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中國經濟臨五缺困境 脫胎換骨之痛5-8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張燕生
和訊網訊息 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央廣網主辦的經濟之聲《大國大時代 中國經濟一月談》1月 23日舉行。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會上表示,中國的外貿依賴並不大。他表示,雖然中國的外貿規模很大,但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屬於產品內分工和工序分工。我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著“五缺”的轉型困境,缺技術、缺人才、缺資金、缺訂單、缺規範,亟待升級。
以下為發言實錄:
張燕生:非常地感謝經濟之聲能夠提供這么好的機會,能夠在一月談的時候,談談我對2014年的看法,2014年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2014年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前景看好,那么,新興經濟體是不是進入到了一個減速期,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問題,那么,我們看一看數據,也就是說2014年我們對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期盼。我們看到基金組織的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有可能從去年的2.8上升到今年的3.1,也就是基金組織預測2014年全球的前景是一個上升的趨勢,那么,其中發達國家將從2013年的1%上升到1.7%,我們會發現發達國家也是上升的,歐元區我們會看到,它是從去年的負增長,增長0.8,美國將從去年的1.6上升到今年的2.3,那么,新興經濟體今年的增長基本上是持平的,也就是說從去年的4.7,它可能會略降到今年的4.6。那么,中國經濟有些朋友預測,去年的7.7,今年還是7.7,有些朋友樂觀一點說,今年有可能7.8,中國經濟也就是可能跟去年是持平的,那么有一些朋友就認為,中國經濟7.7、7.8是不是太高了,有沒有可能下降到7%,為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留下更多的結構條件和體制改革的空間,但是,我們會看到2014年中國經濟基本上還是看好,我們說這是2014年短期的穩定增長的態勢,那么,如果我們把時間放長一點,我們又能夠看到什么呢?
我們下一步,新的經濟我們要轉向制造和服務融合金融和實體融合,增值和資訊革命,新通訊革命,新運輸革命,新能源革命融合。那么,我們過去35年的舊發展模式是表現為不可持續。那么下一步呢?我們怎么才能走向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因為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地區,無論對企業還是個人我們都面臨著一個選擇,我們是停留在過去,停留在過去舊經濟模式我們還是走向未來?走向新經濟(310358,基金吧)模式?不管你年紀有多大,還是有多小,你走向未來你就是年輕的,你要是走向過去你就是衰老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突然會發現前35年無論是多輝煌這一頁翻過去了,所以,我們就會發現全面深化改革應當為這個改變創造一個更加競爭性的和合作的一個新的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第三個問題我就想講一下牢牢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那么,對這個問題我自己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也就是中國的經濟的脫胎換骨的轉型之痛,我個人的估計可能需要5-8年,如果這5-8年我們無論是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地方,還是整個國家我們是真正的進行了脫胎換骨的轉型,我們將有黃金般的30年,可是,如果我們未來的5-8年,我們保持7.7的增長甚至更高的速度,我們還是延續舊方式,那么,我們可能會犧牲我們應當得到的長期增長潛力,我們會發現,從需求端的變化來講也就是我們確確實實在面對著一個叫千載難逢的機遇,那么,這個機遇從消費升級來講,我們會發現,1979到99年的消費升級主要是解決吃飽穿暖,2000年到2013年我們的消費升級是要解決老百姓要買車,老百姓要買房,那么,新一代的消費升級我們會發現,老百姓的資訊消費、文化消費、養老消費、健康消費也就是高品質的消費、多樣性的消費和現代性的消費的模式。
我們說,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有什么樣的生產者,老百姓的消費的變化會導致我們整個生產結構的變化,那么,另外一個方面,我們會發現,我們的需求結構正在變,需求結構的變化,一個就是,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中產收入人群的倍增,我們的諾獎獲得者就說過,要買好商品、好服務、好創意的人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發現,前35年我們經濟學家有一個假說,叫“誰創新誰死”。老百姓窮,老百姓要買便宜的東西,因此。企業只能生產便宜的東西,因此我們有一個現象就是誰創新誰死,華為為什么創新,華為有好顧客,華為的顧客是電訊,那么。電訊對價格的敏感遠遠不及對信任的敏感,華為為什么能夠拿住好顧客,華為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現在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這個新的假說就是誰不創新誰死。什么概念?我最後說到一句話就是,如果國內企業不能夠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全球的跨國公司就會蜂擁而至,如果國內的企業有能力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它就必須要創新人才培養和綠色轉型,從這個角度來講,圍繞著新的一個階段的產生,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收入分配的改革,我們的走向創新環境的改革,我們的包括三中全會提出來的也就是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和城鎮化等等都是為我們未來的30年創造更好的前景。我想我的時間可能到了,謝謝大家。
時間放長一點,我們看看基金組織的預測,基金組織預測,新興經濟體在未來的五年的增長率有可能從4.6下降到4.3,那么,下一個五年內基金組織的預測有可能從4.3下降到3.2,那么,我們就會對這一組數據預測會非常警覺,2014年,會不會是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從危機發生的時候2009年的雙速增長也就是美日歐在復甦里增長,而新興經濟體的形勢一片大好,從2014年會陷入一個倒雙速增長的態勢呢?
我們看看基金組織的預測,未來的五年,它預測,美國的增長在未來的五年會繼續上行到2.4,歐元區的增長會繼續上行到1.3,也就是說,不但今年發達國家的經濟開始往上走,而且未來五年的態勢甚至更長時間的態勢有可能會出現發達國家的前景是一個上行的趨勢,而新興經濟體的前景卻可能是一個下行的趨勢。那么,在這兩個趨勢之間,會不會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呢?
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國家現在存在的通貨膨脹率高,資產泡沫大,和經濟的不穩定的因素增加會不會是跟量化寬鬆的逐步退出、過於寬鬆的貨幣環境開始發生變化呢?我們說美國現在在搞再工業化、再創新、再就業,為期10年的結構調整現在美國是走到了一半的路了,那么,美國的再工業化會用什么方式走呢?會不會是用保護主義的方式走?會不會是用鼓勵對海外投資征稅、鼓勵海外投資撤回美國的方式實現呢?這些方式,對新興經濟體的國家會不會是面臨著摩擦加劇,而且本地化而不是全球化趨勢在加劇,對新興經濟體國家來講,中期的結構調整、外部的因素是非常具有風險的和不確定性的,從長期的角度看,我們會發現,從09年開始我們就會發現美國歐洲日本現在正在發生著變化,是什么呢?叫全球規則變局。我們有很多英文減縮的字tpp,跨太平洋(601099,股吧)的ipa,tpi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的bit所謂的高標準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高標準的投資自由化,所謂高標準的服務貿易的開放,那么,這個全球的變局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會是什么?有可能一些傳統密集型的企業開始從自己的國家流向ptt,tpp的成員經濟體,目前參與談判的經濟體。
因此,這個全球的規則變局會不會邊緣化,目前經濟面臨困境的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未來的全球化會不會走向四分五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突然會發現2014年短期,雖然我們認為是一個看好的一年,但是我們會發現短期的穩定、中期的結構調整和長期的體制和規則的變局有可能對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很多的朋友講,說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問題是內部因素,我就想問一句,內部因素早就存在,為什么09年不爆發,2013年、2014年爆發,究竟是內部因素為主,還是外部因素變化為主?最後拿出事實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