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肖磊:未來我們會使用什么貨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19 14:49


比特幣受到如此之高的關注可以看出,未來貨幣一定是自下而上的一種改變,而非自上而下的一種設計。美元、歐元人民幣,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稱紙黃金),都不太可能成為未來貨幣形態。

從歷史上來看,黃金白銀作為持久的貨幣形態,實際上是人們在對社會“制度”沒有信仰的情況下,自下而上的一種天然貨幣意識。幾千年來,任何統治者都沒有成功的自主設計出一種能夠持續使用上百年的貨幣。這也是截至上個世紀70年代,人類貨幣體系依然需要用“金本位”來維持的根本原因。


在貨幣競爭再次激烈的未來世界,已經備受詬病的主權信用貨幣也只是一個過客。

黃金有價,比特幣無價

中國流行一句話,叫“黃金有價玉無價”。對這句話的解讀有很多種,有人認為這是對玉的贊美,也有人指出,這說明黃金和玉是兩個標準化完全不同的物品,黃金論重量定價,沒有唯一性,玉則獨一無二,憑借買家的喜好產生價格。

實際上黃金和玉在古代都可以當做貨幣。《管子》中,管仲曰:“先王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可以說在古代,一切珍貴的商品和資源,都可以跟玉這樣非標化的物品交換,包括城池。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換和氏璧(價值連城的由來),說明玉是具備“接受度”、“稀有性”、“可儲存”等貨幣特點的。

幾千年之后,人類出現了新的貨幣形態,包括主權信用貨幣(紙幣)、比特幣(電子貨幣)。回到千年前,如果把紙幣比作黃金,那么比特幣可以看成是當時的玉。現代社會,在很多規則和制度的約束下,紙幣擁有了跟黃金一樣的信用,作為貨幣得到了廣泛使用。而比特幣雖然具備“接受度”、“稀有性”、“可儲存”等特點,但信用及價值是憑借買家的喜好來產生,跟“玉”一樣,縱然昂貴,卻很難成為大眾所使用的貨幣。

貨幣到底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特點,實際上隨著人類的進步,也在發生著眾多變化。在慢長的貨幣進化史當中,玉、鉆石等實際上比黃金更稀有,更珍貴,但為什么沒有打敗黃金,成為大眾流通的貨幣呢?馬克思在思考了多年之后,得出一個結論: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貨幣形態發生改變的根源

主權信用貨幣能夠完全取代金銀,成為流通的大眾貨幣,事實上貨幣形態已經因一些原因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可能是馬克思同志沒有想到的。

金銀能夠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充當貨幣,實際上是在這幾千年里,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老百姓,都把金銀當成了一種“制度”,就像現代人相信“法治”一樣。無論統治者如何更換,最多是給金銀上面烙上不同的標志罷了,並沒有改變金銀作為貨幣這種形態。

在權大於法的年代,金銀不僅代表著一種制度,還代表著一種對權力的制衡。金銀之所以能夠一直充當貨幣,正是因為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的管理制度並未發生重大改變。在金銀作為貨幣的年代,統治者可以隨時、任意改變律條,但無法改變金銀的地位。就連統治者,也很超越對金銀的信仰。我想,這也是馬克思為什么要說,金銀天然是貨幣的思考所在。

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的發展走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和臺階,西方諸多國家民眾不再為吃飽肚子而奮斗,對自由、民主的向往推動了各類制度和組織形態的成長和完善。這些制度包括西方國家民主制度、現代公司管理制度、各國不同形式的法治制度等,這進一步降低了“人”的統治力,人們開始保護和仰仗現代社會制度,而不是金銀。

也可以這么說,自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社會制度的普遍性變革給世界帶來了顛覆性變化。對於貨幣來說,現代社會的不同在於,執政者可以改變貨幣形式,但很難改變社會制度,因此金銀作為貨幣的歷史也將隨之發生變化,人們開始轉而信仰制度,而非金銀。只要符合相關法律制度,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貨幣,哪怕是一張紙。

主權信用貨幣實際上是“制度”背書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一張紙能夠成為貨幣,主要原因在於有政府信用背書。但他們忘了,歷史以來,全球各地都有強大的帝國政權作為支撐,但這些國家的信用為何沒有讓一張紙一塊布成為貨幣?羅馬帝國等發展到后期的時候,統治者寧愿選擇在金幣中參假(加入銅等),以獲得更多的金幣,也不敢廢除“金”這一貨幣形態。

可以看出,“政權”背書也很難成為紙幣存在或持續下去的一個支撐點。在制度沒有出現根本性轉變之前,就連皇帝、國王,也不可能超越對金銀的崇拜。相反,在制度出現根本性改變之后,就算有機會回到金銀本位時代,也是比較難的。實際上在黃金退出貨幣市場的幾十年里,黃金有很多機會重回貨幣寶座。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韓國等國家,實際上也是重振了黃金的貨幣屬性,用來償還外債;在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后期,該國民眾已經不得不開始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但等等這些情況,都是階段性的,都沒有讓黃金重返貨幣歷史舞臺。因為諸多“制度”是不可逆的,在塑造紙幣信用方面,與其說是政府發揮的作用,還不如說是“制度”發揮的作用。

貨幣已經成為一種管理方法,而不再是簡單的交易媒介。產生貨幣的模式也在發生著重大轉變。在“抵押”、“杠桿”、“負債”等信用存在形式不斷提高經濟效率的情況下,誕生了新的信用和貨幣。當然,有人認為這是危機的根源,而我認為這恰恰是貨幣的未來。

主權信用貨幣的本質是“制度”,只要人們對現有國家制度和組織形式充滿依賴和保護意識,主權信用貨幣這種形式就會在不斷的進化當中一直存在下去,直到誕生以個人為信用保證的,自下而上的,新的全球化、去國家化制度架構,新的貨幣形態自然就會出現。

比特幣的矛盾點和局限性

當2009年比特幣的發明者以顛覆支付體系的思想推出比特幣的時候,很多參與者認為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給貨幣和經濟領域帶來了新的曙光。但比特幣並沒有從制度層面解決任何問題,比特幣無論是從去中心化還是稀有性方面,都沒有超越鉆石、玉等作為貨幣的“優良”屬性。比特幣標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早已不是人們擔憂紙幣前途的依據。在比特幣沒有出現之前,網絡銀行及互聯網支付體系已運行良久。

但需要承認的一點是,比特幣確實是一種“小眾”貨幣形態。這種形態就像黃金作為貨幣時期的“玉”和“鉆石”等一樣,價格可以很高,可以出售變現,換來等價或價值更高的東西,但它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更不是它,因為未來的人類,對制度的依賴勝過對技術和人本身的依賴。

在對“制度”取代金銀成為人們新信仰的過程當中,金銀作為“天然貨幣”,也逐漸被淘汰。人們不再關心貨幣是什么,而在乎的是,貨幣如何產生、如何管理。從設計未來貨幣的角度來講,比特幣不是進步,是倒退,它只是將一種形式的不公平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更大的不公平。

另外,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本身是有很多矛盾思想的,一方面他認為比特幣是一種對支付體系的革新,會讓整個交易變得更加安全,成本更低。但另一方面又希望比特幣能夠取代紙幣,解決紙幣面臨的所有問題。他混淆了方向和概念,支付問題和貨幣問題看上去聯系緊密,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貨幣是交易媒介,支付則僅僅是交易的過程和證據。

中本聰真正的想法跟普通人一樣,充滿著對現有貨幣制度的擔憂。他曾不加掩飾的說,傳統貨幣(他指的是主權信用貨幣)最根本的問題,是信任。央行必須讓人信任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是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銀行本應該幫我們保管錢財並以電子化形式流通,但是他們放貸出去,讓財富在一輪輪的信用泡沫中浮沉。

中本聰甚至反感“放貸”,而放貸是多么有效的貨幣運轉方式。另外,既然主權信用貨幣最根本的問題是信任,說明中本聰並沒有否認主權信用貨幣這種貨幣形式,只是對目前各國貨幣管理制度表示不滿意、不信任,而比特幣所解決的,並不是貨幣的信任問題,比特幣也無法限制擁有比特幣的人去放貸。

在人類如此巨大的進步面前,癡迷於比特幣的人,甚至這樣認為,國家是暴力、壓迫、盜竊和所有形式的脅迫的主要源頭,鼓勵大家不要再用你的稅收來給國家提供資金,直接去黑市(比特幣交易平臺絲綢之路管理者所言)。不難看出,比特幣最早除了要解決支付相關問題之外,是一些弱勢群體對當下貨幣管理制度不滿的一種極端表達方式。就如同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軍,在不滿當局的統治時,往往會不顧一切揭竿而起。

未來貨幣關注什么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制度面前,人們愿意納稅,是因為要向政府購買服務,政府的誕生是民眾的意愿。比特幣放大了人們對主權貨幣的不信任感,放大了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限量”、不貶值的貨幣設計模式,思想邏輯依然是,寧愿在貧窮中享受所謂的“公平”,也不愿在富裕中忍受不平等。從這個角度來講,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否定了現代貨幣管理制度的作用,以及不斷進步這一事實。

以通脹和就業等為目標的貨幣管理理念雖然不是終點,但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比如英國法律規定了2%的通脹紅色警戒線,通脹數據一旦超過2%,英國央行行長就必須給財政部等寫信解釋原因,接受質詢等。

通脹本身與貨幣、經濟、社會等管理制度有關,跟貨幣形態沒有太大關係,同樣是主權信用貨幣,一些國家貨幣的穩定性很強,而一些國家惡性通脹嚴重。未來貨幣如何更好的抑制惡性通脹,變得更便捷、更安全等都必須仰仗於制度,而不是技術或某種貨幣形態。便捷性和安全性從未成為支付體系及貨幣體系發展的最大挑戰。技術倒是可以用來降低實現各種目標的成本。

由於各種管理制度的進步本身沒有終點,所以新的貨幣形態也不會停留在“主權信用貨幣”這一層面。

目前所有國家都在研究,如何讓貨幣管理更科學。美國、英國等的貨幣管理模式不代表未來,但具備更長時間試驗的可能。人們不會永無休止的討論是否讓黃金比特幣等作為大眾貨幣,更多的方向是如何讓貨幣管理制度借助黃金比特幣等變得更加有可信度。但貨幣管理的障礙不是管理本身,而是緩慢的全球化進程。

歐元“統一”了歐洲諸多國家,但問題始終不斷。全球依然有無數的經濟體處在博弈、對抗狀態,這對新的貨幣形態的誕生是一個阻礙。但無論如何,未來貨幣的關注點,依然是“制度”。互聯網技術對完善和改進貨幣管理方法等領域的貢獻會越來越高,但並不會成為未來貨幣真正的突破口。

未來貨幣從哪里誕生?

股票完全可以變成貨幣,如果有制度支撐,你可以用所持有的股票來購買該企業的任何產品。如果各企業之間建立認可,股票這種貨幣形式就可以跨企業來支撐買賣活動,股票自然就會發展成為大眾貨幣,因為全世界的上市公司足以提供人類所有的生活必需品。

而我發現的,並不是類似“股票”這種依然需要提前賦予某種權利的貨幣邏輯,實際上貨幣更需要自我做主,人生來就有信用,人生來就應該擁有貨幣。

簡單的來說,人只要生活,就在產生信用。在有意無意的各類社會、經濟活動當中釋放著信用。隨著人類的進步,這些信用數據不斷的被發現,一個人在沒有創造出可出售產品或服務的情況下,依然會獲得各種信用“積分”,比如一個評價,一次投票、一次聚會,甚至是看一場電影。這些活動本身就是在釋放信用。

就像國內阿里巴巴和京東商城正在通過用戶信用記錄來“放貸”一樣,這種信用數據實際上已經代表了自我產生貨幣的能力。我把這種發展趨勢稱為,信用“天生”的邏輯,是每個人獲得貨幣的一種天然權力。這種權利在時下這個歷史時刻開始被激發出來,但它跟比特幣、Q幣等數字貨幣的獲取和經營方式有天壤之別。

從貨幣產生的原始邏輯來講,這類信用“積分”獲取方式更加公平和分散,每個組織為每個用戶所賦予的信用積分負責,就像不同學校、國家所頒發的技術等級、學歷、護照等獲得其他國家認可一樣。信用產生於各類經濟活動當中,而不是之后。

每個企業、每個組織、以自身的資源對所能承載的信用“量”做出保證,並劃定邊界。這種信用積分可以在任何國家賦予抵押、融資、投資、消費等權利,人的富有程度也按此信用積分的高低來衡量。

信用“積分”就是個人的財富數字,綁定在每個人身上,且時刻變動著。由於這些積分由企業作為購買商品或提供融資的保證,由政府作為提供服務的依據,因此整個社會產生了新的,以個人信用為前提的貨幣形態。這種形態以精準的信用創造軌跡做備案,大大的提高了貨幣分配的公平性和持續性,有助於破解公平和效率不能兼得的社會難題,進一步促進了全球性的互動,其對人類的貢獻度也將更大。

這一切系於互聯網,但並非源自互聯網,互聯網確實改變了很多東西,但諸如工業革命、互聯網等是在什么樣的制度下誕生的,這個更值得思考。中國目前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金融等正在改變人們對傳統經濟、貨幣制度的看法,但整個社會更重大的改變在於,人們逐步開始信仰“制度”。

正是由於對制度的信仰,未來的貨幣的誕生順序一定是自下而上的,是對個人權利的一種釋放。信用“積分”實際上正是誕生於普通的個人經濟社會活動,是把個人的信用當做一種期貨來制定合約,讓個人信用證券化、貨幣化,提前發揮價值,是一種以合約為約束的個人規劃、成長、奮斗史。

如果說主權信用貨幣時代用通脹這種東西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和消費欲望,那么個人信用貨幣時代將會激發人們提高生存質量和挑戰極限的欲望,最富有的人可能將不再是企業家,而是吉尼斯紀錄保持者或奧運會冠軍。因為到了那個時代,普通消費品已經非常充足,人們甚至會認為,人生來就應該吃飽、喝足並且擁有汽車和健康等等。現代意義上的貨幣就會失去了原有的用途。

在個人信用貨幣時代,人類會變得更加富足、自由、多彩。但這種個人信用貨幣的釋放,需要打破國界,需要全球各類組織之間的互相認可,需要去國家化,需更強大的數據管理能力。所以新的貨幣形態縱然近在眼前,但又遙不可及。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