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重演1994年錯誤?
鉅亨網新聞中心
盡管已經過去了20年,市場仍然銘記1994年發生的事情,擔心2014年會重演1994年的歷史。
華爾街正越發擔心美國勞動力市場真實狀況可能沒有美聯儲“感知”的那么疲軟,這可能最終導致在通脹回歸后美國央行發現目前退出創紀錄寬鬆的行動落后於“數據曲線”的大趨勢。
“2014年美聯儲是否可能加息?”法興銀行Aneta Markowska說投資者現在亟需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過去5年來美聯儲把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水平,以幫助實現最大化貨幣寬鬆政策效果。
而美聯儲2013年12月18日的FOMC會議聲明稱:資產購買項目結束之后,仍會在很長時間內(a considerable time)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委員會同時重申其預期,即只要失業率保持在6.5%上方,就會一直維持0-0.25%的超低利率水平。預計未來1-2年內的通脹水平不會比2%的目標高0.5個百分點以上。
按照美聯儲自己的預期,意味著首次加息不會發生在2015年年底之前。
但是最近美國一系列向好的經濟數據,特別是最新的失業率數據降至6.7%,令市場疑問美聯儲此前的展望是否過於悲觀,這是否意味刺激政策將加速撤出?
Markowska說:“盡管已經過去了20年,市場仍然銘記1994年發生的事情,擔心2014年會重演1994年的歷史。”
為遏制泡沫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在1994年大幅提高了利率,這一加息過程一直持續到2000年。然而當時債券市場並沒有意識到美聯儲進入了加息周期。
這一次市場辯論的焦點是勞動力參與率持續下滑的真正原因。因為美國勞動參與率下滑是導致失業率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投資者想知道是周期性原因(比如反映了經濟疲軟),還是結構性原因(比如人口等長期趨勢)造成了這個現象。
如果勞動參與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的,那么通脹將不是威脅。如果勞動參與率是結構性的,那么意味著當經濟復甦時只有較少的工人能填補增加的崗位,這意味著工資和通脹面臨上行風險。
BI說美聯儲官員擔心勞動參與率大幅下降更可能是周期性的因素,這就是他們多次向市場溝通淡化6.5%失業率門檻的原因,從而推遲市場對加息預期的時間表。
Markowska說:“我們認為參與率下跌部分是結構性的,部分是周期性的。”
“假如最終證明是結構性的(與我們的基線預測相反),那么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后備能力已經顯著減少,這可能迫使美聯儲更早行動遏制通脹。”
數據顯示美聯儲提前加息應對通脹的風險依然存在。亞特蘭大聯儲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去4年大多數退出勞動力隊伍的人年齡在60歲以上。
瑞銀美國經濟學家Drew Matus認為,老年工人人數(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顯著上漲的同時,該年齡組的參與率卻在下降,這表明最近美國勞動率的下降可能不是暫時的。
“盡管我們認為經濟復甦時參與率會周期性上漲,但是這個幅度並不會改變一個根本問題:每月非農就業增長20萬人左右將繼續拉低失業率,而這並不能反映勞動力市場正在強勁反彈。”
投資者們所盼望的美國式“全面復興”可能不會這么快到來了;而逐漸被市場所拋棄的美國債市倒也許可以“再搶救一下”。[NT:PAGE=$]
隨著美聯儲退出QE的進程逐漸開展,市場對於未來美國經濟的復甦前景普遍樂觀。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記者Jon Hilsenrath周一表示,美聯儲正在醞釀宣布第二次削減購債規模,預計1月28-29日召開的FOMC會議上,美聯儲會將每月購債規模削減至650億美元。12月糟糕的非農就業數據並沒有動搖美聯儲對今年美國經濟穩固增長的預期。
而據《華爾街見聞》報導,當經濟的進一步走強時,類似股票這樣的高收益產品將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相對的,美國國債恐怕會被大多數人剔出投資選項。事實上,市場對於美國國債的看空情緒已達到了二十年來的頂峰(如下圖所示)。
不過一些華爾街大佬們可不這么看。債券大王Jeff Gundlach最近警告投資者,債市可能會出現讓大多數人跌破眼鏡的走勢——收益率繼續下跌,價格進一步上漲。而花旗的FX技術小組也列舉了一系列原因支援Gundlach的看法。
同樣,匯豐銀行的Steven Major上周五表示:美債收益率短期內非但不會上漲反而會開始下跌。而支援他觀點的關鍵數據是近期美國經濟增長和通脹率的反常背離。
Major表示,與國債名義收益率息息相關的兩個數值,增長率和通脹率出現了相背的走勢——經濟增長數據顯示出了強勁的向上勢頭,而通脹率則反向而行。此外,除了日本之外,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都顯示出了這樣的通縮趨勢。而通常情況下,經濟的增長則意味著通脹率預期提升、產出缺口縮小、達到產能上限。
這樣一來就有必要慎重考慮國債收益率是否會提高這個問題了:萬一現在的通縮是未來經濟走弱的前兆呢?美聯儲的會議記錄上提到過這個問題,一部分與會者認為,降低的通脹率很可能預示著美國的經濟復甦形勢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么好,這也就意味著預計中的國債熊市很可能不會這么快到來。
不僅如此,巴克萊的Global Rates Weekly研究組也同意上述觀點。他們發現,在勞動力缺口有所緩解之時,通脹率的下跌卻還未見底。
12月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新聞發布會上,主席伯南克表示,6.5%的失業率顯示美國的勞動力缺口還很明顯,通脹水平也偏低。而在通脹水平沒有達到2%的設定目標前,委員會將繼續保持較低的利率水平。FOMC相信,未來美國的失業率下降將會加速,而很快政策的焦點就會從失業率轉移到通脹率上來。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即便勞動力市場向著美聯儲的預期方向發展,通脹率卻完全不會隨之而上升。
巴克萊的專家們還表示,依據最近公布的數據,通脹率在短期內沒有大幅上升的可能。過去六個月的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為1.4%,要高於0.8%的近期低點,但是仍比2013年初2.2%的水平要低。通脹壓力似乎已經降到了最低。而最近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則顯示,主要商品價格正處於溫和通脹中,主要服務價格的通脹率在2.3%左右,但並不足以拉動整個通脹水平達到2%的水平。而在通脹掉期市場上,今年的通脹率預計為1.4%,明年為2%,明年的個人消費支出(PCE)通脹率則要略低30個基點,為1.7%。美聯儲對於勞動市場的樂觀情緒開始消退,而糟糕的通脹前景則表明真實的短期利率水平將會和聯儲的預期相去甚遠。
而如何處理通縮問題,則取決於美聯儲對於其危害性的判斷。也就是說如果對美國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復甦的影響有限,那么美聯儲或許可以容忍微幅通縮的存在,就像德拉吉說過的,“央行總能通過購買更多資產來解決問題。”。而另一種情況下,美聯儲則會將注意力直接轉移至對高杠桿消費群體可能造成的影響上。
但不管怎么做,投資者們所盼望的美國式“全面復興”可能不會這么快到來了;而逐漸被市場所拋棄的美國債市倒也許可以“再搶救一下”。
中日兩國增持美國國債創新高
根據一項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3年11月,中國和日本都增持美國國債,這顯示出,作為美國政府債券市場的最大兩個外國投資者,中日兩國似乎並不擔心因美聯儲削減QE而導致的長期利率攀升帶來的影響。
由於在過去的一年里,市場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在2014年開始逐步撤銷其債券購買政策,美國國債收益率出現攀升,因此,外國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操作一直都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分析師表示,外國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穩定的需求都有助於控制債券收益率增長的進度,從而確保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長期借款成本不至於大幅飆升。
根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最新一期月度資本流報告顯示,在11月,中國增持了122億美元美國國債,持有規模達到1.3167萬億美元。分析師表示,這超出了中國在2011年7月創出的1.3149美元國債持有規模的新高。
數據還顯示,日本在11月增持了120億美元美國國 債,對美國國債的持有規模達到1.1864億美元。美聯儲如今持有超過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超過了國債市場上的任何投資者的持有規模。據了解,如今美國國債市場的規模為11.8萬億美元。
費城金融服務公司Janney Montgomery Scott LLC 首席固定收益規則師勒巴(Guy LeBas)表示:“當美聯儲削減債券購買規模時,外國人不會是唯一購買美國國債的投資者。來自外國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將阻止美國國債收益率迅速攀升。”Janney Montgomery Scott負責監管的固定收益資產規模達到110億美元。
據了解,2013年11月增持美國國債是中國連續第三個月增持美國國債。在這一操作過程中,中國利用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0.2個百分點這個機會,在當時,很多其它投資者都在減持美國國債。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2013年11月購買了106.7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債券,創出自2013年6月以來的最大購買規模。其余的凈買入是一年或一年內到期的美國國庫券和債務證券。 (BWCHINESE中文網)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