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專訪庫克:技術成熟才生產大屏手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08 12:51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8日上午消息,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周四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該公司的好日子還在后面。
雖然一位CEO出這樣的話並不罕見,但蘋果公司當今卻面臨iPhone增長放緩和創新停滯不前等很多尖的問題。
庫克對相關問題一一作出了解答,以下為採訪摘要:
問:有人認為蘋果公司已經不再是一家成長型企業。你怎麼看?
答:我們去年的營收增長了140億至150億美元。沒錯,從百分比來看,增幅的確比一兩年前或更早以前有所收窄。但這並不意味我們不再是一家成長型企業。我們仍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我們的營收從650億美元增長到1000多億美元,再到1500億和1700億美元。這都是史無前例的數據,我不知道還有哪家公司能實現這種增長。所以,當你把140億至150億美元與這些數字對比時,規模顯然小了一些,百分比的確收窄了,但如果放到某些背景下,例如,這相當於一年增加了3家“財富500強”企業,那就很難我們不是一家成長型企業。
從很多角度來看,上季度都很值得關注。我們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單季營收,我們的iPhone、iPad銷量都創下歷史之最。我們的Mac銷量也處於歷史最好水平,而這卻是在PC行業整體萎縮的情況下實現的。我們增長了19%,這很了不起。
我們一直都很關注企業深層次上的健康水平。我的意思是,我們關注的是實際銷量,因為這才是對我們最重要的指標。我們大約有70%的業務是間接的,30%是直接的。在這70%中,我們仔細研究了實際銷量。當你關注實際銷量時,發現iPhone的實際銷量高於向渠道廠商的出貨量,因此我們對此更加關心。
問:新興市場是何狀況?
答:我們過去幾年的一大挑戰是逐步開始滲透新興市場。如果你看看Mac和iPod,就會發現這些品在發達市場表現優異,包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但iPod從未在新興市場真正騰飛。Mac在新興市場有一定的銷量,但不大。所以,iPhone是蘋果公司第一次真正向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這些國家的龐大人口推銷自己的品。上一季度,這些國家的銷量增幅超過30%。
如果你看看中國過去12個月的數據,我們在大中華地區實現了290億至300億美元的營收。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美國公司能在中國或附近的任何地方實現這樣的業績。我們對此十分驕傲,我們也的確非常努力。
中國移動LTE網絡的推出花了一年時間。盡管增加了中國移動這個合作伙伴,我們的品仍然只能覆蓋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手機用戶。事實上,我們這個季度還將新增50家合作運營商。
問:發達國家表現怎樣?
答:北美面臨挑戰,從業績上可以看出,我們在這裏几乎沒有增長。而由於北美的占比極大,所以肯定拖累了我們的整體營收。
日本市場對我們十分重要,大約貢獻了9%的營收。對於一家美國公司而言,這麼高的百分比並不多見。美元過去一個季度走勢強勁,我們在日本的營收增長了11%。按照不變匯率計算,本應達到37%。由於日本在總營收中佔據9%,所以當我們因為匯率而損失了26個百分點的增長時,整體營收也會因此少增長幾個百分點。[NT:PAGE=$]
問:你曾經過,蘋果公司將在2014年進入新的品領域,這其中是否包含對現有品的升級?
答:這涉及到創新的核心問題。我們處在創新層出不窮的年代。我們過去幾個月推出過大量新品,包括iPad Air和搭載視網膜屏幕的iPad mini。我們還推出了新一代Mavericks作業系統。我們有iOs 7,還有iTunes Radio。我們對整個Mac品都進行了升級。我們還首次同時推出了兩款手機,iPhone 5c和iPhone 5s。用指紋識別身份的夢想也已經實現。蘋果公司的創新能力仍未消失,並且表現優異。盡管如此,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在品質層面做一些工作,並且按照我們的希望將硬件、軟件和服務無縫整合起來,從而做更多事情。所以,我們會一直堅持既有的小而精的戰略。的確會有新的品,我們也在努力研發一些優秀的東西。但我們還不准備討論此事。我們確實在開發一些很好的品,我認為人們沒有理由它們不是不是新的類別。
我認為蘋果公司可以通過大幅升級品,以及在現有類別中推出新品來實現很好的發展。iPhone等品還沒有觸及增長極限。仍然有很多人購買功能手機,還有很多人仍在使用貼智能手機標籤,但卻當功能手機使用的品。
我們之前就曾過,平板電腦業務的規模將超過PC。應該,這可能會比我們預期的更加迅速。現在的PC銷量仍然很大,其中的很多用戶本應該在iPad上獲得比PC更好的體驗。我們認為這仍是一大機會。
我們依然沒有放棄Mac,很多人現在都看衰PC,但我們仍在投入巨資吸引人才,拓展Mac的未來前景。我們即將推出一些很酷的東西。由於我們相信,人們正在逐步放棄PC,所以如果你想要PC,Mac顯然將成為首選。
我們沒有關注規模,也沒有像大公司一樣開展管理工作,但我們去年的確賣出了價值1710億美元的品。
問:你們重視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嗎?你經常,蘋果公司想做最好,而不是最多。
答:我認為手機市場有三種品:功能手機、像功能手機一樣的智能手機、真正的智能手機。我在乎最后一種品的市場份額。我不在乎功能手機賣了多少。這類品賣得越多,對我們反而越是好事,因為這些都是真正的智能手機的潛在用戶。第二類品同樣如此,我希望將其中盡可能多的人變成真正的智能手機用戶。
我很在乎最后一類品,希望在其中施加更大的影響。從真正的智能手機來看,我們在美國、加拿大和日本都位居第一,在西歐和東歐位居第二。如果不計算日本,我們是亞洲第二大廠商。所以在多數地區,我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們是否想在排名第二的地方爭奪第一的寶座?沒錯。如果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不必改變品品質就能達到這一目標,我們肯定會這麼做。但我們不會生垃圾品。我們不會玷污蘋果的品牌。
問:用戶想要屏幕更大的iPhone,你們反對嗎?
答:我們已經過,在技術准備就續前,我們不想跨過這條。這不是我們永遠不會做這種品,而是希望從各個方面給予用戶合適的品,不只是尺寸,還包括分辨率、清晰度、對比度、可靠性。有很多指標來衡量一個屏幕,我們都很關注,因為我們知道,屏幕是軟件的窗口。
問:智能手機市場是否會重走PC市場的老路,把蘋果公司變成小廠商?
答:我不這麼認為。原因有幾條。如果你回顧Mac與Windows的鬥爭,不難發現,應用是導致Mac與Windows分化的一大催化劑。Macintosh與Windows的應用數量存在很大的差距。隨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越來越大。事實上,Mac開始損失一些關鍵應用。我們的iOS擁有100多萬款應用,超過一半已經針對iPad優化。而Android平板電腦只有1000款。這也是我們認為Android平板電腦很糟糕的原因,因為它的很多應用只不過是把智能手機應用拉大了而已。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另外一件事情在於,Windows只是一個單一的個體。Android則更像是歐洲。對很多美國人而言,他們並不知道歐洲其實有很多國家,與美國的各個州並不相同,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Android是很多個體的集合。有多少使用Kindle的人知道他們使用的其實是Android?三星也在不斷向Android系統中增加軟件。[NT:PAGE=$]
所以,我並沒有把Android當做單一個體來看待。我這麼,不只是因為我在蘋果工作,還因為我也了解PC市場。二者截然不同。如果你真的跟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溝通一下,並對它加深理解,我不認為有任何人會告訴你,這兩個市場是一回事。
問:你對谷歌把摩托羅拉賣給聯想怎麼看?
答:我不覺得奇怪,我認為這筆交易完全符合邏輯。谷歌處理掉了一項賠錢的業務,一項他們不准備力發展的業務。我認為,要同時開發硬件、軟件和服務,並把它們關聯起來,是十分困難的。這正是蘋果公司的獨特之處。這的確非常困難,所以他們放棄這種做法完全沒有令我意外。
問:有些投資者希望你們在返還現金的過程中能更加激進,你有什麼看法?
答:我們從2012年開始便逐步向股東返還現金。既包括分紅,也包括股票回購。我們2013年將項目規模擴大了一倍多。實施這些計劃時,我們成了全世界分紅最多的企業之一,並且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股票回購項目。
我們意識到,我們手中的現金已經超出了開展業務和投資未來發展、投資品、收購新公司和投入資本開支所需要的水平。我們完全承認這一點。我們甚至表示,在將項目規模擴大一倍多以后,我們還會每年進行審查。我們每次採取這種措施時,都會向股東徵求意見。他們是公司的所有者。我們還會關注稅收政策,這非常複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但我們還希望部署一個靈活的項目。我們希望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這些機會可能是併購。我們過去15個月已經收購了21家公司,但我們始終很低調。我們不會大張旗鼓地宣傳這些事情。這表明我們關注很多事情,我認為我們的收購很明智。
問:卡爾·伊坎(Carl Icahn)提出了一項代理提案,要求你們在現有計劃的基礎上,在9月之前再返還500億美元現金。你怎麼看?
答:我們認為,應該制定靈活的現金返還項目。我們可能明天就會想要收購一家大公司,又或者股市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應該迎合股東的長期利益,而不能迎合短期股東,更不是短線客。‘
我們試圖打造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這也是我們制定決策的基礎。我們仍在反復評估,吸收股東的建議,我們還會在今年3月或4月公佈去年宣佈的回購計劃的最新情況。與此同時,我們一直都在執行這個項目,但由於機會出現,所以速度大幅加快。
問:蘋果公司從來沒有展開10億美元級別的收購。谷歌則在廣泛收購各類企業,其中包括你在Nest的老朋友。這是否會改變你們對大規模收購的態度?
答:我們已經關注過大公司。我們並不抗拒收購大公司。但我們也不會亂花錢,比如列出10家公司,然后從中選出一家最好的。我們不會這麼做。如果機會合適,而且符合蘋果的長期利益,我們完全可以花十位數收購一家公司。但如果不合適,我們一分錢都不會花。
但我們不會僅僅為了做大規模而展開收購。無論規模大小,能夠開發一流品,而且符合我們戰略利益的公司,都是我們感興趣的。(書聿)
- 2025掌握債券投資契機主動 + 靈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