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中國銀行業進入高成本時代

鉅亨網新聞中心


溫彬

數年前,中國的制造業進入了高成本時代已成為公認的事實。數年后,特別是2012年以來,隨著利率市場化加快,互聯網金融興起,存款“脫媒”已成加速之勢,銀行存款市場化定價部分的占比不斷提高,標志著中國銀行業開始進入高成本時代,這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水平將產生重大影響,銀行資金成本的剛性上升會進一步推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過去十年是中國銀行業增長的“黃金時期”,資產規模年均增長20%左右,是GDP增速的兩倍,利潤年均增長超過25%,高於制造業利潤增速。銀行高盈利能力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是規模擴張。截至2013年9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達到147萬億元,較2002年末增長了5倍。二是穩定的凈息差。由於存在利率管制,1年期法定存貸款平均利差水平在3.3%左右。不管依靠哪種途徑,存款是前提,因此很多銀行都打出了“存款立行”的口號。

商業銀行管理和運用好負債是獲得盈利的關鍵,擁有穩定、可持續、高比例的核心存款具有重要意義。核心存款是指客戶的活期和定期存款中相對穩定,對利率變化不太敏感,在一定時期內可以供銀行長期使用的負債。從資產負債管理的角度看,為了提高資金收益,在確保流動性的前提下,銀行通常利用期限錯配以較短期限的核心存款支援較長期限的資產業務,從而獲得超額收益。鑒於銀行吸收較長期限的核心存款成本較高,活期的核心存款便成為銀行最有價值的寶貴資源。


目前,貸款的利率管制已經取消,存款利率仍保留基準上浮10%的限制,但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銀行的存款成本正在快速上升。

從銀行內部看,存款的市場化定價部分在逐步提高。其一,盡管1年期基準存款利率為3%,除國有商業銀行基準上浮8%至3.25%外,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均上浮10%至3.3%。其二,市場化定價的結構性存款(指銀行的表內理財)占個人存款的比重由2011年初的1.1%提高到2013年末的3.9%,2013年末1年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5.97%,比同期限的法定利率高出2.97個百分點。其三,發行同業存單。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兩批同業存單發行規模340億元,雖然初期規模很小,但隨著下一階段存單發行范圍擴展至企業和居民,CD將成為推動銀行存款利率市場化的主要工具。從發行利率看,3個月和6個月同業存單利率分別為 5.19%和5.25%,分別比同期存款基準利率高出2.59和2.45個百分點。

從銀行外部看,市場利率持續走高,加劇銀行儲蓄分流,特別是活期存款占比持續下降。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持續緊張,引發各期限收益率全線走高,貨幣市場基金開始備受青睞。2013年末貨幣基金規模為7475.9億元,相比2012年末的5722.4億元,增長超過30%。此外,互聯網金融爆發式增長,不僅動了商業銀行的奶酪,也改變了基金業的格局。

以余額寶為例,自2013年5月29日成立至年末,天弘增利寶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為4.8%,基金規模達到1853億元。2014年上半月,余額寶的規模凈增長了35%,超過2500億元,助力天弘基金超過華夏基金,成為行業翹楚。華夏基金則迅速綁定微信理財通平臺加以應對,希望重新奪回行業老大位置。可以預見,當基金遇上互聯網,將大大加速銀行存款的脫媒。

企業和居民存款中活期的比重已由2010年末的50.23%下降到2013年末的39.32%。然而,對銀行來說不幸的是,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脫媒后,通過貨幣市場基金,在銀行支付10多倍的成本后又以同業存款或協議存款的形式重新回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仍以天弘增利寶為例,截至2013年9月30日,該基金資產凈值556.5億元,其中銀行存款471.2億元,占84.67%。這種“惡性循環”極大地推高了銀行的付息成本。

當前,社會上質疑銀行業高利潤,要求降低融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的呼聲很高。但隨著銀行高成本時代的到來,企業融資成本易升難降,對銀行來說也是無奈之舉。只有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同時實體經濟部門要進一步去杠桿,減少融資需求才是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的根本途徑。

(作者系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