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最高科技24位得主 航天和物理學成熱點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1-10 15:56


最高科技

空缺3年 自然科學一等頒出


最高科技24位得主 多數有海外留學經歷 最高獎項是終身成就

獲獎者平均年齡82.5歲

法制晚報訊(記者 李洪鵬) 從2000年開始,我國對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科技工作者頒發國家最高科技。

2013年度是該生以來的第14個年頭,除了2004年國家最高科技空缺及2002年和2006年有一位院士獲獎外,其余年份都有2位院士獲此殊榮。

此外,有14名獲獎者年齡在80歲以上,占總獲獎人數的近6成。

獲獎者·年齡

取得成就到獲獎 至少差10年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國家最高科技的獲獎人數每年不超過2名,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

據《法制晚報》記者統計,自2000年國家最高科技開評以來,共有24人獲此殊榮,獲獎時平均年齡超過80歲,為82.5歲。

獲獎者中,獲獎時年齡為90歲或超過90歲的有4人,其中最大為95歲,就是此次獲獎的兩彈元勛程開甲院士,還有一位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另一位是高能物理學家謝家麟,另外一位是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

年齡最小的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王選,時年64歲。多數人集中在80歲以上,獲獎時年齡80歲(含)至89歲的科學家共有14人,占所有獲獎人數的近6成。

看來,要獲得國家最高科技,條件之一是長壽。其中有7位在獲獎數年后去世。

此外,記者還發現,在24位已經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的院士中,獲獎的時間與他們從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時間差都在10年以上,9成人數時間差集中在20年以上。

獲獎者·身份

全是院士 代表最高學術水平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獲獎者無一例外都是院士身份,有的還是兩院院士,如吳良鏞,但總體來看,出自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略多一點。

由此來看,院士作為我國科技戰線的領軍人物,的確代表了我國科學家的最高學術水平。

除了都是院士外,這些獲獎者几乎有8成都有國外求學經歷,包括在國外獲得學歷或者科學獎勵稱號的經歷。

如此次獲獎的程開甲和張存浩都有國外求學經歷,如程開甲在1946年8月,抱“科學救國”的思想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成為物理學大師波恩教授的學生,1948年秋,程開甲獲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張存浩則在1950年,獲美國密安大學碩士學位。50年代,對研究水煤氣催化合成液體燃料有所貢獻,與合作者進行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研製出高效熔鐵催化劑。

如數學家吳文俊是2000年與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一道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的。這位中科院院士,早年赴法國留學、工作,歸國后在數學多個領域有獨創性的研究。例如他創立的拓撲學的公式,很早就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吳文俊公式”,而被廣泛應用了。

獲獎者·行業 航天、物理學 近幾年成為熱點

法晚記者梳理髮現,從14年的獎勵情況來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都有涉及。

除此之外,記者發現,航天、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也是國家近幾年發展的重點。這與近幾年我國航天科技在國際上地位的提升不無關係。在航天領域,2003年,航天科學家王永志獲得最高科技,2009年,著名航天科技專家孫家棟也獲此殊榮,而當年另一位大得主谷超豪,也為我國尖端技術,特別是航天工程的基礎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而本屆當選的張存浩,曾研究火箭助推劑,而程開甲則是兩彈一星的元勛。

此外,稀土開發也是近幾年國家的重要課題,為我國的稀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徐光憲於2008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

國家最高科技也是對能解決國內民生的重大問題者的一種獎勵。記者發現,有三位農業專家獲此殊榮,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小麥之父”李振聲。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工作50多年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

“小麥之父”、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則開創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種新領域,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

獲獎者·地域 江蘇最盛“最高科技”

從獲獎者出生地域分佈上看,省份之間極不平衡,相差懸殊,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市,中西部省市極少。

在24位已經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的院士中,江蘇籍最多,包括本屆獲獎的程開甲在內的6名院士都是來自江蘇。

24位獲獎者主要分佈在全國12個省份,遼寧省生了3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得主;京津滬地區共生了8位獲獎者;1/3的國家最高科技獲得者出生地為長三角地區。而這恰恰與我國兩院院士出生地分佈驚人的相似:1955—2013年當選的中國兩院院士出生地區分佈在全國29個省區,其中長三角地區最“盛”兩院院士,堪稱“院士搖籃”。

20世紀初,江浙地區較內地更早進入現代文明,西方現代技術與當地工農業融合。當地人的求學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因而發生改變,相應的技術學校興起,新式學校普遍講授數理化專業。作為西學傳播的中心,上海形成中國最初的都市,東往上海念大學也成為一時的風潮。2010年獲獎的王振義是江蘇興化人,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2008年度獲獎者徐光憲出生於浙江紹興,24歲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2000年首屆獲獎者吳文俊在上海出生,21歲時就從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畢業;還有出生於浙江溫州的谷超豪,江蘇南京的吳良鏞等。

東部沿海地區由於區域和歷史的優越性,加上政策的鼓勵與扶持,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人民的生活水平較高。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決定獲獎者總體成長的最根本性的因素。文/記者 李洪鵬

專家分析

最高科技

是終身成就

今天上午,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表示,最高科技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獎項,是“中國版的諾貝爾獎”,代表科學家最高的榮譽,同時其科研成果也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可。

“不僅僅看科學家的研究理論,更要看其研究是否得到有效應用。”蔡言厚表示,一些科學研究的應用,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顯現。所以獲獎者都是高齡才獲此殊榮。“如果四五十歲就給獎了,有可能使其驕傲,阻礙繼續搞科研的動力。”蔡言厚,最高科技是一個終身成就,是獎勵一位科學家的終身貢獻。

此外,對於為何歷年獲獎者都缺少女性科學家,蔡言厚表示,早些年代,女性的家務比較多,搞科研獲科學的也比較少,而隨社會的進步,把女性從家務事中解放出來,未來有可能會有女性獲得最高科技。

他,女科學家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例如林蘭英院士、何澤慧院士都是非常著名且了不起的女科學家。對於女科學家獲獎比重偏低的問題,有關部門已經關注到,並開始深入調查和研究。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