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權貴階層寧愿大規模失業也不愿選擇適度通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1 08:46


編者按:保羅-克魯格曼撰文指出,究竟什么人寧愿大規模失業,也不愿選擇適度通脹與資產小幅縮水呢?好吧,大家知道是哪種人:塔尖的0.1%人口,“只”拿了薪資總額的4%、卻擁有財富總量的20%的那群人。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學術界和理論界參考。

經濟狂人熱切盼望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簡稱imf)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economicoutlook)出的每個新版本。別管那些預測,我們等待的是其中的分析章節:內容總是挺有趣,甚至是頗具爭議性。最新的這份報告也不例外。尤其是第三章,盡管文中聲稱分析的是(經通脹調整的)真實利率的趨勢,但是實際上有力地證明了應當提高通脹目標,而不是遵循發達國家采用的2%的現行標準。


這一結論也與imf的其他研究相符。上個月,該組織的博客——對,imf開了個博客——探討了“低通脹”(lowflation)帶來的問題,發現它的破壞性直追真正的通縮。早前的一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分析了高負債的歷史經驗,發現愿意讓通脹蠶食債務的國家——包括美國——比其他地方的表現要好得多,比如一戰后死守貨幣與財政正統理念的英國。

不過,imf似乎感到,不能直接說出自身的分析顯然指向的結論,而是在報告中措辭委婉,保留了抵賴的余地:這一分析“或許可以指向適宜的貨幣政策框架”。

那么,是什么讓顯而易見的東西說不出口呢?直白地講,我們看到的是傳統觀念作祟。然而,傳統觀念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我越來越確信,我們之所以在應對高失業率上失敗,很大程度上與階層利益有關。

首先,我們來看看提高通脹的道理。

很多人明白,物價水平持續下降是件壞事:沒人想變成日本那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通縮中苦苦掙扎。但較少被人理解的一點是,通脹水平為零並不是一條紅線:通脹0.5%的經濟體,會出現不少與通縮0.5%的經濟體相同的問題。正因為如此,imf發出警告,“低通脹”正使得歐洲處於日本式停滯的風險之下,盡管(尚)未出現嚴格意義上的通縮。

事實表明,適度通脹可以達成多個有利的結果。它有益於欠債者——因此,當高懸的債務問題阻礙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崗位的涌現時,這也有益於整體經濟。它鼓勵人們消費,而不是坐擁現金巋然不動——在經濟欠佳之時,這又是一樁好事。此外,它還能發揮經濟潤滑劑的作用,在需求不斷變化的時候,更易於調整薪資與物價。

可是,到底多大的通脹算適度?歐洲目前的通脹率不到1%,顯然過低,美國當前的通脹率也高不了多少。不過,如果回到歐美的官方通脹目標2%,是不是就足夠了呢?幾乎可以肯定是不夠的。

聽我說,貨幣專家早就明白適度通脹的道理,但在上世紀90年代,當2%的目標固化為政策規範的時候,他們認為2%就足以完成使命了。特別是,他們以為2%的通脹就足以讓流動性陷阱極少出現。在流動性陷阱中,零利率也不能恢復充分就業。可是,美國如今已經在流動性陷阱里徘徊了五年多。顯然,這些專家們搞錯了。

而且,正如imf的最新報告顯示的那樣,有力的證據表明,當前的全球經濟變化趨勢是,投資者越來越傾向於囤積現金,而不是讓資金投入流通,從而增加了流動性陷阱的風險,除非提高通脹目標。不過,報告從頭到尾都不敢直接點明這一點。

那么,明擺的事情為何不能說出口?一個答案在於,那些一本正經的人喜歡通過呼吁做出艱難的抉擇和犧牲(當然是讓其他人),來證明自己的一本正經。他們痛恨聽到不涉及更多苦難的答案。

人們不禁要懷疑,這種態度的背后,是否隱藏著階層偏見。二戰后,美國利用低利率和通脹卸掉了部分的債務負擔。這種做法常被稱為“金融抑制”,聽起來挺糟糕。但是,究竟什么人寧愿大規模失業,也不愿選擇適度通脹與資產小幅縮水呢?好吧,大家知道是哪種人:塔尖的0.1%人口,“只”拿了薪資總額的4%、卻擁有財富總量的20%的那群人。適度提升的通脹,比方說4%,將有益於絕大多數民眾,但不利於超級權貴。猜猜看,誰又掌握了有關傳統觀念的話語權呢?

此時此刻,我並不認為階層利益堅不可摧。就算會傷及那0.1%,好的道理和政策有時也會占上風——否則我們永遠達不成目前的醫保改革。但我們的確需要看清形勢,並且意識到,與許多事情一樣,在貨幣政策領域,有益於超級大富豪的東西對美國民眾沒有好處。(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