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美加嚴寒反證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威脅超估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1-13 15:40


图片说明 
極寒天氣令尼亞加拉瀑布出現部分結冰的罕見情況。
圖片來源:美聯社/香港文匯報

極端天氣過去一周肆虐全球,美加出現嚴寒和暴風雪,但這並非溫室效應減弱的跡象,恰好相反,這正由於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加劇北極暖化,令本來位於當地的「極地漩渦」減弱,從而向南部移動,為中緯度地區帶來異常大雪和嚴寒。英國地質學會最新研究指出,科學界原來低估了暖化的威力,意味地球在溫室氣體的威脅下,其實比我們以為的更脆弱,未來極凍和極熱的反常天氣將愈來愈頻繁。


香港《文匯報》報導,北極上月初非常和暖,北極圈以北的普拉德霍灣錄得攝氏3.8度,是1968年以來12月錄到的最高溫度。北極冬季氣溫溫和,部分原因在於北太平洋的高氣壓擾亂了大氣環流系統,向北移動的噴射氣流在加拿大西部被阻,被迫掉頭流向美國東南,令美東氣溫急降。

暖化改變了北極和赤道之間的「熱平衡」,美國本土嚴寒,北部卻相對溫暖,這現象正符合「北極悖論」理論,即北極暖、大陸冷的異常氣候模式。美東今次突如其來的極端氣候與北極悖論符合,若北極繼續急速暖化,同類極端現象未來會愈來愈多,故不能因為一兩次罕見寒流,而否定全球暖化現象。

隨著溫室效應問題日益嚴峻,科學家普遍同意,若大氣二氧化碳水平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攝氏1.5至4.5度。然而英國地質學會認為情況比這更嚴重,學會工作組於2010年發表題為《氣候轉變:來自地質紀錄的證據》的報告,去年底再公布附加報告,指出目前許多氣候模型推測出的氣候變化,實際低估了氣候暖化問題的嚴重性。

學會提出,現時的氣候模型通常計算短期和快速轉變因素,例如冰雪融化速度、雲層和水蒸氣變化。然而根據過往氣候研究得出的地質證據,若將「地球系統敏感度」(Earth system sensitivity)這長期因素納入考慮,包括巨型冰蓋減少及海洋水位上升等,地球實際氣溫升幅應是原估計的一倍。

工作組最新提出的數據顯示,南極冰核記錄到的溫度和二氧化碳水平同時增加,反映二氧化碳在改變冰河時期上扮演重要角色。地質學會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只著眼於「氣候敏感度」(Climate sensitivity),即未來100年將發生的情況,但「地球系統敏感度」會告訴人們此後數百年發生的事。

目前大氣二氧化碳水平逼近400百萬分率(ppm),若以現時的速度(每年2ppm)增加,到本世紀末碳水平將升至600ppm,是過去2400萬年來從未見過的高水平。有證據顯示,大氣碳水平及氣溫相對溫和地上升,會引致海洋水位顯著升高,並令海洋酸性增加、氧氣減少。此前曾出現類似情況,造成海洋生態危機和生物滅絕,地球系統花了約10萬年才復原。

氣候暖化與雲量息息相關,有科學家認為,部分氣候模型估算低層雲層形成情況並不準確。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大氣科學家舍伍德及其同僚分析43個氣候模型的結果,發現得出低「氣候敏感度」(即碳水平增一倍令全球平均升溫少於攝氏3度)的模型,估算出的低層雲量太多。

低層雲層能反射陽光,令地球溫度降低,較晴空無雲涼快得多。若高估了雲量,意味實際升溫應高於預測。舍伍德警告,除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地球氣溫到2100年將上升最少攝氏4度,較各國政府訂立的危險水平高一倍。 (接下頁)

[NT:PAGE=$]

香港近年夏季愈趨酷熱難耐,冬季則似乎愈來愈短,氣候變化的影響漸受港人關注。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接受本報訪問時預計,全球雪災、颱風等極端氣候會愈來愈多,香港則面臨雨水減少、海平面上升兩大隱憂。

一邊是氣候暖化使冰川融化,另一邊則是北半球多地出現雪災等嚴寒天氣。吳祖南解釋,這是大氣系統改變令氣溫範圍擴大所致,對不同地域影響各異,例如美國東岸、澳洲等沿海地區更易受颱風、颶風威脅。美國西岸等內陸地區氣候則較穩定,影響相對較小。

對香港而言,降雨減少將導致珠江食水源愈趨稀缺,乃至乾涸。由於需求上升、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食水短缺情況更令人擔憂。至於青藏高原冰川融化,還將導致長江水源減少,影響中國內地供水。

溫室效應下,南北極融冰會引發海平面上升,增加香港大澳等地區的水浸威脅。吳祖南指上述隱憂並非無法解決,惟要提早計劃。

為了紓緩溫室效應及全球暖化,科學家各出奇謀。有人建議在高空大氣層散布反射性的微粒,反射陽光,達致人工降溫。然而專家警告,此舉將擾亂大氣的降雨規律,令非洲、南美及亞洲等地出現乾旱,弄巧反拙。

火山爆發後,火山灰中大量的硫酸鹽粒子能顯著減少射向地表的太陽輻射,令氣溫短暫下降。學者於是想到在大氣層散布同類物質,延長降溫效果,從而減少溫室氣體造成的影響。

不過專家指出,要用人工方法使全球氣溫減少攝氏4度,就須連續數年在高空大氣層散布大量硫酸鹽浮質。然而,浮質會同時吸收從地面升至高空的熱能,令平流層變暖,進而使其下面的對流層難以出現上升氣流,最終導致降雨減少。一旦降雨規律改變,生態系統最為脆弱的熱帶首當其衝,估計數百萬人將受影響。

上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去年11月在波蘭華沙舉行,儘管家鄉遭超級颱風「海燕」蹂躪的菲律賓代表會上落淚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但各國在談判中僅勉強達成共識。分析指,多國今明兩年舉行大選,加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9月會在紐約主持氣候峰會,今年將是推動國際社會確切討論氣候變化、為明年底簽署氣候協定造勢的關鍵一年。

各國計劃明年12月在巴黎峰會簽署全球首個氣候協定,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有關公約將於2020年起生效。然而各國在減排上缺乏政治意願,發達國提出的2020年前減排目標缺乏力度,部分國家甚至出現嚴重倒退,令明年底簽署氣候協定出現暗湧。

分析指,兌現減排承諾往往阻礙經濟,故決策者須作出取捨,這是當前氣候談判最大障礙之一。潘基文除了邀請各國領導人,還邀商界、金融界和民間團體出席9月的峰會,便是希望從社會各方面推動氣候變化討論。分析指,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巴西、南非、印度和印尼今年均會舉行選舉,氣候變化有望成為競選議題。

氣候敏感度分為兩種標準,平衡氣候敏感度(ECS)指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加倍,或氣候系統達到「均衡」時,屆時溫度相對工業時代前的差距。瞬變氣候響應(TCR)反映若二氧化碳以每年1%的速率增加,當含量加倍時,屆時溫度對比工業時代前的增幅。

氣候變化專家過去25年一直以這兩個標準量度氣候敏感度,但它們只是簡化的數據,無法預測氣候變化發展,因確實數據視乎二氧化碳排放量未來的實際增減,且其他溫室氣體亦能影響氣候變化。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