成百分之九十九,只差妥協條件尚未commit來棲而已……當千鈞一髮之際,轉敗為勝,內助之力,實非鮮也。妻云:無論商家與偏室,若非家主與老板娘時刻關注業務,則必不成。其言以鑒於歷次外交部與駐美大使胡適對於彼使命與任務之成敗,幾乎毫不在意而發也。此等官僚與政客,無膽、無能而不愿為國家略費心神,凡事只聽其成敗,是誠可痛、可悲之至也。”在這里,蔣介石視胡適為官僚、政客,對其在外交事務上無膽、無能的不滿已見諸筆端。
“忠而獲咎”的可悲結局
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對法西斯軸心國共同行動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然而,一度因這種形勢而歡欣鼓舞的胡適的個人命運卻發生了逆轉。胡適愿為國民政府做“過河卒子”,如今“河”已過,胡適這個“卒子”就可以舍棄了。同年8月15日,國民政府以“心臟衰弱,不勝繁劇”為由免去胡適駐美大使職務,由魏道明接任。其實,不論是辭職還是被免職,胡適繼續留在美國已經絲毫發揮不了作用。被免職的當晚,胡適致蔣介石電:“蒙中樞垂念衰病,解除職務,十分感激。”在致蔣介石電文中,胡適又力稱魏道明“庸劣”,美國報紙已有指摘,並推薦郭泰祺或蔣廷黻取代魏道明,以此表現他的“諍臣”氣度。然而木已成舟,蔣介石不可能采納胡適的意見。為了對胡適稍加撫慰,9月初,國民政府行政院給了他一個“高等顧問”的虛位。孔祥熙又給胡適發電,問他是否缺錢花,歸國川資夠不夠。胡適於9月14日復電婉謝。
胡適被免去駐美大使一職,美國輿論界曾對此表示震驚和遺憾。1942年7月2日,重慶《大公報》轉載了一則《華盛頓郵報》的訊息:“中國駐美大使胡適,最近六個月來曾遍游美國各地,行程達三萬五千里,造成外國使節在美旅行之最高紀錄。胡大使接受名譽學位之多,超過羅斯福總統;其發表演說次數之多,則超過羅斯福總統夫人;其被邀出席公共集會演說之紀錄,亦為外交團所有人員所不及。”9月4日,王世杰在日記中寫道:“美國政府對於以魏道明繼任中國駐美大使事,雖照例表示同意,實則頗感不滿。美國輿論亦然。適之已向國務院及白宮辭行,並一面以上述情形報告蔣先生。當三星期前,蔣先生囑(陳)布雷向予言:駐美使節更動問題,予曾力稱魏君不適宜於此職。”王世杰9月8日的日記又說:“政府發表以魏道明繼胡適之為駐美大使,中外均感失望。”
也有人分析胡適被免職的深層原因。美國國務院政治關係顧問司坦·侯恩百克發表評論,認為這是大使侵犯了外交部長(宋子文於1941年12月出任外交部長——筆者注)的權限所致。他由中國駐美大使館獲得了確切訊息,說胡適與宋子文曾擬定了雙方的權限。據說國民政府最高當局嫌胡適在華盛頓為美國政府的政策辯護得多,而為重慶政府的政策向美國解釋得少。於是胡適成為這種猜忌的犧牲品。
說胡適一直站在體諒美方的立場並為之辯解,這恐怕是事實。直到被免職前不久胡適還說:“眼前第一要義,在於弘大度量,寬恕待朋友,體諒朋友在大患難之中,有時顧不到我們,切不可過分責備朋友。英美大強國,豈自甘心情愿失地喪師?豈不關心我們的痛癢?我們總得體恤朋友,朋友明白我們夠得上做患難朋友,將來才有朋友永遠和我們同安樂……今日我們所受困難,只是因為英美自己也受更大困難,更大恥辱。他們顧不到我們,他們的領袖心里實在認為最大恥辱。但他們日夜圖謀雪恥,嘴里說不出,只是咬牙苦干。我們必須體諒他們的苦衷,才夠得上患難朋友。”
胡適向國民政府轉達美國政府的意見也引起蔣介石的不滿。1941年初,蔣介石以“整飭軍紀”為借口,動用數十萬大軍“圍剿”新四軍,制造了被稱之為千古奇冤的“皖南事變”。訊息傳到美國,引起不同反響。1941年3月,胡適在致陳布雷電中轉達了美國政府表示反對的意見。這些意見,在蔣介石看來也是用美國政府壓國民政府,他是不希望聽到這些逆耳之言的。
免去胡適駐美大使職務顯然有多種因素,但最終拍板的是胡適愿意為之效命的蔣介石。1942年10月13日,蔣介石在日記《上星期反省錄》中對胡適作出“毫無貢獻”的評價:“胡適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結果,不惜借外國之勢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損害國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為其個人謀得名譽博士十余位以外,對於國家與戰事毫無貢獻,甚至不肯說話,恐其獲罪於美國,而外間猶謂美國之不敢與倭妥協,終至決裂者,是其之功,則此次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前,如其尚未撤換,則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為難矣!文人名流之為國乃如此而已。”這就是蔣介石對胡適外交生涯所作的結論,也是胡適“忠而獲咎”的可悲結局。
(摘自《百年潮》2009年第2期,作者陳潄渝,有刪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