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寶寶們”可以全面去切銀行的蛋糕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網訊息 4月9日,永隆銀行有限公司董事長、前招商銀行(600036,股吧)行長馬蔚華在博鰲分論壇“互聯網-金融:通往理性繁榮”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各種各樣的“寶寶”,這對職能方面可以全面去切銀行的蛋糕。
以下為文字實錄:
下面進入提問環節。第一個問題問馬董事長,現在我們的it企業,特別是三大it企業正在以猛烈的姿態來切金融這塊蛋糕,而傳統金融業也正以復雜的心態關注每次創新性的革命,你認為互聯網金融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目前的金融生態?
馬蔚華:實際上我們謝平博士把這些問題都回答了,剛才全面具體的闡述大家都很理解。我補充一點,關於互聯網金融,我的理解就是兩個方面都應該叫互聯網金融,一個是傳統的金融用互聯網操作,一個是互聯網企業或者it企業做金融。但現在一般來說把互聯網企業做金融叫互聯網金融,這是一個過度時期的提法,實際上互聯網企業或者是it企業對金融業這塊蛋糕的窺視和進入想法由來已久。80年代的時候,比爾蓋茨就成立了一個軟件公司,那時候就想介入支付領域,他說我先租你的it設備還不如自己干,當時美國銀行業很驚慌,我們在10多年前已經預見銀行的脫媒,銀行的脫媒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技術性脫媒,預示著it企業和互聯網會切這塊蛋糕,還是比較早的有這個思想的判斷。只不過當時的金融生態環境沒有到今天這個形式。你剛才講到現在的金融生態,我覺得金融生態,所謂“生態”,一是環境;一是物種;一是規則。現在具備了環境,環境的變遷就是互聯網的發達,特別是移動支付的迅速崛起,再加上我們的搜尋引擎、我們的云計算、大數據這些,更重要的是我們有這10年翻了10倍的網民,網民6億多,而且網絡的普及率10年翻了10倍,從0.46到4.6%,這是個基礎,這叫生態。物種,由於科技改變了生活,生活產生新的需求,而滿足這種新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就是物種。規則現在還不確定,互聯網金融的規則還在醞釀之中。我覺得現在比較突出的幾個對銀行沖擊比較明顯的:一是新的支付方式,就第三方支付,前幾年增長速度超過100%,現在有250家拿到了執照,可以想見在未來幾年還會繼續快速度發展,特別是移動支付。2016年有人預測達到50萬億,這也僅僅是全國支付的百分之幾。二是平臺,包括p2p,也包括眾籌、陸金所。三是跨界金融,很多大企業做金融。對銀行的沖擊直接表現,比如說職能端,銀行三大職能,融資、中介、支付平臺還有財務管理,這三方面互聯網企業都在介入,開始是支付,支付沉淀了數據以后就可以用這個數據做貸款,特別是小微貸款,然后可以通過互聯網賣你的產品“余額寶”,各種各樣的“寶寶”,這對職能方面可以全面去切銀行的蛋糕。在負債領域,最突出的是銀行存款利率沒放開,所以余額寶代表的各種“寶寶”有很強的吸引力是很自然的。三是收益端,既然這方面都切割了,那收益明顯減少,在服務端,我覺得服務端現在銀行可能在客戶體驗、個性化這方面,特別是尾部、碎片、小眾方面,可能基本上抵擋不過互聯網企業的進攻,這是表面的。剛才我說無論是職能端、服務端、收益端,我覺得互聯網企業對銀行的根本沖擊在於以下三點:主要是商業邏輯、思維方式。
第一,互聯網企業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快捷的方式,讓巨大的現金流和資訊流合作,提高支付效率。這樣可以使很多客戶繞過銀行的帳戶直接完成交易,他對銀行的沖擊可以切斷銀行和客戶的聯系,我想這個對銀行是非常大的沖擊。如果銀行失去了客戶的聯系,不了解客戶的需求,可能將來無法再來推出適應客戶需求的產品。 第二,由於互聯網的特點是互聯互通,銀行之間、客戶之間廣泛的形成一個網絡,是開放的。在這個平臺上可以眾籌、眾創、眾建,包括金融機構本身和客戶共同創造金融產品,而這對過去銀行是封閉的,是在內部的網絡上封閉的做業務,這個是非常大的促進。 第三,過去銀行,謝平講了高富帥、高大上,銀行只是注意大客戶,過去可能常規理論對銀行的影響比較大。銀行在一定時間內把自己的資源投入效益最大的部分,就是頭部,而忽視了尾部,這也是互聯網企業應運而生的基礎。互聯網的興起使金融更加民主化、普惠化,如果傳統銀行在這個方面不接受這方面的挑戰的話,可能失去很多的機會。 所以我覺得這個蛋糕表面切的不多,但是未來的影響要注意到。謝謝!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